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育新闻教学论文
阅读:420  
标签:教学论文
学校发钱让贫困生过年对不对?
                            深圳商报     2003-01-21     

 

  背景:据报道,寒假将到,武汉一些高校为让贫困学生过好春节,都不约而同地为他们发放助学金。华中科大为2500名贫困生发放了20万元,作为他们回家过年往返路费或留校过年费用,每人最高500元。湖北大学则给40名特困生发放了每人1000至1500元的“新年特别助学金”,以帮助他们回家过年和补助新学年的学费。该校校长建议受助生“不要在节日里就把钱花光了,这是鼓励你们努力学习的钱。但有一点可以例外,在武汉买点年货带给家乡的父母吧,尽尽子女的孝心”。对这些高校的做法,有人表示赞同,说“高校越来越有人情味了”,但也有人认为,这种做法是鼓励学生“打肿脸充胖子”,令人反感。

  反对者说

  高校的钱要用在“刀刃”上

  特别贫困的大学生固然需要在物质上给予适当的帮助与支持,但武汉一些高校如此发放“新年特别助学金”的做法却并不见得是明智之举。如果学校想帮助这些学生,完全可以在下个学期的学杂费中为他们减免一部分,而不一定需要以这种方式让学生在春节期间凑热闹。

  我们的教育还缺钱,现在的高校不是钱多了,而是钱少了,为何不用这难得的20万元去办一些更实在的事呢?作为高校,尽全力办好教育,才是重中之重。现在高校招生竞争也很激烈,如果是借这个事件炒作高校声誉,那就很不恰当了,一所知名的高校是不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知名度的,它会通过扎扎实实的措施来提升自己,靠这个“策划”来实施名校工程,恐怕会得不偿失。

  另外多操心地问一句:年轻的大学贫困生,若能将这个钱花在正道上,还算不负校方的一番苦心,若这名大学生怀揣着几百上千元,不知该如何花销时,真是事与愿违呵。读者文歌(请作者告知名址)

  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

  同情弱者是人的天性,可是时至今日,同情弱者的方式是否应当改一改了呢?贫困生是一个需要帮助的群体,可是仅仅只用物质给予的方式来帮助他们是远远不够的。国外的很多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懂得用勤工俭学的方式使自己成长,而我们国家的孩子却依然觉得用父母的钱理所当然。无论是贫困生还是一般的学生,为什么不可以像国外的孩子一样勤工俭学赚取自己的生活费呢?学校做的仅仅只是授之以鱼,但是鱼吃完了又怎么样呢?假若年年有鱼,那么贫困生就彻底地变成了守望一族———反正有“鱼”,何必辛苦。这样岂不是与学校的初衷背道而驰。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身上的问题恐怕也是有目共睹,假如再不能授之以渔的话,恐怕真的要一代不如一代了。读者方旺东

  (请作者告知名址)

  让“人情味”更实在些

  这一举措的确让人们看到了高校的“人情味”,但对于这样的“人情味”我却不敢苟同。

  时下,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还在受学费问题的困扰,其父母常常为筹学费四处奔波。过年了,学生从城里返回老家,孝敬一下父母人之常情,理应提倡。殊不知,这些特困生的学费是父母一分一角的血汗钱攒起来的,甚至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好不容易学校发点助学金,却把它买了年货回去。纵然父母看到孩子的“孝敬”会很“欣慰”,但背后不知他们又会怎样为百元“大钞”去苦思冥想。作为学生本人,我想多数特困生大都会理解父母的这种苦心。他们对父母的孝敬不该是年货,而是尽可能减轻父母的负担,真正把学校发给的助学金“补助新学年的学费”。甚至有条件者,适当利用假期勤工俭学,积极为父母排忧解难,方为孝子的上上之策。如此,岂不是更能体现人情味?读者王建华

  自强自立才是正道

  “越穷越光荣”的噩梦时代,在中国早已成为历史沉渣。上了大学,应是成年人了,生活尚且不能自立,要靠什么助学金去学习,将来有什么出息,很难定论。难道毕业后到了工作岗位,因为穷,也要去吃“困难补助”么?笑话!

  我在50年代上大学时,也是无钱之辈。有钱人家的子弟一到假期就探亲访友、周游名胜。我没有钱,只好留守学校。曾经为市政公司到戈壁滩筛过沙子,打过土坯;给学校粉刷教室……每天8个小时的体力劳动,既锻炼了身体,又得到了报酬,还赢得了学习时间。一个假期下来,不但有了学费,更难得的是学业、身体双丰收!

  某些高校给贫困学生发钱回家过年,似乎具有“人情味”,其实是不懂教育。应该培养成年人自食其力的思想,教育年轻人尽早自强自立,这才是正道。读者羊吉

  支持者说

  “扶贫而养德”值得推崇

  春节将至,欣闻武汉一些高校为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让学生回家过年,校方同时建议学生注意节俭,并嘱托学生带些年货回家孝敬父母,看后大为感奋。

  首先,学校给贫困学生发助学金,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节假日有了更多与亲人团聚的机会,学生会因此感觉到集体的温暖,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学会感恩。其次,学校要求学生节俭,并教导学生尽子女的孝心,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的教化,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情操,比单纯的说教更具说服力。

  武汉高校的做法,扶贫而养德,一举两得,值得效仿和推崇。读者张旭

  精神上“脱贫”更温馨

  看到这则报道我真是热泪盈眶。50年代,我也曾经是一名“贫困生”。我是拿人民助学金读完高中和师范学院的。当时,我拿的是助学金,但经常感受到周围的冷言冷语和鄙视的眼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学校组织看电影,我拿出了省吃俭用的1角钱跟着一起去看,不料老师冷言道:“你就算了,你拿的还是国家的钱。还是用在该用的地方吧!”我一下子就好像做了坏事。从此以后,在精神上好像上了一道“枷锁”。

  就是今天也有许多人认为:拿助学金就不应该有任何非分之心。其实,贫困生除了需要金钱以外,更需要理解。现在,听见华中科大校长那温馨的话,我感到那些学校的老师、领导确实是在变了,变得更有人情味、更能理解学生的心了。有了这些,广大的贫困生就不仅能够在物质上“脱贫”,更能够在精神上“脱贫”。读者徐惠芳


展开全文阅读
  爱心定将激荡爱心

  数年前,为扩大内需,有人提出大学扩招和大幅提高学费时,我写了一篇文章《为了不再有伤痛的回忆》,记述我作为一名贫困生的大学生活,并对高收费提出质疑。今天,我听说,寒假将到,武汉一些高校为让贫困学生过好春节,不约而同地为他们发放助学金时,我由衷地支持这一举动。

  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要生存要发展需收费,但高校毕竟是培养人的场所,各种措施也应有人情味。记得十三四年前,在南方上大学的我用结余的一点点生活费,买了些香蕉,让我那从未离开乡土一步的80多岁的奶奶,尝到了南方的水果。武汉一些大学充满人情味的举措,让受助的学生得到的教育是多少节思想品德课也难有的效果。我相信,爱心定将激荡更多人的爱心。读者吴兰友

  充一回胖子又如何?

  以前,我在南京念书,一年寒假里,我带了一只南京特产真空包装的板鸭回去。在这以前,身为农民的父母从未吃过南京板鸭,就是我的亲戚们也都感到新鲜。我的父母没舍得轻易地吃掉它,而是在春节期间,我家招待亲戚们时,父母才让这只板鸭隆重登场,并郑重向亲戚们介绍:“这是南京的特产,荣华放寒假时带回来的。”言语间不无自豪与光荣,这只板鸭的味道未必比家养的鸡鸭好吃多少,但这只板鸭的意义已经超出其本身的价值。他们边品尝这只板鸭,边很自然地询问我南京那边的风土人情,以及学校的情况等。他们在夸奖这只南京板鸭好吃的同时,分明也在羡慕着古城南京,羡慕着我的学校。今天,欣闻武汉一些高校为贫困学生们发放专项的助学金,并叮嘱他们在武汉买一些礼物过年回去孝敬父母,想必一些贫困生的父母们将会意外地品尝到武汉特产,如同当年我的父母那样,这份意外的惊喜将着实地温暖着贫困生和他们父母的心。如果说,这是超出他们目前经济条件的豪举,是打肿脸充胖子的话,那就让他们充一次吧。在父母面前,在家乡父老乡亲面前,难得充一回胖子,也未尝不可。读者孔昙

  特约发言

  这样的事:新鲜,好!

  吴予敏(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

  高校资助贫困地区的学生回家过年,既是一桩新鲜事,也是一桩好事。也许有人会说,高等学校不是社会福利机构,资助学生回家,不是高等学校的责任和义务。但是,由于不同的地区或家庭之间在经济条件上的差别客观存在,同在一个班级,贫困地区的同学眼睁睁看着别的同学欢欢喜喜地回家过年,心里当然很不是滋味。这样的事,听起来很让人心酸。所以我赞成学校拿出一部分资金,帮助学生回家过年,这体现了社会的温暖。

  在高校规范化办学逐渐走向教育产业的今天,我们不能单纯地从经济的观点对待这件事。也许有人会说,高等学校的经费应当完全用于教学科研,而不是挪做社会慈善,这就把教育的本质问题搞混淆了。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我们培养学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他们懂得人间冷暖,用善心对待社会。

  这件事对身为大学教师和学院领导的我来说,也是一次教育,我们应该更多地关心贫困地区同学。学校的经费有着不同的来源和支出渠道,例如学校的预算外收入、社会服务收入、企业收入等等都并非来自国家财政拨款。学校动用自有的资金资助学生,只要不违反财经纪律,那就是学校法人的权利范围。当然,我们也鼓励学生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从一定程度上力所能及地解决自己的经济困难,学校对学生也应逐渐从单纯的慈善补助转向更加合理的方式。例如社会服务、短期贷款等。但是,我们绝对要避免学生因为打工而辍学,或者荒废学业。对个人来说,是不得已的事情,而对于整个社会和国家来说,却是得不偿失。

 

标签:教学论文 学校发钱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让教工阅览室“火”起来
下一篇:新理念咋成“应试教育”华美外衣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