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案例
阅读:3147  
标签:教学案例
教育机智案例——对症下药,分寸得当
    【案例】 摆在班主任冯老师面前的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一起人数众多,性质颇为严重的作弊事件。语文科代表为了帮助其他同学掌握语法知识,征得任课老师的同意,在自习课上组织们学测验。测验结束后,班长向冯老师汇报“一切正常”。冯老师正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感到高兴,准备给全班同学一次嘉奖。岂料课后学生反映,测验时看书的人不少,连班长也在内。怎样处理这起作弊事件呢?在全班同学面前直接提出这个问题,责令作弊者自动坦白,要求知情者检举揭发,把嫌疑分子一个个叫来办公室审问……这样的办法有什么积极的作用呢?第二天上课时,冯老师神情自若,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他在黑板上写上汤姆斯麦考莱的一句名言:“在真相肯定永无人知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能显示他的品格。”接着又给学生讲了一个人在回忆自己三十年前一次考试作弊时的懊悔心情。讲完故事;冯老师要求每个学生记下麦考莱的名言,同时要求他们写一篇体会,题目是《心灵的答卷》。冯老师平静、沉着的态度,大大出乎学生们的意料,而麦考莱的名言则深深地震动了学生们的心灵。第二天,每个同学都交出了惭愧、悔恨的“心灵答卷”。显然冯老师对这次作弊事件的处理是卓有成效的。它的教育影响是十分深刻而久远的。

    【评析】冯老师在处理这次作弊行为时,没有采用严厉批评追查责任的惯用方法,而是依据学生做了错事心里不安,知错欲改的心理,采取了一个足以震动学生心灵的措施——要求每个学生记下麦考莱的名言并写出心得体会,巧妙地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束的情境中,把教师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使学生把这种教育要求当作自己的意图提出来并加以执行。这样,学生既接受着教师的教育,又不感到自己是教育对象。冯老师在处理这起作弊事件中,根据学生当前心理状态对症下药,分寸得当,采取的“宽恕”态度激起了学生自我谴责、自我教育,这种宽恕产生的道德上的震动比责罚要强烈得多。冯老师运用教育机智的精当和巧妙,确实令人赞叹。

         FROM:《教师的心理教育》,重庆大学出版社 

标签:教学案例 教育机智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中学实施创新教育应注意五个问题(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教育与性别特质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