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7088  
标签:教学论文
审题不可不审要求(网友来稿)
    湖南永州八中      周先友

    随着考试制度的恢复与发展,题型变化也越来越多样化了。高考作文试题改变了“文革”前那种纯粹靠一个题目来要求考生的做法,而变为不管是命题作文还是供料作文,都在题后附加些“要求”。

    很明显,要想作文得高分,作文审题时,其附加“要求”(有的是用“注意”或“说明”字样标明的)是万万不可视而不见的,它是一个作文题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作文要求或者对题目、材料进行限制,匡指考生的思路、写作内容、文体、表现手法和篇幅文面;或者提示材料的主旨、内涵,点明作文的中心;或者对材料有一定的补充作用,提醒考生不要误入陷井。高考作文不是平原跑马,任你驰骋,这些“要求”对考生来说,有点象跳舞时戴的脚镣。谁能戴着这些脚镣在规定的舞曲节拍里跳得自然潇洒,谁就能获得高分。但是,我们有些考生平时自由拖拉惯了,不愿意戴着“脚镣”,不管“要求”,盲目作文,最后写出来的东西与题目要求相去甚远。有的文体不符,有的观点与材料游离,有的割裂材料,有的乱点鸳鸯谱,有的连字数都不足……为此,我们很有必要认真审清“要求”,力避不必要的失误。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审好“要求”,按“要求”作文?

    首先,有审“要求”的意识。命题作文由题目和“要求”构成,供料作文由材料和“要求”构成。审题时,不能只看完题目或材料就事,还要认真对它们下面的“要求”。考场中,“要求”虽说对我们有“不利”的限制作用,但更有提醒作用,帮我们迅速找准入题的突破口,快速落笔成文,不能总将它视为勒住自己手脚的绳索。只有先不怕它,然后才能认清它。

    其次,准确审查。不能模模糊糊,似是而非。例如90年的高考作文要求“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发表议论,可是,有的考生没有注意“第一个”、“说法”这两个关键词,变成了“就第二个姑娘的说法”发表议论,、“就第一个小姑娘的摘花行为”发表议论,还有的连这句话都没看,抓住材料中的有“孪生姐妹”一词去谈“计划生育”问题。真是莫明其妙,令人啼哭皆非。这其中也不乏平时功底不错的考生。

    第三,全面审查。不能断章取义,事实上,文不对题的作文很多是因为考生没有看完题目的全部内容就轻率下笔造成的。应该说,一套合格的卷子,是没有多余的文字的,每个字都传输着有用的信息,都有可能从某个方面考查考生的某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因此,题目及其“要求”中的每一个字我们都不能放过。如91年的全国题、三南题大作文命题下括号内的“把不选的题目划去”,我们有很多考生没有看见,或者看到了没引起重视,虽然其文写得很出色,但这里却被扣去一分,实在是划不来的。

    最后,不要割裂,要整体把握。“要求”如是一句话,倒还容易抓住实质,而“要求”动辄三五条更为常见,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割裂。其实,一句话也好,六七条也好,它们总是在作文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给考生以限制或提示,因此,我们在审“要求”时,要站在一定高度,整体把握全部要求的总的精神实质,把它们归纳成一句话。使之成为控制整个写作过程的潜意识。这样,我们就不容易犯规,反而会获得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广阔天地。

作者邮箱: zxy_2221

标签:教学论文 审题不可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教师呼唤良性竞争机制
下一篇:实词的辨析和选用(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