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育新闻作文指导
阅读:522  
标签:作文指导
教育时评:中考改革难在哪儿
                中国青年报     2003-02-21     斯洋 

 

  中考是高利害度的考试,山东潍坊推出的中考改革措施,不仅仅改变考试内容、形式,还将改变选拔方式、下放招生权力。这无疑是需要相当勇气和智慧的。 

  中小学考试和评价改革不到位,一直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巨大阻力,尤其是终结性考试,是中小学教学的指挥棒。如果考试标准、内容和方式仍然是应试教育的那一套,那么教师就算再有职业良心,教改的口号再多么深入人心,真正的课堂图景也仍然令人担忧。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这样一个现象,小学阶段的教改比较容易开展和深入,而初中以上则非常艰难,即使有行政命令,也常常不过是蜻蜓点水。 

  小学升初中是比较容易的,近年来还取消了升学考试,又离高考还早,改一下大家都没有意见。但初中就不同了。高中教育没有普及,尤其是高中阶段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另外,大学扩招之后,上大学是比以前容易了,但上名牌大学依然艰难。因此,争上优秀高中之风愈演愈烈,有些地方中考竞争的激烈程度,甚至已经超过了高考。 

  只要高考和大学招生没有根本性的改观,像中考这样牵涉面广,影响又长远的考试,就难有大动作。不要说中考,就是小学阶段的改革也要受到影响。据说,有些地方已经恢复小学升初中考试了。 

  当然也不能说近年来中考改革毫无进展。比如说把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分离,比如说有些地方进行了某些学科(语文、政治等)开卷考试的尝试,比如说某些学科的考试内容和卷面形式有了较大的改进,等等。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改革大多还只是枝节的、侧面的。它们的积极作用,也很可能因为更为关键的环节的因循守旧而被抵消。 

  因此,教改的深入和课程改革的推进,必然要求中考改革打破坚冰:不是在细节上增添可爱的花絮,而要在根本问题上大刀阔斧;不是在侧面打游击,而是要在中心环节取得突破;不是满足于局部的改良,而要在整体上改天换地。 

  潍坊的方案,可以说就是这样一个决心打破坚冰的整体方案。 

  按照一般的理解,考试是学习的终结,给学生贴上这样或那样的标签,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等级区分,乃至引发惨烈的竞争。这样的考试不只是完成甄别、选拔的功能,甚至还制造了畸型的人际关系和无数的心灵灾难。对考试的恐惧,也成了我们几代人的“集体情结”。 

  如何改变考试功能这种可怕的异化,如何让考试逐渐成为一种激励,一种引导,一种个性的展示?如何把这样的理念真正转化为教育的实践?或者说,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实现考试的这一功能?都是制度设计者和教育主管部门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潍坊提出考试内容去除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题目;给学生多次考试的机会;改革高中录取的标准,实现双向选择,给学生的个性提供展现的舞台,这样多管齐下,让我们看到了走出困境的希望。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现实中的中考毕竟还是重要的选拔工具,这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根本改变的。既要实现选拔的目的,又要完成促使学生成长的使命,这是中考改革的两难选择。正因为它着眼于整体解决,同时又要保证改革的公正和稳妥进行,所以,对潍坊方案来说,具体的操作运行可能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单就高中招生而言,以往用分数排队,虽然机械,但操作简单方便;如今要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和需要,要认真审阅每个学生学业成绩之外的其他材料,还要考虑有些学生提出的当场表现特长的申请,等等。这些意想不到的烦琐程序,都会增加改革的成本,而过高的成本会浇灭人们的热情,甚至动摇人们的信心。方案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在今后还需要用更大的勇气和智慧迎接这些挑战。

 

标签:作文指导 教育时评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考试分数有借有还引出争议
下一篇:城南旧事(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