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学生随笔
阅读:3601  
标签:学生随笔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五四文学作品的意蕴阐释
弘扬求真重情精神  浇铸现代人格基础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五四”文学作品的意蕴阐释

      淄博十八中    韩全富

      中学语文教材中,现代文学作品占课文总篇数的50%以上。这些作品,很大一部分就是“五四”新文学方兴未艾之时的佳作名篇,还有很多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作家,在以后岁月中的创作。可以说,这些作品中熔铸了“五四”新文化的精神与灵魂,惟其如此,才有了这些作品的恒久的思想与艺术魅力,惟其如此,这些作品才成了我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的精品。教学中,教师必须准确把握这些作品本质的精神和灵魂,以此哺育新一代国民的思想与心灵,以形成他们现代人格的坚实基础。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民主与科学”为主旨,斗争的矛头直指向封建的思想、封建的道德、封建的伦理,也指向许多人头脑中固有的封建的政治意识。“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人民在思想精神上打碎封建桎梏,获得自由解放的伟大运动。是中华民族向现代文明奋进的号角。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先驱者,往往借助于文学武器,传播进步的思想,同时也在深化着自己对中国社会的认识,整理优化着自己的社会理论。因此,“五四”新文学,是这个时代伟大精神的传播体,同时也是这个时代伟大精神的再生体。而民族先驱者们高举起的“科学和民主”的战旗,“五四”新文学所表现出的追求自由解放的精神,已经成为了我们民族文化的最宝贵财富,至今仍放射着驱除封建黑暗,照亮我们奔向现代文明道路的夺目光辉。

      “五四”新文学包容着太多的作家和太多的作品,这一时期,群星灿烂,异彩纷呈,交相辉映。让鉴赏者目不暇接,更让中学生眼花缭乱。如何用“五四”文化先驱者们的伟大思想精神培育学生的现代人格基础?如何充分发挥“五四”新文学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这是作为身负教人者重任的语文教师必须思考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把握“五四”新文学的本质精神。那么,“五四”新文学的本质精神是什么呢?青年学者张光芒博士的几句话概括得很好:当你打开激荡人心的“五四”文学画卷,首先映入你眼帘的便是一幅幅浮雕般突兀而逼真的众生相,透过它,你看到的将是一个个精赤裸裸的灵魂和一颗颗精诚鲜活的心。这里没有粉饰太平的莺歌燕舞,没有浓艳靡绮的虚意矫情,没有屈服于“金元”或“屠刀”的空洞艰涩的违心之音,也没有单纯去图解概念的“传声筒”,更没有“曲高和寡”的贵族之声或“曲径通幽”的世外桃源。“瞒”和“骗”与之无缘,这是生命情致的自然奔泻,这是充满着“真挚的思想与事实”的活脱脱的人生。弥漫“五四”文坛的正是这样一种空前的求真重情的精神。(《决绝与新生》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求真重情,是“五四”文化先驱者们对几千年封建专制腐朽文化的反叛,是我们的民族冲破封建蒙昧束缚,迈向现代社会的坚实脚步。求真重情是整个社会期待视野的核心,是每个欣赏主体的审美需求。具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独立意识的“五四”文学先驱者,所投身的是一场旨在廓清弥漫于整个中国社会的“瞒和骗”的毒气与迷雾,改造文艺,并通过改造文艺来改造社会、人生的文学解放斗争和舍身“盗火”以照亮整个人间的启蒙运动。对于那个时代的文学创作,鲁迅以其充满睿智、穿透历史和未来的眼光郑重的宣告:“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的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时候早到了!”(鲁迅:《论睁了眼看》)求真重情,是“五四”文学的精神本质,是鲁迅等民族文化的巨人所奠定的,我们的民族走向现代社会的人格精神基础。

      其次,要弘扬求真重情精神,浇铸学生现代人格基础。求真重情的“五四”文学创作,明显的贯穿着一条人道主义的主线。从李大钊“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的呼唤,鲁迅对“大约将来人道主义终将胜利”的信念,周作人“从文学上起手,提倡一点人道主义”的号召,到郭沫若以文艺为武器“为人道而战”,“张起人道的大纛”的呐喊,郑振铎创办《人道》杂志以“维护人道的使命!”,傅斯年对“新潮社”“将来也是宣传文艺思想,人道主义”的预言,等等,都表明人道主义在“五四”时期形成了一个宣传与表现的高潮。

      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形态,其本身也有很复杂的内涵,但它也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历史的继承性,有其跨越时空的恒定的因素,在有关人生理想和伦理原则、道德规范方面表现更为明显。概括说有以下几点:

      第一、 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身价值来讲,人道主义肯定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反对宗教神学把人看作是神的从属,神的奴隶,反对一切以某种偶像贬低人的价值的思想。

      第二、 就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它要求个性解放,肯定人对爱、世俗幸福及各种欲望的合理追求。

      第三、 就人与人的关系来看,它提倡意志自由、人格独立、人人平等、政治民主,反对各种形式的专制主义、奴役主义。

      第四、 从人的发展着眼,人道主义还追求知识,发展才智,反对一切形式的蒙昧主义。

      与古典形态的人道主义所不同的是,“五四”作家的浓厚的人道主义思想倾向具有充分的现代性。他们所张扬的人道主义总是和充满启蒙精神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乃至本体论、认识论思想缠绕在一起的,因之具有丰富的现代性内涵。如鲁迅的创作,无论是揭露和控诉封建伦理道德的“吃人”本质,要求人们在精神上得到解放,获得个性自由和人格独立,还是直接批判一切反人性、反人道的专制统治或行为,都贯穿着“立人”这一思想。郭沫若的创作,更是表现出了那种高扬“自我崇拜”和人的力量的人道主义思想。


展开全文阅读
      当代教育已经高举起了培养国民素质的大旗,而国民素质的核心内质应该是人的德、智、体等全面的发展,是建立起尊重人性的新道德,是形成勇于创新和能够创新的大智慧,是培育成适应民族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个性意志、独立人格,是强健其体魄的同时文明其精神。充满着人道主义思想,具有求真重情精神的“五四”文学创作,就是培养这种意志、人格、精神的一片沃土。我们解读鲁迅,我们感知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我们聆听闻一多的讲演,我们欣赏朱自清的《春》和冰心的《小桔灯》,必须深入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在他们的强劲脉搏声里探索我们民族冲出封建黑暗,迈向现代文明的脚步。从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以及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杂文里,我们除了感受他那冷峻的现实主义精神,浓厚的浪漫主义气质外,还要深刻的理解蕴含其中的彻底的反封建的思想革命意义、文化变革意向以及人性解放的进步精神。从郭沫若《女神》撼动人心的奔放激情里,我们应该感受到文化先驱者对“新我”与新生活的狂热呼唤,应听到迈向现代社会的民族发出的狂暴的叛逆的呐喊;从他的历史戏剧中,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们民族的贯通古今的英魂——自尊自爱精神、叛逆精神和百折不回的进步精神。从徐志摩的“爱与美与自由”的人生理想和审美追求里,感受“诗化人生”和人生的诗化。我们要从所有“五四”文学先驱的求真重情的创作里,汲取我们灵魂发育需要的营养,浇灌人初性善的幼苗,以形成民族强盛所必备的国民的人格和精神。

      其三,在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感悟过程中,以求真重情精神潜移默化学生的心灵。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教育特点所决定的。语文把进步的思想和健康的感情,寓于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寓于具体生活事件的叙述,寓于特定社会思想表现的评议。课文是把正确的认识、进步的思想进行了精心的包装,以更精美、更赏心悦目的艺术形态呈现给学生。同样,“五四”文学的精神和“五四”文化先驱者的思想人格,是以形象、生动、典雅的审美形态存在于体式多样的文学作品之中。求真重情精神,是借了作家、作品这一媒介传递给学生的,因而,我们必须经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感悟,使这种精神浇注进学生的心田。其间,我们必须遵循文学欣赏和中学生认知的规律。

      形象感染,潜移默化,既体现了文学欣赏的规律,又符合中学生认知的规律。正如韩愈在《上襄阳于相公书》中所说:“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韩昌黎全集》卷十五)面对“五四”文学文质兼美的作品,学生必得从词句入手,感知文章所写人物,所叙事件,了解文章所表现的社会生活,进而把握形象,理解作者所述之志,所明之理。这里的“志”和“理”就是“五四”求真重情精神的体现,所写人物、事件、社会景象,是求真重情精神的载体。语文教师的使命,就是以求真重情精神的“志”与“理”滋养学生的心灵,夯筑起学生现代人格的基础。

      
标签:学生随笔 谈中学语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背叛腐朽的正统 探寻人生的新路——从贾宝玉的性格看曹雪芹的追求(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构筑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家园——对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再认识(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