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2817  
标签:教学论文
构筑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家园——对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再认识(教师中心稿)
韩全富

语文是文化产生的基础和发展的关键,是文化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文化得以承传的基本途径和保证,是人们获得文化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人们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文化则是语文的全部内容和灵魂。对于个体来说,文化决定了人的语文品位的雅俗高低;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文化决定了其语文的生命力和活力。

——摘自林泽龙《研究课程思想,明确语文性质》

一、 民族文化教育,关系民族兴衰

人类的脚步迈入新的千年,我们的社会和生活也更进一步地被裹挟进诸如全球化、WTO、互联网等时代潮流之中。任何的民族都无法游离于这一潮流之外,任何民族的文化也同样的,既面临着失却个性自我,被潮流淹没,并消解亡失于其中的危机,也迎来了一个文化扩张发展,日趋强大,势成主导之流的机遇。对于经济不发达民族来说,文化上也处于弱势,民族文化消亡的危机大于民族文化发展的机遇。没有了民族的文化,也便没有了民族本身,民族文化的消亡,是民族消亡的前奏,民族文化的兴衰关乎民族存亡的命运。在新的千年中,中华民族的强大,要靠经济的快速持续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复兴繁盛来铸就。

欧美国家凭借其发达的社会经济的巨大影响力,使其思想文化处于强势地位,并呈现出日益扩张的发展趋势。而中华民族文化由于缺少最强势社会经济影响力的依托,在新千年之初处于弱势位置。在新的千年中,在西洋文化风急势盛的时代,构筑起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打造起中华民族文化的诺亚方舟,中华魂才有依归,炎黄子孙才能枝繁叶茂。当然,“打造”、“构筑”并不是闭关自守,作茧求安,拒绝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而是在全方位、多层面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实行拿来主义,洋为中用,建设起以中华传统经典文化为基础和灵魂的新文化殿堂。我们要明白,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是一个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扬弃和对外来文化精华的拿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没有“拿来”就无从更新,没有对传统经典文化的弘扬,就会迷失自我。在此,我们要记住法国文化理论泰斗莱维·斯特劳斯的一番话:“每一个文化都是与其他文化交流以自养。但它应当在交流中加以某种抵抗。如果没有这种抵抗,那么很快它就不再有任何属于自己的东西可以交流。”

中小学作为基础教育,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在青少年一代的思想意识中打好民族文化的基础。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其中要发挥最为重要的作用。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须臾不可忘记的历史使命是:在学生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

二、 认识语文的语言文化本质

运用语言交流,是人类的本质特征之一,使用文字,更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世界上各个民族教育的历史,无疑都开始于本民族语言文化的教育。“语文”是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说明简洁明了:“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 确实,在文明高度发展了的时代,我们看到“语”和“文”是难以分开的,但从它们各自产生的条件来看,“语”和“文”却是出现于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文”比较“语”而言,产生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更高阶段。“语文”作为现代教育的一门学科,建国前,小学阶段叫“国语”,中学阶段叫“国文”,大致体现了“语”和“文”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这一阶段性特点。

我们从人生的婴幼儿期,依稀可以看到人类的婴幼儿期的一些特征,婴幼儿正是能够快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才能够由蒙昧阶段飞跃到现代文明阶段,成为一个具有现代思想认识能力的现代人。这一飞跃,当然也包括了人类由“语”到“文”的发展过程。在此,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文”的含义:“文”不仅仅是文字,也不仅仅是文学,而是有更多内蕴的“文化”。一个蒙昧的人,是在吸取了人类的包括文化传统、思想道德、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内容的文化成果,才成为了一个具有民族特征的现代人。

初创于先秦的我国的语文教学,开始几乎就是整个教育的全部内容,它所承担的任务绝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承传,也不仅仅是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技能的训练。孔子主张“为政”必须以“教民”为先,认为教育是教民为“民”,治理国家的重要工具。教育要培养“修己以安人”、“爱人”为本,能施行仁政的“士”、“君子”、“成人”、“贤人”。孔子的“仁”含义丰富,但其核心所指却是人的思想观念、道德修养、人格品行等精神的内容。关于语文学科的地位,陈独秀认为它是“顶要紧的功课” (1904年),陈鹤琴认为它是“课程中最重要的科目”(1944年),梁漱溟说它能“给予民众之伟大莫比的影响”(1932年),由此推知,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并不是文字教学,也不是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而是思想文化的熏陶和道德人品的养成,是培养具有中国灵魂的现代人。而这中国魂的内涵就是民族的经典文化精神。

由此看来,“语文”之“文”所指最主要的是文化。以往所说“语文”指“语言文字”,“语文”指“语言文学”,认识的片面也由此可见。语言文化,才是中学语文本质的内涵。

三、把握教材的文化内涵

“文化”一词,在当今社会被滥用了。人活着所涉及的一切皆冠以“文化”之名,好吃的谈饮食文化,好喝的谈酒文化,爱跳的谈娱乐文化,甚至好色淫之徒也大谈性文化;产桔子的谈桔子文化,产苹果的谈苹果文化,产大蒜的谈大蒜文化,产生姜的谈生姜文化,甚至养鳖之人也大谈鳖文化;一些文人闲客亦将自己的趣味爱好冠以“三寸金莲文化”、“丐帮文化”、“娼妓文化”等等。究其原因,一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借文化之名发展经济;二是文化包装,提高身价,借文化之名哗众谋取名利。“文化”成了赚钱的手段和猫装虎的虎皮。如此这般,既是对文化的一种糟蹋亵渎,也是对国人,特别是对青少年一代的文化认知的误导。

作为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对文化的理解把握,首先要去除这些低级庸俗的东西,牢牢把握人类民族关于自然、自身、社会的思想观念、道德价值、人生理想、人格情操、审美趣味、思维方式等本质内涵。在本民族文化作品的教学中,要抽取概括出事实叙述和个体情感抒发中,蕴含着的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特质;能够引导学生去认识、理解、欣赏,并以此潜移默化其思想、道德、情趣等意识精神。如此,才能挖掘出作品的精髓要义,才能发挥教育的承传文明、弘扬民族文化的作用。在外来文化作品的教学中,也要注重阐释作品中的其他民族的文化意蕴,如此,一可使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人类文化的共性,二可使学生在比较中把握民族文化的特性,三可使学生思想中发生中外文化的交流借鉴,以此使我们的民族文化更好的得以补充、完善和发展。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这样,我们在学生心灵中夯筑的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才更牢固,才更有韧性,也才能够承载起更雄伟的殿堂主体。


展开全文阅读
在新的世纪,我们尤其要着力阐扬民族文化中的崇尚气节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洁身自爱的廉洁精神,改革进取的创新精神,容纳百川的宽阔胸怀和尊重天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语文教学就是要将蕴涵于叙事、写景、状物、抒情作品中的我们民族的这些精神牢牢把握住,并借助于一系列的情节、景物、形象、情感去感染学生,以此浸润、滋养学生的灵魂。

四、教学以文化感知熏染为根本

中学语文教学,要牢记以民族文化精华塑造学生心灵的根本目的。教学不能局限于文字语言的认知,不能搁浅于“工具论”的沙地,要开掘出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清流渊源,以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铸造学生深邃的思想,滋养学生丰富的情感。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学生的灵魂深处,烙上永不磨灭的中华民族文化印记。

阅读教学中,披文入情,由事见理,这“情”就蕴含了我们民族的伦理道德和审美习惯,这“理”就总括了我们民族的人生追求和对自然、社会的思考认识。阅读教学,必须以使学生感受这“情”,明白这“理”为根本目的。在词句感悟,结构思路分析,阅读设题等整个教读系统中,要把教学活动的重心放在对文中“情”和“理”的感悟理解上。一篇篇课文的学习,就是一次次民族经典文化的熏陶,一本本经典作品的阅读,就是一回回民族伟大精神的感受。阅读的过程就是民族精神汲取、积淀的过程,就是民族心理、民族道德、民族思维、民族传统形成的过程。

写作教学,目的就是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民族语言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能力,其中思想的形成就是运用民族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来观照人、事、物的过程,其中情感的生发就是从人、事、物之中见出了民族传统的道德、价值,或者是触发了带有民族思维特性的对自然、社会的感悟思考。写作训练,就是民族性思想、道德、心理、思维在学生心灵中得以巩固、深化、升华的过程。

 文学巨匠,国学大师,以及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无不具有坚实的民族文化基础。正是在此深厚的基础之上,才实现了他们思想上的中西文化的交流,使得他们能够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学贯中西,居于人类思想者前列。历朝历代的民族英雄、仁人志士,以及现当代的政治家、革命家,无一不是深受民族文化的滋养,而胸怀报国之志、救民之心以及生发出革新社会的思想。

教书育人的关键,在于培养人的深刻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教书育人的成功,在于培养了人的深刻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中学语文教学根本的任务,就是为每一个受教育者,夯筑起热爱民族文化,形成具有民族特征的思想、情感的牢固基础。

参考资料:1.吕叔湘《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江苏师范学院学报》1978年第2期。2.梁漱溟《丹麦的教育与我们的教育》,见《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的觉醒》,中华书局,1933。3.沈仲九《中国国文教授的一个问题》,《教育杂志》第16卷第5号(1924)。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第十八中学

地    址:淄博市张店区潘南西路18号

邮政编码:255040

联系电话:3184303(办公室)  2165984(家庭)

标签:教学论文 构筑学生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五四”文学作品的意蕴阐释
下一篇:小石潭记(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