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学生随笔
阅读:3951
标签:
学生随笔
如何解答文学作品简述题[高考现代文阅读](教师中心稿)
江苏 陆宝初
文学作品的阅读,在近几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简述题部分(第四或第五大部分)比较常见,今后几年高考将比较固定,也将继续成为高三学生语文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古诗词鉴赏也成为高考改革的一个新的生长点,2003年的考试说明就新增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这一内容。
今年考试说明的样题没有了最后一题的多项选择,代之以直接鉴赏,这是一个导向,说明2003年高考可能继续取消现代文阅读最后一题的多项选择。
关于文学作品的简述题,要说明的几点是:
1、从考试选文的体裁看,有第四大部分的古诗(包括唐宋词,看来词曲鉴赏的可能性不能排除)。“鉴赏评价”,这部分试题以前也有,经常考小说语言或形象的鉴赏,如葛朗台太太的形象的理解,近几年只是把小说戏曲的鉴赏改成了古诗的鉴赏;第五大部分有散文阅读或小小说阅读。
2、从出题的意图与方向看:
①古诗的鉴赏评价在抓住现象、语言、艺术鉴赏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把握,这可能就是今年的重要命题点,是古诗鉴赏的新的增长点。
如阅读曾巩的《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诗歌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作者有什么样的寓意呢?(讽刺、揭露得势更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②散文阅读或小小说阅读除了理解和分析综合外,主要落实在鉴赏评价上,具体地体现在“赏”和“析”二字上。
3、从出题的安排看,由于突出了阅读鉴赏能力,体现学生的文学素养,也主要靠这一题拉开城市与农村学生的差异(这是一种至今人们熟视无睹的教育的不公平!)。
4、从发展的趋势看,随着新教材的逐步使用,新教学大纲的实施,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将显得越来越重要,且是一个要求不断变化的考题,尽管这种阅读鉴赏对教材的编写者来说,有点一厢情愿。
二
古诗词的鉴赏,有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及作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两项要求,这两项要求与属于传记类的文言文阅读“共享”,因为传记类古文也属于古代文学作品。
现代文阅读的总体要求是“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这在考试说明写得非常清楚。所以近几年的高考中,科技说明文选文由纯粹自然科学类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相结合的趋势,尤其以介绍人文科学为主。
散文或小小说阅读依然是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
无论是古诗词鉴赏,还是散文、小小说阅读,都是学生的弱项,而高考就是要在这两项阅读上做足文章,理由很简单,要提高学生的素养。“素养”,顾名思义,是平时慢慢养成的,靠考前突击是解决不了近渴的,一般的技能技巧代替不了能力的提高,所以,要在高一、高二大量阅读,真正在感悟、熏陶中扎扎实实提高鉴赏评价能力。
三
作为考前辅导,散文阅读训练是现代文阅读训练的重点,散文阅读的重点前面已经说了,其重点又在“赏”和“析”二字上。
(一)“析”——
主要有三点:
1、挖掘词句含义。
这些词语和句子往往指比喻义和引申义,富有哲理性。如2001年高考第21题“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义”。第23题“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在文中的意思。(1)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2)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3)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又如2002年全国高考第19题“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
2、分析情感、态度变化。
在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了一些看似不合常理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该怎样理解?大有文章可做,要请考生思考。
如1998年高考中第27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作者为什么吃惊?(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2001年高考第22题“第三段中,作者说:‘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请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意,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2002年高考第21题“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3、概括内容要点。
概括文章某一观点的若干要点,是常见的考题。如1999年全国高考第23题“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又如2002年全国高考第20题“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
(二)“赏”——
有两个要求:
展开全文阅读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试题通过问“好处”、“作用”等要求考生体味咀嚼,说出在内容、结构和表达上的作用。如1998年全国高考第28题“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第29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002年全国高考第22题“怎样理解第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读了文章后对某一内容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如2000年全国高考第21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2)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
对于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出题往往突出四点:
a、指出含义; b、分析情感态度;
c、概括要点; d、体味作用。
在阅读训练时抓住“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处处与“神”挂起钩来想一想、连一连。散文的主旨——“神”的把握也就成了答题的关键。
同时,阅读时要指导学生找到散文的“文眼”——“立片言只语而居其要”,体现文章的主旨有了,问题往往迎刃而解。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了一篇散文或小说后,由学生自己来出题目,相互考一考——不妨试试看,效果蛮好的呢。
标签:
学生随笔
如何解答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伶官传序(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
知识经济时代学校德育工作新理念(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