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2528  
标签:教学论文
特级教师指点2003高考词语使用答题旨要
                 作者:天津五十七中学特级教师 及树楠

  词语的使用是语言的基本功,是语言能力的集中体现。高考考查的重点是近义词和成语的辨析与正确使用。现将近义词的辨析和成语使用解题方法分述如下。

  一、近义词的辨析

  

  分辨近义词的方法很多,大量近义词都有相同的语素,又有不同的语素,关键是在了解共同点的基础上,抓住它们不同的语素,并结合具体语境,仔细体会它们在意义和用法上的细微差别。辨析近义词,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从具体词义方面辨析。有的词义,轻重不同,如“水平”与“造诣”,前者轻,后者重,“批评”、“批判”、“斥责”,表意程度一个比一个重。有的词义适用范围和对象不同,如“时代”与“时期”、“边疆”与“边境”,所指范围前者大,后者小;再如“薄弱”、“脆弱”、“软弱”,“薄弱”多指实力和意志而言,“脆弱”多指物体坚实程度和人的感情而言,“软弱”多指人的体力和性格而言。(2)从词性功能上辨析,如“阻碍”与“障碍”,前者为动词,后者为名词。(3)从感情色彩方面辨析,如“鼓励”是中性词,“鼓舞”是褒义词,“鼓吹”是贬义词。(4)从语体风格上辨析,如“溜达”与“散步”,“聊天”与“谈话”,前者为口语,通俗、平易,而后者为书面语,比较典雅、庄重。请看2001年全国高考语文第3题。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这位发言人______指出,美方对这次撞机事件必须承担全部责任,向中国人民作出交代,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2)尽管这只是一次__________,但民警与保安迅速出击,表明本市第一个进入校园的电子保安报警系统已经成功地开通了。

  (3)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必然_______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历史的认识偏离事实。

  A庄重演练引导

  B郑重演示引导

  C庄重演示导致

  D郑重演练导致

  解答此题涉及对词义、语境的准确把握和词的色彩、使用对象的辨析。(1)“郑重”是严肃认真的意思,“庄重”是用来形容个人说话不随便、不轻浮的意思,句中发言人代表国家表态,事关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所以应用表严肃认真的“郑重”,而不能用“庄重”,这样A、C两项被排除。(2)“演练”,训练演习之意;“演示”利用实验或实物、图表把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显示出来,使人有所认识或理解。两者的差异,可以从不同语素加以区分。句中提供的语境中有“民警与保安”“迅速出击”等信息,说明是实地练习,所以只能用“演练”而不能用“演示”。(3)“引导”的意思是带着人向某个目标行动,“导致”的意思是由于某种原因引起不好的后果,一般用于贬义,句中说的是不好后果,所以应当用“导致”。这样又排除了B项。正确答案为D项。

  二、成语辨析

  解答成语的使用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含义

  准确把握含义,特别是对成语的一些关键语素,必须准确理解,防止望文生义,因为许多成语都有特定含义,不能随意解释,更不能不分场合地乱用。如1997年和1998年全国高考题中的“不孚众望”和“望其项背”等。“不孚众望”中的“孚”是使人信服。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不使大家信服”。据此,就不会和“不负众望”弄混了。“望其项背”,“望”为远看之意,即能望见他的颈项和后背,也就是说距离不远能赶得上,据此,就不会被当成“望尘莫及”使用了。

  (2)考虑语境制约

  近义成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既需要对近义成语细微差异的准确把握,更需要对语境的制约细致分析。请看2002年高考第4题C句:“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有口皆碑”通常意思是“比喻人人称赞”,似乎用在这里也未尝不可,但使用这个成语还需注意两点:一是被称赞的好人好事必须是特突出的;二是须经较长时间的验证,被普遍肯定的,而此句提供的事情本身(语境)并非特突出,且尚未实现,所以不能用“有口皆碑”。

  (3)分辨感情色彩

  不同的成语常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有的是褒义,带有称赞色彩;有的是贬义,带有贬斥色彩;有的是中性,两种色彩并存,辨析时应注意在感情色彩上使用是否得当。

  (4)注意搭配问题

  成语的使用,还应注意搭配问题,搭配不当,同样会造成错误。例如,1997年全国高考第4题A项:“那是一张两人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莘莘”是众多的意思,与数量词“一位”搭配不当。

                      http://www.sina.com.cn   每日新报 
标签:教学论文 特级教师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名师解读高考说明 点拨2003年高考语文复习
下一篇:破解厌学--新时期学校师生关系调查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