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393
标签:
教学论文
一九八五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题目
语文
第一部分语文知识及运用(20分)
一、下边这段文字,有的地方思路不清晰,请把它理顺(不能改动文字和标点)。不必重抄原文,可在需要调整的语句(包括标点)底下画横线,然后勾画到恰当的位置上。(2分)
一切科学的研究,就其来源说是实践,就其功用说是指导实践。但是总的说来,还是要对指导实践起作用。如果科学研究离开了指导实践,它还有什么用呢?语言科学的研究最终也要归结到指导运用语言的实践上来。——当然,对于指导实践不能理解得太狭窄,有的研究课题在指导实践上不是那么直接,不是那么立竿见影。
二、运用下边这段文字材料,回答问题。(6分)
在一些山区的沟谷中,由于地表径流对山坡和沟床不断地冲shí 掏挖,山体常常崩tā 滑坡,滑落下来的大量的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被强大的水流xié 带搅拌,变成nián 稠的浆体,沿着斜坡或沟谷急速奔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泥石流。
1.按照文中的注音,在横线上写出恰当的汉字。
2.根据上文所述,形成泥石流的必要条件是:
A. ;
B. ;
C. 。
3.根据上文提供的材料,用精练的语言给泥石流下一个正确、严密的定义(写在线里,连标点在内不能超过45个字)。
泥石流是:
三、下边三道小题,是给12首诗歌进行科学分类的。试在横线上填写诗题前的号码,在括号里填写诗的类别。(6分)
①木兰诗 ⑦天上的街市
②回延安 ⑧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石壕吏 ⑨王贵与李香香
④伐檀 ⑩惠州一绝(日啖荔枝三百颗)
⑤有的人 (11)一月的哀思
⑥卖炭翁 (12)杜少府之任蜀州
1.A②⑤⑦⑨是( );
B 是( ),其中 是律诗, 是绝句。
2.A 是文人创作的诗歌;
B 是( )。
3.A 是( );
B①③⑥⑨是( )。
四、下边(1)(2)(3),是从三篇文学作品里节选出来的片断(字母代表作品中的人物)。试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回答问题。(6分)
(1)A:(由衣内取出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B:(接过支票,把它撕了)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
A:你不要太固执。这一点钱你不收下,将来你会后悔的。
(B. 望着A,一句话也不说)
(2)C把金路易铺在桌上,D几小时地用眼睛盯着,好象一个才知道观看的孩子呆望着同一件东西;也象孩子一般,他露出一点儿很吃力的笑意。
(3)E在饭桌上很仔细地打开红布小包,又打开一层写过字的纸,才取出那些七凑八凑地凑起来的人民币来,拿出一张五分票,付了汤面钱。他时刻提醒自己,出了门要稳当,不要慌张,免得出差错和丢失东西。
1.填写表格:
序号 人物是谁 篇 名 作者
(1) AB 《 》
(2) CD 《 》
(3) E 《 》
2.从前面三段文字中各选出两个描述人物动作而又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在横线上),并说明这些词语表现了人物性格特征的哪一个侧面(填入括号内):
人物B① ;② 。这些描述,表现了这个人物性格中( )的一面。
人物D① ;② 。这些描述,表现了这个人物性格中( )的一面。
人物E① ;② 。这些描述,表现了这个人物性格中( )的一面。
第二部分阅读(60分)
五、阅读下边这篇文章,然后答题:括号里的文字是注释。本题共11道小题,凡选择题一律在正确答案后面的括号 里打“√”。(25分)
说起中国的史书,《史记》、《汉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有两个原因。一则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再早虽然还有《尚书》、《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等,但《尚书》、《国语》、《战国策》,都是记言的史,不是记事的史。《春秋》和《左传》是记事的史了,可是《春秋》太简短,《左传》虽够铺排的,而跟着《春秋》编年的系统,所记的事还不免散碎。《史记》创了“纪传体”,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就是汉武帝的时候,首尾三千多年。《汉书》采用了《史记》的体制,却以汉事为断,从高祖到王莽,只二百三十年。后来的史书全用《汉书》的体制,断代成书;二十四史里,《史记》、《汉书》以外的二十二史都如此。这称为“正史”。《史记》、《汉书》,可以说都是《正史》的源头。二则,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两书有许多相同处,虽然也有许多相异处。大概东汉、魏、晋到唐,喜欢《汉书》的多,唐以后喜欢《史记》的多,而明、清两代尤然。这是两书文体各有所胜的缘故。但历来班、马并称,《史》《汉》连举,它们叙事写人的技术,毕竟是大同的。
展开全文阅读
《史记》虽然窃比《春秋》,却并不用那咬文嚼字的书法(这里指笔法、写法),只据事实录,使善恶自见。书里也有议论,那不过是著者牢骚之辞,与大体是无关的。原来司迁自遭李陵之祸,更加努力著书。他觉得自己已经身废名裂,要发抒意中的郁结,只有这一条通路。他在《报任安书》和《史记自序》里引了文王以下到韩非诸贤圣,都是发愤才著书的。他自己也是个发愤著书的人。天道的无常,世变的无常,引起了他的慨叹;他悲天悯人,发为牢骚抑扬之辞。这增加了他的书的情韵。后世论文的人推尊《史记》,一个原因便在这里。
《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史家称为“纪传体”,因为“纪传”是最重要的部分。古史不是断片的杂记,便是顺按年月的纂录;自出机杼,创立规模,以驾驭去取各种史料的,从《史记》起始。司马迁的确能够贯穿经传,整齐百家杂语,成一家言。他明白“整齐”的必要,并知道怎样去“整齐”:这实在是创作,是以述为作。他这样将自有文化以来三千年间君臣士庶的行事,“合一炉而治之”,却反映着秦汉大一统的局势。《春秋左氏传》虽也可算通史,但是规模完具的通史,还得推《史记》为第一部书。班固根据他父亲班彪的意见,说司马迁“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直”是“简省”的意思;简省而能明确,便见本领。《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列传占了全书的过半数;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他最长于描写;靠了他的笔,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
《汉书》的名称从《尚书》来,是班固定的。他说唐虞三代当时都有记载,颂述功德;汉朝却到了第六代才有司马迁的《史记》。而《史记》是通史,将汉朝皇帝的本纪放在尽后头,并且将尧的后裔的汉和秦、项放在相等的地位,这实在不足以推尊本朝。况《史记》只到武帝而止,也没有成段落似的。他所以断代述史,起于高祖,终于平帝时王莽之诛,共十二世,二百三十年,作纪、表、志、传凡百篇,称为《汉书》。班固著《汉书》,虽然根据父亲的评论,修正了《史记》的缺失,但断代的主张,却是他的创见。他这样一面保存了文献,一面贯彻了发扬本朝功德的趣旨。所以后来的正史都以他的书为范本,名称也多叫作“书”。他这个创见,影响是极大的。他的书所包举的,比《史记》更为广大;天地、鬼神、人事、政治、道德、艺术、文章,尽在其中。
书里没有世家一体,本于班彪《后传》(共65篇,班彪作)。汉代封建制度,实际上已不存在;无所谓侯国,也就无所谓世家。这一体的并入列传,也是自然之势。至于改“书”为“志”,只是避免与《汉书》的“书”字相重,无关得失。但增加了《艺文志》,叙述古代学术源流,记载皇家藏书目录,所关却就大了。《艺文志》的底本是刘歆的《七略》。刘向刘歆父子都曾奉诏校读皇家藏书;他们开始分别源流,编订目录,使那些“中秘书”渐得流传于世,功劳是很大的。他们的原著都已不存,但《艺文志》还保留着刘歆《七略》的大部分。这是后来目录学家的宝典。原来秦火之后,直到成帝时,书籍才渐渐出现;成帝诏求遗书于天下,这些书便多聚在皇家。刘氏父子所以能有那样大的贡献,班固所以想到在《汉书》里增立《艺文志》,都是时代使然。司马迁便没有这样好运气。
《史记》成于一人之手,《汉书》成于四人之手。表、志由曹大家(即班昭,班固之妹,嫁给曹世叔。“家”通“姑”)和马续补成;纪、传从昭帝至平帝有班彪的《后传》作底本。而从高祖至武帝,更多用《史记》的文字。这样一看,班固自己作的似乎太少。因此有人说他的书是“剽窃”而成,算不得著作。但那时的著作权的观念还不甚分明,不以抄袭为嫌;而史书也不能凭虚别构。班固删润旧文,正是所谓“述而不作”。他删润的地方,却颇有别裁,决非率尔下笔。史书述汉事,有阙略的,有隐晦的,经他润色,便变得详明;这是他的独到处。汉代“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他实在表彰得更为到家。书中收载别人整篇的文章甚多,有人因此说他是“浮华”之士。这些文章大抵关系政治学术,多是经世有用之作。那时还没有文集,史书加以搜罗,不失保存文献之旨。至于收录辞赋,却是当时的风气和他个人的嗜好;不过从现在看来,这些也正是文学史料,不能抹煞的。
班、马优劣论起于王充《论衡》。他说班氏父子的著作文义浃备,纪事详赡(浃,周密。赡,丰富、充足),观者以为胜过《史记》。王充论文,是主张华实俱成的。汉代是个辞赋的时代,他所说的华,便是辞赋化。《史记》当时还用散行文字;到了《汉书》,便弘丽精整,多用排偶,句子也长了。这正是辞赋的影响。自此以后,直到唐代,一般文士,大多偏爱《汉书》,专门传习,《史记》的传习者却甚少。这反映着那时期崇尚骈文的风气。唐以后,散文渐成正统,大家才提倡起《史记》来;明归有光及清桐城派更力加推尊,《史记》差不多要驾乎《汉书》之上了。这种优劣论起于二书散整不同,质文各异;其实是跟着时代的好尚而转变的。
1.根据这篇文章第一段所述,在下表的冒号后面填入文中提到的全部书名。
2.“各有所胜”的“胜”字是什么意思?下文哪一段是发挥这个意思的?
3.“只据事实录,使善恶自见”这句话的正确读法是哪一种?(包括读音和连读,横线表示连读)
A. zhǐ jù shìshí lù,shǐ shànwù zì jiàn。( )
B.zhǐ jùshì shílù,shǐ shànè zì xiàn。( )
C.zhǐ jùshì shílù,shǐ shànwù zì xiàn。( )
D.zhǐ jù shìsjí lù,shǐ shànè zì jiàn。( )
E.zhǐjù shìshí lù,shǐ shànè zì xiàn。( )
4.这里为什么把“身败名裂”的“败”字换成“废”字?
5.文中“整齐”的意思是:
A剪裁文章,使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结构完整。( )
展开余文
B“整”指内容的条理性,“齐”指体例的一致性。( )
C对材料加以取舍和剪裁,使结构完整,体例划一。( )
D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取舍材料,建立自己的体系。( )
E整理材料,并进行加工,使历史人物栩栩如生。
6.解释“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意思。
7.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而作者却说“汉代封建制度实际上已不存在”,二者看来是矛盾的,对此应如何理解?
8.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是:
A说明《汉书》在体例上与《史记》的不同及其原因。( )
B说明《汉书》写作时历史条件已发生很大的变化。( )
C说明《汉书》所依据的史料比《史记》丰富得多。( )
D说明《艺文志》写作材料的来源是刘歆的《七略》。( )
E说明《汉书》为后世保留了珍贵的皇家藏书目录。( )
9.这四个人是
A ,B ,
C ,D 。
10.画线的句子中,那些地方应该用引号?请添上。
11.通观全文,这篇文章论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简要说明。
六、下边两段文字,记述了同一史实。对照阅读,按后面的要求答题。(13分)
《明史·周顺昌传》(节录)
顺昌好为德于乡,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以故士民德顺昌甚。( )闻逮者至,众咸愤怒,号冤者塞道。至开读日,不期而集者数万人,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诸生文震亨、杨廷枢、王节、刘羽翰等前谒一鹭及巡按御史徐吉,请( )民情上闻。旗尉厉声骂曰:“东厂逮人,鼠辈敢尔!”大呼:“囚安在?”手掷锒铛于地,声琅然。曰:“始吾以为天子命,( )东厂耶!”蜂拥大呼,势如山崩。旗尉东西窜,毙一人,余负重伤,窬垣走。一鹭飞章告变。东厂刺事者言吴人尽反,谋断水道,劫漕舟。忠贤大惧。已而一鹭言缚得倡乱者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等,乱已定,忠贤乃安。( )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
《五人墓碑记》(节录)
予犹记周公(周顺昌)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然在墓者也
1.从下列词里选取恰当的填入《周顺昌传》中的括号内。
则 及 乃 与 然 以
2.下列两个短句是从《周顺昌传》中抽出来的。你认为它们各应在哪两句之间,用A、B符号分别标在原文应在的位置上。
A众益愤
B众纵横殴击
3.解释下列红的字。
《周顺昌传》
A为德于乡 。
B德顺昌甚 。
C前谒 。
《五人墓碑记》
A行为士先者 。
B按诛五人 。
4.比较《周顺昌传》与《五人墓碑记》的两段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答案。
A这两段文字在记述苏州市民自发斗争场面时,对材料的处理有所不同。有的材料,《周顺昌传》写得详细,而《五人墓碑记》写得简略,试举一例: 。
B这两段文字,对材料取舍、详略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1) 。
(2) 。
七阅读下边这段文字。在方括内加上标点,然后按后面的要求答题。(12分)
(谢)灵运既东〔 〕与族弟惠连〔 〕东海何长瑜〔 〕颍川荀雍〔 〕泰山羊之以文章赏会〔 〕共为山泽之游〔 〕时人谓之四友〔 〕惠连幼有奇才〔 〕不为父方明所知。灵运去永嘉还始宁,时方明为会稽(太守),灵运造方明,遇惠连,大相知赏。灵运性无所推,唯重惠连,与为刎颈交。时何长瑜教惠连读书,亦在郡内,灵运又以为绝伦。谓方明曰:“阿连才悟如此,而尊作常儿遇之;长瑜当今仲宣(王粲,字中宣,汉末文学家),而饴以下客之食。尊既不能礼贤,宜以长瑜还灵运。”载之而去。长瑜才亚惠连,雍、之不及也。
1.解释“饴”、“尊”两个字在文中的含义。
A饴:“饴”字在字典中有四个义项,你认为应取哪一项?在括号里打“√”。
糖膏( ) 美味之食( ) 赠与( ) 以食食(sì)人( )
B尊:“尊”字可有下面四种解释,你认为应取哪一种?在括号里打“√”。
尊敬( ) 尊贵( ) 尊长( ) 推崇( )
2.下面是对ABC三句话的不同解释,请分别选择正确的一种,在括号中打“√”。
A“灵运去永嘉还始宁”的意思是:
灵运到了永嘉和始宁。( )
灵运离开了永嘉和始宁。( )
灵运离开永嘉回到始宁。( )
灵运到了永嘉又回到始宁。( )
B“灵运造方明”的意思是:
灵运前往会见方明。( )
灵运前往访问方明。( )
灵运前往探视方明。( )
灵运前往拜谒方明。( )
C“长瑜才亚惠连,雍、之不及也。”意思是说:
长瑜才不及惠连,雍、之也不及惠连。( )
长瑜才不及惠连,雍、之则不及长瑜。( )
长瑜才不及惠连,雍、之更望尘莫及。( )
长瑜才不及惠连,雍、之根本不能和长瑜、惠连相提并论。( )
3.把文中画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第三部分作文(50分)
澄溪中学附近有一家前进化工厂。工厂天天向外排放有毒的气体和废水。广大师生和附近居民长期处在被污染的环境中,身体健康受到损害,工作学习受到影响。几年来,学校多次向工厂提出意见,要求妥善解决污染问题。但厂方以生产任务繁重、技术力量薄弱和经费开支太大等为理由,一再拖延,至今未能解决。
试就上述问题,以“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反映情况,申述理由,呼吁尽快解决。
注意:
1.要求符合书信格式,最后署名一律写“澄溪中学学生会”,不得写个人的姓名,不得透露所在地区和学校,否则扣分。
2.可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适当补充有关材料。
3.不要少于500字。
给《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
一九八五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
第一部分语文知识及运用(20分)
一(2分)
把“但是总的说来,还是要对指导实践起作用。”移到“不是那么立竿见影。”的后面(或把“如果科学研究……立竿见影。”移到“但是……”之前),给2分,其他改动不给分。
二(6分)
1.蚀 塌 挟 粘(2分)。错1-2字扣1分,错3-4字扣2分。
2.A有大量易滑落的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
B有斜坡、沟谷的地形;
C有强大的地表径流对山坡、沟床的冲蚀掏挖。
展开余文
A、B、C全答对给2分,答对两处给1分,只答对一处或三处全没答对不给分。
3.(泥石流是)山坡上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经地表径流的冲蚀挟带,沿着斜坡或沟谷奔泻的急流。
“急流”也可以答作“洪流”、“地貌现象”或“自然现象”。“地表径流”也可以答作“水流”。
共2分。内容正确(上述三项条件都说到),语言通顺,给2分;否则不给分。语言不通顺,或超过45字(标点在内)扣1分。
(说明:由于命题的需要,本题所引用课文的文字作了一些修改)
三(6分)
1.A新诗,或现代诗歌(1分)
B①③④⑥⑧⑩古诗,或旧诗、旧体诗、古典诗歌⑩(1分,全对才给分。下同)
2.A②③⑤⑥⑦⑧⑨⑩(1分)
B①④民歌,或民间创作的诗歌(1分)
3.A②④⑤⑦⑧⑩抒情诗(1分)
B①③⑥⑨叙事诗(1分)
四(6分)
1.(3分)
序号 人物是谁 篇 名 作者
(1) A周朴园B鲁侍萍 《雷雨》 曹禺
(2) C欧也妮D葛朗台 《守财奴》(或《欧也妮·葛朗台》) 巴尔扎克
(3) E粱生宝 《粱生宝买稻种》(或《创业史》) 柳青
(1)(2)(3)栏各占1分。每栏中各项全对方可得分;答错一项或一项以上的均无分。
2.(3分)
人物B:“撕了”、“望着”、“一句话也不说”(答对两处即可。下同)。刚强和自尊。
人物D:“几小时地盯着”,“好象一个才知道观看的孩子呆望着”、“露出很吃力的笑意”。嗜财如命
人物E:“很仔细地打开”、“又打开”、“拿出一张五分票”。爱护集体、精打细算。
每小题1分。词语选对两处,并能正确概括人物性格(不要求字面上与参考答案完全相同),即可得分;这两方面,只要有一方面没有达到上述要求就不给分。
第二部分阅读(50分)
五(25分)
1.(3分)
最早的有系统的史书:《史记》、《汉书》(如果多答了《尚书》、《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不扣分)
记言:《尚书》、《国语》、《战国策》
记事:《春秋》、《左传》、《史记》、《汉书》
太简单:《春秋》
较详细:《左传》、《史记》、《汉书》(如果少答了《史记》、《汉书》不扣分)
编年体:《左传》
纪传体:《史记》、《汉书》
通史:《史记》
断代史:《汉书》
(以上错一处不给分)
2.(2分,两问各一分)
“胜”:长处,优越之处(意见相符即可)。最后一段发挥了这个意思。
3.(2分)B
4.(1分)
指司马迁受宫刑的遭遇,用“遭李陵之祸”、“受刑”等字样均可。
5.(2分)D
6.(3分)
它文字简洁、叙事翔实,不夸饰善事,不隐瞒坏事(大意相同即可)。
只解释出“其文直”不给分,其他三句每句1分。
7.(2分)
文中“封建制度”指的是我国古代的分封(封国建君)制度,不是指封建主义的社会形态。“封建主义”和文中的“封建制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8.(2分)A
9.(1分)班固、班昭(或曹大家)、马续、班彪
答错一人即不给分。
10.(3分)
他说班氏父子的著作“文义浃备,纪事详赡”,观者以为胜过《史记》。王充论文,是主张“华实俱成”的。汉代是个辞赋的时代,他所说的“华”,便是辞赋化。
每答对一处给1分。第一处如果把逗号放在引号内不给分。
11.(4分)
要点:1.两书的体例,2.在史书中的地位、渊源(源头),3.文体各有所胜。
答出一点不给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4分。
六(13分)
1.(2分,每个词0.5分)
(及)闻逮者至
(以)民情上闻
(乃)东厂耶
(然)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
2.(2分,每句1分)
A众益怒,曰:“始吾以为天子命,乃东厂耶!”
B众纵横殴击,毙一人,……。
3.(5分,每个字1分)
《周顺昌传》
A善事,或好事,有益于士民的事
B感恩,或感激,爱戴
C上前
《五人墓碑记》
A表率、B查究
4.(4分)
A①《周顺昌传》从“士民德顺昌甚”的角度,详细地写出苏州市民斗争的全过程,如“众咸愤怒”,“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众益愤”,“众纵横欧击”等,而《五人墓碑记》只写“众不能堪”。②前者着力渲染市民抗暴的声威,如“蜂拥大呼,势如山崩”,旗尉在群众欧击下,“东西窜”、“毙一人”,“余负重伤,窬垣走”,而后者只写“而仆之”,“噪而相逐”。以上两方面,答出一个方面即可。
B①体裁不同。一为传记,以记叙为主。一为墓碑记,以议论为主。
②突出的重点不同。一为周顺昌立传,突出周顺昌的品德及苏州市民对周顺昌的感戴。一为五义士树碑立传,突出五人死义的经过。
A题1分。
B题3分,答对一个方面给1分,答对两个方面给3分。
七(12分)
标点:依次为〔,〕〔、〕〔、〕〔、〕〔,〕〔,〕〔。〕〔,〕
(2分,每错两个扣0.5分)
1.以食食之 尊长(2分,各1分)
2.灵运离开永嘉回到始宁。
前往拜谒
长瑜才不及惠连,雍、之不及长瑜。
(3分,各1分)
3.译文(5分。错一句扣1分,每句中有一处错误,全句不给分)
谢灵运离开永嘉回到始宁,这时谢方明当会稽太守,灵运去拜谒方明,遇到谢惠连,非常赏识。灵运性格不轻易推崇别人,只推重惠连,与他建立同生共死的交情。当时何长瑜正教惠连读书,也在会稽郡,灵运又认为这师生俩的才德是无与伦比的。灵运对方明说:“阿连这样聪慧有才华,您老却把他看成平庸的孩子,何长瑜是当今的王粲,您却供给他普遍客人的饮食。您既然不能尊重有才德的人,应该把长瑜交给我。”于是载着长瑜离开了。
第三部分作文(50分)
类别项目 A内容 B语言 C篇章 评分细则
一类卷(45-50分) 中心突出见解深刻 行文流畅语言准确、得体 结构谨严层次明晰层次间内在联系紧密 以47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①具备B项和另一项条件,而其余一项达到二类卷标准的,获得基准分;②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酌情加分(其中B项突出的,获得满分);③具备上述一项条件,而另两项只达到二类卷标准的,酌情减分。
二类卷(35-44分) 中心明确内容充实 文从字顺语言准确 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以40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①具备B项和另一项条件,而其余一项达到三类卷标准的,获得基准分;②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酌情加分(其中B项比较好的,获得本类卷最高分);③具备上述一项条件,而另两项只达到三类卷标准的,酌情减分。
三类卷(25-34分) 中心明确内容比较充 语言通顺,有个别病句和错别字 结构完整层次清楚 以30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①基本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获得基准分;②其中B项比较好一些的,酌情加分;③另有某些缺点的,酌情减分。
四类卷(15-24分) 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泛 语言不通顺病句和错别字较多 结构不完整层次不清 以20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①凡属上述情况之一者,评为四类卷,获得基准分;②另两项稍好一些的,酌情加分;③兼有上述两项以上情况的,酌情减分。
五类卷(14分以下) 文不对题,内容贫乏 文理不通 结构、层次混乱 以10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①凡属上述情况之一者,评为五类卷,获得基准分;②其他两项尚可的,酌情加分;③兼有上述两项以上情况的,酌情减分。
说明
1.评卷宜从三类卷入手,以此为分界线,确定类别。
2.本题为书信体,或着重于记叙,或着重于说明,或着重于议论,均不影响其评分。至于涉及自然科学知识的深浅和是非等,不宜深究。
3.款式不当的,扣1-2分。
4.字体端正、美观,卷面整洁的,加1-2分;反之,字迹潦草、卷面不洁的,酌扣1-3分。
5.加、减分数,至多不能超出本类卷的上下幅度。
6.对于没有写完的作文试卷,应区别情况,参照评分类别酌情处理。
7.凡认为思想内容有错误或其他方面有严重问题的试卷,提请试卷领导小组研究处理。
标签:
教学论文
一九八五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一九八四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招生语文试题
下一篇:
一九八六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