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学论文
阅读:1935
标签:
教学论文
老师说出的美丽谎言
中国教育报 2003-04-29 珠海市香洲区第一小学 彭雯(羽中)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由此,我们得到了一个重要启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妨说说“美丽的谎言”来引导学生。
“谎言一”——放大优点
在儿童的身上有许多闪光点,但如果只依靠学生去自我发现是比较困难的。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认识大部分依赖成人特别是老师的评价。必要时,老师能把他们的优点适当放大,容易使儿童一下子就体会到自己有哪些优势,从而增加他们争取更大进步的内驱力。
“谎言二”——回避缺点
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对别人产生的期望会产生一种难以觉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股力量可以推动被期望的人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老师在启发引导学生时故意避开缺点不提,只说出自己对他的期望,这样做,对儿童的行为具有积极暗示和良性引导作用,它能驱使儿童的行为朝你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谎言三”——相机鼓励
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哪怕是答对一个问题,做对了一道数学题,或是做了一件好事,他们都会产生积极而愉快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越深刻,维持时间越长,下一次积极行为出现的机会就越多。所以,当儿童愉快体验出现的时候,教师相机大加赞美、鼓励,会加重儿童这种体验的感情色彩,从而使体验长时间留存,促进积极行为的再度出现。
“谎言四”——虚拟事件
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有效性,有时并不取决于信息的真实与否,而只在于信息传递的途径和方法。比如有一位小学老师发现孩子们课上累了,就让他们趴一会儿,还说谁趴得最好,老师就摸一下谁的脑瓜儿。其实老师在每个孩子头上都摸了一下,结果每个孩子都觉得老师只摸一下自己的脑瓜儿,似乎只有自己独享老师的爱抚。这位老师通过虚拟了“每个孩子都趴得好”这件事,轻而易举地赢得了孩子们的欢心。
“谎言五”——虚拟形象
某班的A同学爱拿别人的东西。一次,A同学的同桌丢了一块橡皮,大家都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了A。老师对同学们说:“我想我们班上的同学都很诚实,不会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某同学的橡皮,可能是谁借了忘记还。”接着,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向别人借东西,借了东西如何还。过了一会儿,A站起来,手里拿着一块橡皮低声说:
“老师,我写错了一个字,想跟他借橡皮,又怕他不肯,我就自己拿了,可我并没有想不还给他。”这位老师正是通过虚拟“我们班上的同学都很诚实”,“A也很诚实”这些形象巧搭桥妙铺路,轻轻松松解决了矛盾。
“谎言六”——虚拟榜样
成人教育孩子,对于孩子来说,尤其重要的不光是听成人讲了多少道理,还要看成人做了哪些并怎样做。美国的洛克曾说:“儿童的举止大部分是模仿得来的。”这里就涉及一个榜样选取的问题。实践证明,选取的榜样可敬、可信、可亲,才能激发孩子的敬仰之情,使孩子感到能够把榜样的言行当作自己的言行去努力实践。
标签:
教学论文
老师说出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值得关注的“主任副课”现象
下一篇:
现代教师心理压力调节方法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