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7219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神奇的极光 (教师中心稿)
jtdzm

1.了解有关极光的知识。 重点 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筛选重要信息。 

2.了解科普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难点 科普故事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形象性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关注和了解自然的兴趣。  教法指导学生独立自读课文

教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在人类短暂的进程中,自然办有许多现象相伴而生。头顶上是阴晴雷电,脚底下有地震火山,还有潮涨潮落、极光等等。在远古,人们赋予它们各种神话传说。到了今天,科学技术使一个个美丽的传说表现出新的内涵。其中的极光,神奇在哪里?本文会告诉我们一些答案。 

2.请同学们按要求自读课文,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了解课文) 

a.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摇曳不定      萦绕       机理     瞥        遁辞 

请同学们按要求自读课文,分三个步骤。

请同学们按要求自读课文,分三个步骤。  

b.学生自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划分层次结构。 

明确本文通过人们在不同时期对极光现象的描写和认识,以及对极光形成原因的分析和对极光作用的简介,说明了极光神奇的特点。 

结构上:本文用小标题将故事自然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古老的神话传说:介绍古代中外关于极光的传说以及古时对极光的不同称谓。 

第二部分:极光一瞥:介绍极光的神奇,从极光出现地域、形态特征、各种变化、人们难以描摹等 方面说明。 

第三部分:极光的来龙去脉:从科学的角度解释极光的产生原因,并说明极光对人类的影响。 

第二步:精读(进一步分析课文,整体把握) 

a、课文第一部分引述了哪几种古老的神话传说?引述角度有何不同? 

b、你从“极光一瞥”这部分内容中看见了什么?“一瞥”的含义是什么? 

c、人们对极光的成因的解释有几个变化阶段? 

第三步:品读(找出各部分的关键语句,筛选重要信息) 

第一部分中: 

第1段:“突然,在大熊星座中……整个原野。” 

第2段:“人面蛇身……这就是极光。” 

第3段:“在古代,我国……没有来源于拉丁文伊欧斯一词。” 

明确:古人眼中的极光,只能借助神力来说明。但古人对极光的外形、色彩、速度等观察细致,描写清楚。 

第二部分中: 

第4段:第一句。 

第5段:“极光的形态特征有……极光芒。” 

第6段:“说到底……已达一百六直余种。” 



       

       学生自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划分层次结构。

         第二步:精读(进一步分析课文,整体把握) 

         第三步:品读(找出各部分的关键语句,筛选重要信息)

 

学生读第一部分中

学生读第二部分中 



示新

目课

标引

与入

导与

学导

达学标 第7段:第一句。 

明确:极光千变万化,多姿多彩,无以言尽,尽显神奇。 

第三部分中: 

第8段:“直到本世纪60年代……描述。” 

第9段:“形成极光必……缺一不可。” 

第10段:“在极光发生时……造成的。” 

第11段:“极光不仅是……无线电现象。” 

明确:存在已久的自然现象,到20世纪中后期才逐渐得以较满意的解释,这与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 

第11段:“极光不仅是科学……过程。” 

明确:直到今天,极光还有许多未解之谜。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方向,让后人来解释。科学研究无止境,要创新才有发展。 

小结:本文在写作方法上正如“自读”提示所言,应注意两点: 

第一,语言上是生动的描写和恰当的比喻;第二,从传说故事入手,由现象互本质,从简单到复杂,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3.概括极光形成的原理: 

明确:来自空间的电子束,打入极区高空大气层时,会激发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导致发光。在极光发生时,极光的显示和运动则是由于粒子束受到磁层中电场和磁场变化的调制制造成的。

学生读第三部分中: 

第8段:“直到本世纪60年代……描述。” 

第9段:“形成极光必……缺一不可。” 

第10段:“在极光发生时……造成的。” 

第11段:“极光不仅是……无线电现象。

指导学生小结课文

课堂练习

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本文要点:

神奇的极光 

古老的神话传说          极光一瞥      极光的来龙去脉 

(中外)           (妙不可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本文要点:

测评矫正

4.布置作业: 

课后完成本文的缩写,字数在300字左右。  课后完成本文的缩写,字数在300字左右。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神奇的极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物种起源导言(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二课时) (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