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德育论文
阅读:1946  
标签:德育论文
中学德育现状及对策(教师中心稿)


      (山东省沾化县第二中学   李炳慧)

      摘要:通过对中学德育状况的分析,针对当前中学德育工作面临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主要从实现德育目标的层次化和具体化;从大力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从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从优化环境,培育良好德育氛围等方面谈应对德育状况的措施。

      关键词:德育;德育情境;网络;优化

      道德建设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左传》说:“德,国家之基地也。”《论语》中《为政篇》第一句就是“为政以德”。江泽民说:“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爱因斯坦的见解更是入木三分,他认为: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动物,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国际研讨会上,各国专家一致认为,应把道德教育置于突出地位,否则21世纪人们面临的将是一个可怕的道德环境,而道德的沦丧又会加剧政治经济等问题的恶化。在当前处于社会全面转型期的我国,加强道德教育已是刻不容缓。但在作为道德教育与品格养成主阵地的学校却普遍存在着德育低效的状况。

      一、中学德育状况分析

      1、德育目标的理想化

      在德育目标的认识上,不从实际出发,习惯性地把中小学德育目标定位在理想化的虚幻的境界中,脱离了学生的道德实际认知水平,学生只能肤浅地唯心地理解它。这就直接导致了德育目标指向的负载过重、过空、过高,进而导致德育内容的大而无当,宽而无边,在实际的德育活动中根本不可能达到,达不到的东西又何必去做,这样一味的唱高调,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出现名义上的“加强”,实际上的“淡化”;名义上的“落实”,实际上的“落虚”现象,最终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

      故德育目标贵在切实可行,贵在与生命主体和谐通融。华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德育目标,必然在实践中失去信度,失去效度,进而造成德育实践空耗。

      2、道德灌输和德育情缺失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方法过于简单陈旧、缺乏新意,一味强调教育者单方面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须知德育“并不是把外在的规范告诉给受教育者之后,就会变为他的美德”。②德育,要借助于与德育内容、德育目标相关的情境,要依赖于受教育者对真善美的真实体验,要靠特定情境中的受教育者的内语、反省、自责、自律等深层次的精神搏击过程,才能形成他的道德理念,进而转化为其外显道德行为。在这里,德育情境显得特别重要。“凡有成效的教育,均需要有与其目标相应的情境,这是规律性的事情。”③现行德育的弊端之一,就是教育者忽视了只有在特定情境下,受教育者方可将道德理念内化为道德行为这一规律,人们总是习惯于对学生进行外在的强化灌输。没有经过主动内化过程的道德教育是肤浅的,在实践中是脆弱的,德育的任务、目标均没有落到实处。

      3、德育评价体系的滞后性

      当前对德育的评价,缺乏科学的制度和体系,仍沿用“应试教育”模式,以“分”定优劣,以成绩论成败,考试成绩成为对学生评价的唯一尺度,它是学生能否升学或毕业的主要依据。而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修养却显得无足轻重。这样的评价制度极大的削弱了德育的实效,并造成“知”与“行”的脱节。第一种表现为知而不行,如许多学生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内容很熟,可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在行动中。第二种表现知而不完全行,主要表现在有人在场和无人在场不一样,正规场合不一样;有些则表现为知而己不行却要求他人行,说起他人来头头是道,别人怎样不对,应该怎么做,分析得很透彻,但一到自己就不行,典型的“宽以待己,严以律人”。故针对上述问题,在进行基本道德教育时,一定要认识到德育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共同发展的相互统一的过程,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在评价制度上,香港的一所国际学校的做法值得借鉴,这所美国人在香港办的学校,看待学生的成绩,1/3看考试成绩,1/3看能力,看你的Leader记录,还有1/3看你参加过什么活动。考大学时非常看重中学的推荐信,你做慈善事业,仅有学校的证明还不行,还必须有香港慈善委员会的证明。所以,这些孩子星期六,星期天就忙着去参加各种活动。去残疾人院喂残疾人饭,给残疾人洗脸,不愿意去也得去,这是攒分呢!所以你会看见在香港的慈善院里,在香港的大街上,净是些外国孩子在服务、筹款。可见硬性科学的评价制度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做到了“知”与“行”的统一。

      4、环境影响的消极化

      中学德育工作的一大误区,就是试图将学校变成道德上的“世外桃源”。而德育系统是一个与外部社会交互影响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运行系统。学生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活动、交往、接受的信息和影响是复杂多样的。在学校受到教师、同学、集体的影响;在校外要受到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如果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不一致,相互矛盾,德育的实效性将大打折扣。

      (1)从学校教育环境来看,由于学校的强制,课堂的暴力,对学生人格的不尊重,对学生多样性、差异性的不认同,以及各种人际平等、和谐关系的丧失,学校应有的纯洁性不复存在;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使得各个学校教学的安排都围绕着考试进行,学校教育成了单纯的知识传授教育,其德育功能受到很大的影响。


展开全文阅读
      (2)从社会环境来看,在社会转型期,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也出现了,西方思想和生活方式很容易使人们产生迷茫、困惑和疑问,尤其是由于社会利益分配不公和价值观念的扭曲会带来一部分人的心理与行为失衡,趋利意识在一段时期会渐渐占据人们的头脑,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正在滋生蔓延,这些都将给学生的思想带来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一方面,它给学校教育注入活力,带来生机;另一方面,它也给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德育工作带来难题和挑战。面对信息污染、网上言论、网上聊天、网上交友、网上游戏、敌对文化等负面影响,我们应有积极的应对准备,使学校的德育目标、内容、方式、途径、手段适应网络带来的新情况和新要求。

      (3)从家庭环境来看,家庭稳定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的关键因素。面对下岗待业、离异家庭、家庭重组、贫困家庭的现实存在,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对学生的关心、安慰和心理调节,比苦口婆心式的说教效果要好的多。

      二、中学德育的应对之策

      通过以上分析,优化德育状况,笔者认为当务之急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优化德育状况,必须实现德育目标的层次化、具体化,特别是增强可操作性。德育目标的优化牵动着德育状况优化的全局,其重要性当在整个优化过程的首位。

      那么科学的、朴素的德育目标应该是什么呢?科学的、朴素的德育目标“应该是生命内在的要求,而不应该是游离于生命以外的什么东西”。①在这方面美国道德品质教育的目标具体而实在,他们把青少年道德品质教育目标建立在“六大支柱”上。

      (1)信赖——诚实,不欺骗,不偷窃,坚持真理,效忠国家和家庭。

      (2)敬重——尊重别人,宽容差异,举止礼貌,用语文明,用和平方式处理愤怒和争执。

      (3)责任——干好本职工作,自控自律,谨慎、可靠。

      (4)公平——坦率办事,不存偏见,不推委过失,倾听他人意见。

      (5)关怀——善良,热情,宽恕,助人。

      (6)公德——合作,参与,睦邻,遵纪守法,敬重师长,保护环境。

      相对而言,上述品质教育的目标更多地融入了人的生命本体意识,不空不高,也就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此外,新加坡的“弘扬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教育,“尊重个人”,“忠于家庭”,“热爱邻居”教育等,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因此,在优化德育目标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现实性。脱离社会生活的德育目标,学生不好理解,更难于在心理上接受,过于理想化,至善化的道德与人格毕竟不会成为社会生活中普遍的道德现象。因此德育必须有其实现目标。现实目标和理想目标结合起来,才使学生既有自我发展的动力,又有发展的余地。

      第二、发展性。这里的发展性是指德育目标的制定不应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随着时代变化与社会要求而逐步发展的。德育目标只有具有了发展性,才可能从其滞后性的固有矛盾中解脱出来,主动的追应社会的变化。

      第三、可操作性。德育应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在总目标下有多个可以具体实施的分目标,子目标。应从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的实际出发,将一元化的德育目标分成若干独立的层次,依据其德育水平的高低,相应确定各个年龄阶段和教育阶段的具体目标,选择相应的教育内、方法和途径。

      2、优化德育状况必须大力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摒弃旧的灌输模式。

      中学德育的主体是什么?是“人”,是鲜活的中学生的个体生命。忽视甚至无视青少年鲜活生命的生动性、丰富性、多样性,忽视甚至无视青少年个体生命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对精神的独特追求,导致了简单生硬的教条主义的灌输。因此,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是优化德育状况的必然要求。社会转型期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冲破传统的道德灌输模式,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在德育工作中注意培养学生道德主体意识,把学生看作是自身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引导与规范,使主体根据自我实践传递的信息,及时调节主体自我与非我的影响因素,使自我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指向有意义的德育目标,从而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

      3、建立科学的道德评价体系

      道德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优化道德过程的重要环节。评价体系的确立,不但使德育目标、德育任务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位,更重要的是评价标准确立之后,可以对学生的道德水平、道德行为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育者,教育者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发现受教育者哪些方面还存在着缺点,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作出相应对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同时,道德评价体系的建立,也使得德育理论更加系统;教育过程有了参照物,教育活动中操作起来比较方便。建立道德评价体系应该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应该以德育目标为标准,根据现实目标确立动态的评价体系,科学地指导教育实践。二是要注意被评价者,即学生的可接受性,道德评价活动应该是主体性活动,评价的双方都要主动参与,评价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学生的可接受性与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绝不可忽视。

      4、优化德育环境,培育良好的德育氛围。

      (1)首先,要大力改善学校教育环境。二十一世纪信息交流的渠道更加多样化,社会更加开放,德育的出发点须由“泛政治化”转向人的全面发展,帮助个体实现社会化,以培养适应社会的人。不再把学生置于“世外桃源”中呵护,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观察社会,思考现实问题,密切联系社会实际,提高学生的人生阅历、生活体验、实践能力和思想认识。只有把学生放到真实可感的社会生活中去接受教育,才能使其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追求,什么当唾弃。一次深切体验后所受的教育,远胜于一本思品书的苦口说教,触动灵魂的一次感受总要比假大空的喋喋不休效果好,影响深。思想品德教育一旦步入生活大课堂 ,我们会发现它既无形又有形,既庞杂又细微,一切丰富可感的社会生活是一部人类的巨著,自然的力作。教师如果带着一群学生去工厂、农村、街道、市场的每一个角落,去看去听,去讨论、去认识;或是给孩子们布置一道课外作业,把他们所遇所见所闻所感搜集起来,带到政治课上一起交流,哪怕出现争执,那也是美丽的上升。一事一人可以成为他们争议的焦点。渐渐地,他们懂得了要关注家庭、关注学校、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关注更为广阔的时空……

      (2)其次,要改善社会环境。从国际环境来看,我们要面向未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人才,必须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德育的成功经验,以加强和改善我国的德育环境。                 

      从国内环境来看,我们要着力于提高人民群众道德的整体素质,必须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的传统美德,消除腐败现象,消除封建迷信思想,消除不正当竞争。特别是加强网络的管理工作,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指出“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必须从‘疏’和‘堵’的两个方面采取有力的措施和方法,疏就是利用正确的东西加以疏导,堵就是用严格的纪律和制度去约束大家的行为,堵住和制止错误的东西。”在网络这个以“平等”、“自由”为理念,共享性强,自由度高的特殊交互空间中,家长式的“一言堂”很难真正影响青年的思想发展。只有加强说理和积极引导,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生动的事实教育人,用真理的光辉温暖人,用明白的道理说服人。只有这样,在难以约束的网络空间才能使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正确的观点,主动与错误的言行作斗争,提高自己并带动周围的人提高和进步。在加强引导的同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限制非法信息在网上的发布与传播及阅读,通过抢占信息制高点、控制信息的路由政策来实现对因特网的宏观控制,选择性地限制可能传递反动、有害和色情内容的网站,针对学生上网浏览信息、选择信息、下载信息等个体行为,更多地采用集体的对比教育方法和个别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分析、学会判断、学会调控,增强网上的自律意识,回避网上不健康的内容。对社会上开设的网吧,要制定相应的法规进行限制。在这方面台湾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台湾有关部门最近规定,禁止在距离学校50米以内的地方设置网吧;禁止未满15岁的学生在非假日上课时间、晚上10时至翌日上午8时进入网吧,未满18岁者如无家长陪同,或非持有学校出具的证明,禁止与晚上10时至翌日上午8时进入或逗留。通过以上有效措施,为中学德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展开余文
      (3)、再次,要创设好的家庭环境,使学生从小就能接受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思想品德和文明习惯,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影响很大,因此学校通过和家庭建立联系,一方面可以使家长了解子女在校的状况,明确学校道德教育的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子女进行教育或施加影响。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掌握学生在家庭的现实表现,从而改进学校道德教育。

      综上所述,德育过程的优化,就应该优化德育目标,使之具体化、层次化,科学地组织设计德育内容;在德育过程的始终不但应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也应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让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活动;组织和管理好一切可能控制的环境与条件影响因素,使之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并在科学道德评价体系指导下改进管理方法,改变中学德育现状,实现中学德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

      2.《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

      3.朱小蔓《育德是教育的灵魂,动情是德育的关键》

      4.周云龙《爱国主义为何被“简化”》(中国青年报)

      5.吴金晶《网络和网吧想说爱你不容易》(山东教育)

      6.阚兆成《中外教育观之差异》(中国教育报)

      7.严雄《现代西方文化与新世纪的高校德育》

      8.张定璋《情境教育的教学论发展观》

      
标签:德育论文 中学德育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激情、导练”作文指导新课型浅说(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练的能力 (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