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阅读:2262
标签:
教师随笔
高考阅卷笔记(一)
阅卷人甲
一年一度的高考开始了,考试的第一个科目总是语文,虽然在中学教育中语文向来不受重视,
这一点从语文教师的收入情况即可看出,数学、外文等科目的教师隐性月收入在一万元左右的
常常被言说,而至今我还没有听到哪位语文老师有如此幸运,即便语文老师很愿意出卖时间。
因为这个不知何故的第一,语文出题人第一个被放出来,我们语文阅卷人首先进入状态。
上午我们几位被称为语文阅卷中心组的人来到考试院和出题人见面,在第一时间看到了试卷。
今年的试卷形式和去年一模一样,没有因为考试时间提前而有所不同,也没有因为令全国人民
恐慌的非典而减轻题量。试卷非内容喜忧参半,也同去年没有多大的出入。总之,这是不变的
高考,不变的试卷。
以上海卷为例,两大块,一阅读,二写作。阅读现代文三篇,古文三篇。写作要求写一篇1000
字左右作文。
阅读的大部分题型属于主观性问答,有些题目不注明标准答案,给学生极大的答题想像空间,
这是进步。但这道题目出得很暧昧,有些不知所云。一(4)请联系生活举两个具体的例子说
明目光还有不同的“温度”(2分)。标准答案为:每句1分,例子、温度应不同。看这篇文章
的眼球你如何回答?我们的花朵想像力很丰富,一本20份的卷子,没有雷同的,但也没有让人
觉得贴切的例子、温度。我们问高明的出题者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他们没有正面回答。真让人
怀疑是不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回答才没给出参考答案的。(这可能是我以无知心度渊博之腹了。
)类似这种不知所云的题目还有一道选择题,一(2)作者在文中以“罗丹敲掉了巴尔扎克塑
像那双极为优美的手”为例意在说明(3分)A.罗丹把巴尔扎克塑像最有价值的东西毁了 B.要
多角度、全方位地观测人物的不同侧面 C.罗丹对巴尔扎克塑像的残缺美有偏爱 D.目光应散落
在多种兴趣即亲爱者身上。亲爱的读者,你会选择哪一个呢?可能大部分人会和我们的想法相
同,没有可选择的答案。这样的题目教我们的花朵来回答,即便是答对了,他们也不知道为什
么对的。
阅读部分的选文也让人不敢恭维。现代文选文缺乏美感,一篇是中学生能写出来的关于目光的
散文,一篇是王洛宾的采访录,一篇是略有文采的关于桥的散文。古文选文过于边缘,一首米
芾的诗《望海楼》,一篇现在我还没有查到出处的格调不高的关于神医的短文(选神医之文,
和当前形式相关吧!),还有《徐霞客游记》一段及潘耒的《徐霞客游记序》一段。这样选文
作为指挥棒,不知中学老师将来给学生讲什么样的范文。会讲适合出题目的现代文,会讲《古
文观止》之外的古文。我们的学生学会从现代文中学习答题技巧,我们的学生会远离古文经典
。
阅读部分的知识性题目只有两处,共4分。
阅读部分的题目,让初三的学生来做,也许和高三的学生相差不多。
写作部分,初看题目,觉得比去年要好。“杂”的含义很多,有褒有贬。请联系生活或科学、
文化、艺术等方面,以“杂”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
不限(不要写成诗歌)。这是一个给人发挥余地很大的题目,相对于去年的“面对大海”,更
容易操作。
但是当我们看到样卷时,感觉有些变化。十几位阅卷教师找了一下午,才发现一份一类卷,二
类卷也凤毛麟角,而是四类卷居多。
一个“杂”字让考生们“砸”了。一些考生是有准备而来,不管你出什么题目,我就是“套”
你不含糊,开头几句和“杂”攀亲,然后甩开“杂”,把准备好的文章一贴。套得好的还可能
得到三类的分数,诸如有一篇《城市精神需要“杂”》,很明显该考生曾经写过关于城市精神
的作文,写这篇考场作文时,又把“杂”融入其中,认为“杂”是多元,城市精神要多元,所
以城市精神需要“杂”。这篇文章还算能自圆其说,文笔尚可,在同类“戴帽子”的作文中,
展开全文阅读
得分较高。有些考生是题目你出你的,我写我的,根本套不上,和“杂”毫不相干,一篇《生
命是一本书》,文笔很美,还有几句出跳的句子,但全文只在开头写“生命是一本书,很杂”
这么一句不知所云的和“杂”相关的话,接下来全文和杂毫无联系。这样的文章分数只能在四
类和五类之间徘徊了。
一些考生对“杂”不理解,就一路“杂”下去,罗列无数“杂”的现象,不见要说明的问题,
整篇文章没有中心。这样的文章只能居于四类中了。
一些考生为了旁征博引而旁征博引,写作文时要把所记忆的诗词、警句、事例一股脑地挤在一
篇文章中,这种知识广博是做出来的,阅卷老师一眼即可看出,分数就可想而知了。
还有考生把作文题看走眼了,把“杂”看成“杀”,整篇文章“杀”气腾腾,可怜只好杀到五
类卷里了。不过这位考生还很值得同情,单字作文话题一旦看错就全文皆输,如果用个句子表
述作文话题也许就不大可能出现这样严重失误了,我们出题者应该反思反思。
今天是阅卷的第一天,我是有甚说甚,只代表阅卷人甲的个人观点。
2003年6月7日星期六
标签:
教师随笔
高考阅卷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我所见的清华精神-朱自清(网友来稿)
下一篇:
2003年高考作文题中的语病(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