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690  
标签:教学论文
得法于课内 拓展于课外
                                           任红珊

 

   《社戏》是鲁迅小说中很别致的一篇,有很强的纪实性,先写看不到戏的失望,几经周折一群孩子单独驾船去赵庄看戏,引出大篇的文章。江南水乡的月夜,六一公公的淳朴善良,农村儿童的天真友好,文中都有精彩的描绘。 

  但小说的环境对于学生是陌生的,初读文章学生并无多大兴趣。我告诉学生我的童年就是在浙江的乡下度过的,正是这篇文章又唤起了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在课文阅读中穿插描摹自己童年的趣事,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学生听得饶有趣味,也引发了阅读的兴趣。熟读课文之后,选准切入点——“戏好看吗?豆好吃吗?”展开学习探究,尝试写《我读〈社戏〉》,每个人都把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写下来,然后交流传阅。从学生的习作中,可以了解他们是否真正感悟课文,由读拓展到写,让学生与作品展开心灵的对话,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比停留在文章结构层面的了解要深刻、有用得多。 

  看到学生对鲁迅写江南水乡的《社戏》这么有兴趣,我又引出了有趣的童谣:“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接姑娘,唤女婿,小外孙也要去。”告诉学生北方大戏也另有一番情趣,不信,你去看看与鲁迅过从甚密的朋友——萧红笔下的《呼兰河传》中的野台子戏。 

  学生兴趣盎然,花上几天功夫就把《呼兰河传》读完了。学生会比较异同:江南水乡乘船看戏,东北小镇的人赶着马车看戏。鲁迅刻画的是孩子们的快乐世界,萧红展示的是北方的世俗风情画卷。但在两位作家的笔下,台下比台上的“戏”更有意思。学生的思维在两部小说间跳跃,体味不同的意趣。或许隐约还把南北方的文化在心里暗暗比较,想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呢!这样的阅读是很有趣的活动。 

  最后的谈话将学生思维带入更高的层次——对文学现象的认识。在3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活跃着一大批与萧红地位相当的作家,然而岁月流逝,为什么人们记得的仍是这个创作远非等身的女作家呢?鲁迅的话可以阐释这一点:“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真正具有审美价值的“地方色彩”,一定是民族文化大背景衬托下的地域文化。沈从文的《边城》可以让你领略湘西风情,张爱玲的《金锁记》可以再现30年代大上海的都市风情。于是接下来学生手中又有了新的课外读本。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在课外学习中延伸,如此循环,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学生必然获益不浅。(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铁路一中) 

                                   中国教育报 

 

标签:教学论文 得法于课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别纵容学生当“上帝”
下一篇:2003高考,我们一同经历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