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育新闻
》
高考范文
阅读:1954
标签:
高考范文
一位西施 万千情人--作家点评全国卷高考作文题
新闻晚报 2003-06-11
全国卷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
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一位西施,万千情人
作者:雷抒雁(作家)
又是宋人。先前读《韩非子》,总觉得韩老先生可能对宋人有偏见,不好的故事都编排在宋人身上。
看来,宋人的思维方式出了毛病。
同样一句话,同样一句提醒,儿子说墙坏了,不修会招贼,是聪明;邻居说了,倒成了盗贼的嫌疑。
古哲先贤,总善于从日常生活的故事里,提炼出发人深思的哲学道理。
人是感情动物。感情又常常打着深深的主观烙印。人们认识事物、决策行为,往往总难摆脱亲情的影响。这就会使人们的判断自觉与不自觉地偏离事物的本真。
儿时的故事,让人至今难忘。一次我们几位小同学应邀去一位同学家里玩,第二天,这位同学的妈妈说家里丢了钱,我们去玩的同学理所当然成了怀疑对象,挨个儿受到盘问和调查。问她为什么不怀疑自己的儿子,她说:好笑,难道我的儿子还会偷自己家里的钱。后来的事实,正好证明拿钱者,就是她的儿子。
因为是亲人,就信任不疑;可是事实是客观存在,并不以情感的亲疏而发生变化。
情感的主观性,就像我们看插在玻璃水杯中的筷子,直的会折射成曲的。情感如水,有些会误导我们的视力。
“情人眼里出西施”。天下只有一位西施,情人却有万千。只因为爱,每个情人都自以为拥有了一位西施。情断恩绝时,又将“西施”漫说成“无盐”,仍然是一个字在作怪:情。不过,这回是恨的情感。
人们难过“情感”关。轻则,伤己。影响些人际关系,使生活多些坎坷磨难。重则,误政。一些身为领导干部的人,滑入深渊,也多是从“私情”、“亲情”左右了思想开始。所谓警惕“夫人参政”、“吹枕头风”、“灯下黑”等等,都是对于“不徇私情”的一种提醒。
排除亲情左右,就是要自醒,常常叩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战国策·齐策》讲到齐国有个叫邹忌的人,他问妻子、妾、客人:自己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答案都一样:徐公哪能比你漂亮!可是邹忌一见徐公,发现徐公比自己魁梧漂亮得多。于是细思量,知道妻爱他,妾谄他,客求他,亲情影响了公正。邹忌亦是贤人,以这个故事提醒齐王,多听批评意见,客观公正办事。贤臣明君,构成一段历史佳话。
标签:
高考范文
一位西施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呼唤理性——解读寓言《智子疑邻》
下一篇:
情感之树常青--网络写手点评全国卷高考作文题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