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高考范文
阅读:2280
标签:
高考范文
2003年高考作文审题立意的分析(网友来稿)
郭成杰
审题立意的正确与否对作文估分至关重要。精妙的立意是你作文得高分的必然前奏,偏离题意的构思则会诱导你陷入失败的深渊。下面就2003年的高考作文的审题立意作一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对此作文题,网上已经有不少专家有所评议,角度不同,说法各异。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这个题目中蕴藏着的一个重要意蕴,就是命题者有意要引导和考察学生对生活的客观观察能力和独立的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能从生活细节中去思考一些隐藏起来的本质,尤其是对自我的有效反省和客观认知,非常有助于学生的人格完善。当然作文话题选取了生活中最常见的也是最不易为人们所认识到的“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一现象,可以说给考生的思维提供了足够的宽度和深度。提示“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更加有意地要求考生注重现实,“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又把考生的思维扩展开去。可以说这个题目把“实”和“活”两个字体现得很好,面对这样的作文题,想说假话是要费一番功夫的。不像001年的“登山救人”几乎是逼人说谎。
具体来讲,话题“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含义是清楚的,是一个关系短语。分析其关系可能有两种基本变化:一是“感情的亲疏对事物的认知有影响”;二是“对事物的认知对感情的亲疏有影响”;三是“两者之间没有影响”,不过没有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可以不讨论。
第一个角度相信是多数人的考虑。因为话题本身明确地在向这个方向诱导,且生活中多有这种现象。如成语“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就表明这一类事物甚至已经形成规律性了。那么就此可以构思很多故事。如一对夫妻,妻子美丽且健康,丈夫丑陋且残废,可是两人相亲相爱,生活平静而幸福。旁边的人就不理解,难免奇怪和议论。在议论中,通过一个第三人称叙说一个感人的故事,以展示丈夫在妻子心中的美。然后和现实中妻子对丈夫的爱相映衬,就可以非常好的表现“感情的亲疏对事物的认知”。也可以写“你”本来对一种事物不喜爱,甚至讨厌,然而因为,你喜欢了一个人,而这个人和这个事物有密切关系,最后你使你增加了对那个事物的了解进而改变了对那个事物的看法,由讨厌而喜爱。还有,人们在生活中可能扮演多种角色。在学生眼中,你是教师;在孩子眼里,你是父亲;在路人眼里,你是路人;在父母眼里,你是孩子;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感情对一个会有不同的认知。甚至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罪犯,却实实在在的是一个母亲的孩子,一个女人的丈夫,一个孩子的父亲,甚至是一个受害着的救命恩人(如晚报上登刊的《一个罪犯的三次救人经历》)。这都是生活中合情合理地存在着,上演着的或者是合乎人的美好愿意的事情。
第二个相信很多人考虑不够,但是符合题意,所以倒是容易出创意的角度。生活中此类现象更多也真实,更接近实质:其实,我们的感情都是在熟悉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亲人之亲,不纯在血缘,更属于了解——所以有自小抱错的孩子,长大了不想回到亲生父母的身边——所谓日久生情。没有了解,人们不会成为朋友。我们会为朋友、亲人的一些不会伤及性命的伤病和痛苦哭泣,但是我们不会为远在西亚的巴勒斯坦人的死亡哭泣;我们会对朋友的失信而痛苦万分,如果是一个我们不认识的人,他的失信对我们就构不成很大的伤害。你可以轻松地对一个行乞者施舍,可是你忽然发现这个陌生人是你的亲弟弟,你的感情将经历什么样的剧变?
另外还有可以扩张延伸的角度。如“人们要力争排除感情的亲疏对正确认知事物的影响”、“感情的亲疏对事物认知的影响是自然的、也是合理的”也符合题目要求,都是很好的立意。总之,你的作文如果符合以上分析,或者确实是在探讨“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认知”的关系,我想你就有可能得一个满意的分数。
作者邮箱: guo0645@yahoo.com.cn
标签:
高考范文
2003年高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2003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变动及对评分的影响(网友来稿)
下一篇:
建立高考作文估分的信心(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