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作文指导
阅读:2520
标签:
作文指导
高一语文新教材作文教学浅谈(教师中心稿)
丽水中学 吕驾宇
2002年4月,新的高中教学大纲出炉,具体到作文教学部分,也做了较大的变动。本文欲图通过新旧大纲作文教学的对比,凸显新大纲的新精神,再结合高一新教材作文教学的具体要求,谈些自己的看法、想法以及做法。不成熟是必然的,权当抛砖引玉吧!
一、表格1 新旧作文教学大纲对比
新 大 纲(2002年)
1、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能有意识地考虑写作的目的和对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4、作文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
5、能根据表达的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恰当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6、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做到规范、简明、连贯、得体。
7、养成多写多改、相互交流的习惯,提倡展示和评价各自的写作成果。
8、作文一般每学期不少于5次。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三年中课外练笔不少于3万字。
9、如有条件,可学习使用计算机写作。
旧 大 纲(2000年试行版)
1、作文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力求有创意
2、理清思路,确定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
3、根据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4、恰当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5.语言要规范、简明、连贯、得体。
6.养成观察、积累、思考和多写多改的习惯。
7.作文一般每学期不少于5次。三年中其他各类练笔不少于3万字,45外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
对比结果展示:
1、新大纲进一步强调作文教学的系统性。
大纲九点内容,基本上就是围绕着写作前的准备(1、2、3),写作过程中的具体要求(4、5、6)以及完成写作之后的后续工作(7),最后是作文教学的评估标准和对新时期作文教学的倡导(8、9)这样一个流程进行组织的——而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在2000年的大纲中并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事实上,作文教学的系统性绝非仅仅体现在新大纲当中,新教材作文教学的编排体例同样体现这样的特征。如看下表:
附:新老教材作文教学设计比较
新教材·写作 旧教材·单元知识与训练
用心感受生活 观察与认识 (一)
深入思考生活 根据材料提炼中心 (一)
要善于联想和想象 联想与想象 (二)
再现客观事物 安排好结构 (二)
表现主观情意 安排好段内层次 (三)
自由写作实践 修饰词句 (四)
综合运用表达方法 (五)
(注:旧教材第一册作文专项训练除表中所列一二两栏外,还有:材料作文、说明文写作、散文(记叙文)写作。)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新教材第一册的五个单元作文教学的系统性就在于它体现了人的思维的整个流程:客观世界通过写作者的观察、感受、思考进入写作者的思维,然后写作者运用自己的联想、想象,再融进自己的主观情意,去再现客观世界。这样一个过程可以用下面一个图表表示:
观察、感受 联想和想象
客观世界——————→写作者———————→客观世界
思考 主观情意
上述内容,归根结底,即写作者作为主体反映作为客体的日常生活。当然,值得注意的是,要对前后两个“客观世界”加以区分,前者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的周遭世界,后者是加入了人的主观感受之后的客观世界。用王国维的话就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
而老教材的作文教学基本上是依附在阅读教学当中,比如说这个单元的课文是议论文,那么,相关的写作训练就为“根据材料提炼中心”或者是其他的议论文专项训练。
2、再一次强调写作训练中创造能力的培养(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事实上,写作又叫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新大纲体现了对“写作”本质的回归。
展开全文阅读
新的作文大纲侧重要求“能有意识地考虑写作的目的和对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做到规范、简明、连贯、得体”。可见,新大纲注重语言表达以及思维逻辑的训练,而不再是以往作文教学中的注重文体训练以及写作过程中的表达技巧的训练;另外,新大纲在"根据表达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一条,对比2000年大纲“根据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此处特意加上了“表达”一词显然也是在强调这个“需要”是文本的需要而绝非是文本之外的任何功利性的需要,而这无疑也是在给学生创造尽量广泛的思维空间,以便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作文的“交流以及相互评价”
为什么要在教学大纲中提出这些东西呢?显然也是与新教材注重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有关。能力是只有在实践的锤炼中才能培养出来的,要实践,首先要让学生有实践的兴趣。于是,通过交流以及相互评价,让学生来品尝创作的乐趣就显得异常的重要了。
4、呼唤作文教学的时代感。
运用计算机写作,这是在提倡,而非硬性的要求,但这还是反映了作文教学所必须有的时代感。计算机写作的好处在哪里?一是修改的便捷;二是速度的提高;三是交流的方便。特别是第三点,同样是间接回应了“写作兴趣”以及“写作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通过对作文成形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无疑是新大纲对作文教学的核心要求。应该说,作为体现新大纲要求的载体新教材“写作”这一部分内容的编排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这样一种精神。但通过一年的授课经验,感觉新教材“写作”部分的弊端还是很明显的,比如说操作性差,整个作文教材基本不对教师产生具体的指导作用;再就是新教材的分单元训练客观上起的作用是将完整的一个思维流程加以截断。举个例子,第一第二单元的用心感受生活和思考生活,感受和思考的先后顺序大概只能出现在理论上,而在学生写作过程中,要将一篇文章完整地写出,本身就已经是包含了感受、思考以及联想和想象等一串的思维流程。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教材交给我们的越少,相对给我们提供的作文教学的自由也就越大,只要你围绕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这一核心精神进行授课,那么,没有人能够干涉你说你是不务正业。
二|写作能力的构成以及相关的训练
于是接下去马上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何谓写作能力,写作能力到底包括哪些能力。
写作又称为书面表达,表达的是什么?当然是所见所闻所感。所以归根结底,作文表达的是一个人的思想。你可能说,不对啊,记叙文,记一件事情,能说它是思想吗?可是我提醒你,即便是一件事情的表述,同样需要你观察、感受、思考的过程,同样一件事情,在不同的人的表述下,往往也是不一样的,这就体现在思维的差异性上。然后接下去就是,用什么来表达啊,当然是用语言。
所以,必须明确,所谓的写作能力,其实就是包含两种能力,及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能力。
教师作文教学,就应该围绕这两种能力做工作。但是任何工作都必须有所侧重,那么,如果叫你选择,两种能力的培养,你又要侧重于哪一种呢?
对于这样一个问题的回答,我觉得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两方面加以考虑。
首先就高中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应该是语言习惯基本已经定型,但是人的思维却正处于青春期,有其转型性以及较大的波动性的特征;其次就中学作文教学来说,我们的目的不是培养文学家。事实上,文学家不是你能培养出来的。而主要是培养“思想家”,也就是培养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的习惯、意识和精神,这种观察和思考当然主要是指向人生和社会、历史和现实、文化和精神等领域,这才是中学作文教学能够而且应该做的事情,因为思想不仅是人的权利,而且是人的本质。没有思考的生活是动物式的生存,不会思考的人只能丧失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从而沦为感性和知性的奴隶——所以,我觉得,高中三年,教师应该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侧重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上。
一、思维的深度
与深度相对的是幼稚。思想的幼稚往往也在语言里得以体现。对一些语言现象要加以改进。
我在作文课上就明确提出,在作文中出现下面一些字眼一律不及格:雷锋叔叔、张海迪阿姨、伟大领袖英明舵手毛主席。当然你不许他用得跟他讲理由,于是我讲:雷锋死的时候是20来岁的人,你今年几岁?叫大哥还差不多,雷锋如果活到现在,则大约也60多岁的人,你叫他爷爷差不多,反正无论如何叫不到叔叔。张海迪,今年47岁,你叫她阿姨倒是没错,但是你跟我说说,张海迪到底是伟大在哪里,你该向她学习的是什么?说实在,这个问题我自己都不清楚,学生就更不清楚了。事实上,张海迪现在是一个作家,今年刚好出了一本长篇小说,叫《绝顶》。所以,你叫她作家张海迪不是很好吗?毛泽东,你在文章中要用的是他的一句话,而非评价他是不是伟大是不是舵手,况且他的伟大与否也非你几句话就可以说得清,于是为什么一定要给他戴这么高的一顶帽子呢?下面一些例子也是不准用的,比如说筐衡凿壁偷光,王献之练写毛笔字将一个池塘都染黑等等。凿壁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情啊,你难道没看到,现在的豆腐渣工程是何其多?我看到的一则漫画倒是挺有趣,一个家长给自己五岁的孩子讲王献之练笔的故事,然后问孩子有什么感受,这孩子说,这个人勤奋倒是挺勤奋的,可是怎么一点环保意识都没有啊——我说啊,你们连五岁的孩子都不如,人家还会进行自己独立的思考。
考虑一下学生为什么这么喜欢用这些东西呢?一是习惯或者是惯性,另一种说法就是惰性严重。人家都这么讲,那我就跟着这么讲吧,根本就没有运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这样讲是不是合适;二是肚子里确实是没货,除了这些每个人都知道的东西,就讲不出另外一些相对比较新鲜的东西了。
所以教师给学生洗脑,这本身就是一种深度的培养,当然,单有此还不够。将这些陈旧的东西去除掉之后,要用新的东西填补进去。
1、培养他们对现实的关注。读报课。
2、向他们推荐适合阅读的报刊、时文以及相关的电视节目。《南方周末》、《杂文报》、《散文·海外版》
3、绍优秀的作家。今年浙江省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叫《重拾文学的尊严》,里面提到了大量的作家名字。想不深刻都困难。
4、读书摘记。
二、思辨能力。
何谓思辨能力?够恰当地运用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正反对比推理,恰当地运用逆向思维,能够运用系统论和辩证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在高考评卷的发展等级分中的体现则为:“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
今年高考作文广东省的两份卷子:一是关于放屁,二是关于不作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
《游戏的规则》反映作为铁道扳道工在一个特定情况下的抉择,其中描述了这样一幅画面:列车由远到近呼啸而至,铁路扳道工突然发现不远处的路轨上有十几个人正在道路面上玩耍,他们已玩入了迷,对自己的危险处境全然不知。而紧连着铁轨的还有一条已废弃但还可以用的旧路轨,上面只有一个人独自在玩。一边是10多个人,一边是一个,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选择?按照常理,扳道工当然要牺牲一个人救活10多个人,这似乎是符合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但是这位考生在提出疑问:这样的选择行吗?他自己的回答是不行!因为10多个在好的铁轨上玩耍的孩子,违反了社会的规则,而那个在废弃铁轨上的孩子本身并没有任何过错。为了救10多个违反规则的人而压死一个无辜的人,这是现代社会的游戏规则所不能允许的。最后,该考生引用萨特的一句名言:“世界上有些东西是无法选择的,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阐明了自己对问题的态度。
展开余文
《放屁的选择》开篇就讲放屁的问题,一种是响屁,一种是不响的闷屁。如果是放响屁大家都听到,很不好意思;如果放闷屁,虽然大家不知道是谁,但是特别臭。有的人为了把响屁变成闷屁,就慢慢憋。读到这里真让人担心,但是接下去却是“柳暗花明”。文章却由此引出对一些社会弊端的看法:有些人敢说话,有些人不敢说话。放“响屁”是敢于直言向领导提出意见,但是有些人就不敢放“响屁”,只敢偷偷放闷屁。而有些领导听不进别人的直言,不喜欢“响屁”。而放“闷屁”的人由于隐蔽,领导也不知道,自己当然也不会吃亏。考生最后亮出了观点:我们在社会中应该提倡直言,提倡放“响屁”。
这两篇文章就充分反映了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高分是必然的。
关于思辨能力的培养,一般用得比较多的方法就是成语新解。而在第三单元的深入思考生活这一部分内容中,其实你就可以安排这样的训练。
三、情感的深度
"学着不在意,学着全忘记,冷眼看待各种折磨炎凉的交替……"
"欢乐我留不住,绝望又说不出,随便随便我说我对一切都不在乎……"
流着泪,呆望着天花板。我咀嚼着破碎的心,用残剩的胸腔盛着那堆丢了方向的东西。翻搅着,撕扯着,痛着。
那些朋友都去了。那些关爱,那些亲密,却好像还在,只不过被装在了小小的信封里。
那些日子,那些快乐,都远了。留在了那片绿水丛林间,散在了蓝天碧草中,只是偶而会闪现些片段在我的伤心海上,给我带来瞬间的光亮。
那些风清云淡的日子,那些激情洋溢的快乐,那些五颜六色的故事,那些用心爱我
和我爱的人,还有那些深深沉沉、真真挚挚的情谊,都去了,远了。回不来了。我想抓住记忆的尾巴,追,追,追赶过去,留住往事。
因为我看不见未来,看不清现在。我努力眺望,却总也找不到明天要走的路。我试图寻一张可辨别方向的地图,却只抓住一片迷茫。我无法预测未来,晴天?雨天?亦或根本看不见那片苍穹?
我迷失在现实的森林里,到都是荆棘与沼泽。那些风声鹤唳,让我怯步,努力向前,却怎么也感受不到温暖;无助与痛苦,令我忍不住哭泣,却没有换回一个同情的关注。置身于一片纷乱之中,我知道该选择坚强,然而我找不到方向!
繁茂杂乱的枝叶遮住了太阳,遮住了星辰,却没遮住狂风和骤雨,疲累的我只能无奈的垂首。我听到了心裂开的声音,却没流下一 滴泪。现实把我的泪吹干了,把我的心带走了,然后把我一个人孤零零
丢在这片走不出去的林子里,不要我了……
我也不要我了。
因为时间让我把自己弄丢了,而且怎么也找不回来了。于是我冷漠,我世俗,我随便,我无所谓。我快乐,我笑,不明所以的快乐。因为我已不是我了。
我是谁?哦,不。你是谁?是谁?
"有时候忍不住想哭,想起未来让人痛苦,却无法控制住脚步,也不知目的在何处。到底在生与死之间,哪个才是真的英雄?在我的泪水滴落前,给茫然一个答案……"
…给茫然一个答案!
评:就这篇文章而言,“茫然之情”是因为几位朋友的离去于是那段快乐的时光也随着离去。但我觉得文章的处理过于简单,事实上,这样的文章在学生习作中大量存在,那就是纯粹的抒情而忘了记叙情感的寄托点即引起你这种情感的事件以及事件的细节。为什么抒情这样一种表达方式更多的应该独立存在于诗歌,而在一般文章中,更习惯于夹叙夹议,就在于诗歌本身是内指的,而文章或是作品还要考虑一个读者接受层面的问题。如果这是一篇日记,那同样无所谓,毕竟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自己对过去朋友相聚的快乐早已经留在心尖。总之,写作有一点是很重要的,那就是需要有源头,有根本。事件是源,是本。只有这样,抒发之情才是真情或似乎是真情。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一眼就从此文中读出空洞的原因。至于学生写什么内容那是另外一回事,你只要将它写好,都应该是好文章。
爸爸·哥哥·大学
似乎一段平庸得不能再平庸的故事,似乎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情节:儿子考上大学,父亲已经病重,几千元东拼西凑的救命钱?往下,好像不用再诉说。
然而,当这样的一件事情发生在你的身边,抑或就发生在你的家庭,或许就不再那么简单,真的。
八年前的那个八月,一向十分优秀的哥哥不负众望,一下就考取了名校。这在我们那个很少有人走出农门的小村庄来说,真的是飞出的金凤凰,高兴写在家人亲友的脸上。对于当时刚上初中的我来说,也仅仅感受到笑脸。夜深人静之时,望着坐在灯下凝眉的爸爸哥哥时,我才感觉到一丝忧虑也笼罩着家人。病重的爸爸刚刚筹到一笔准备手术的钱,并不富裕的亲友们也无力再支付大哥的一切费用了。
想着,我渐渐进入梦乡。隐隐约约听到有人在吵些什么,原来是爸爸和哥哥。我也知道其中的原委。考取大学不容易,考进名校就更难。然而这一切哥都做到了。爸一直说病情还不是那么严重,再等等也不迟,硬是把哥哥送上了西去的列车。爸爸选择了放弃手术,选择了让他光耀门楣的儿子继续深造。
哥哥很争气,年年都有奖学金,他自己都能养活自己,为家庭几乎减去了一副重担。爸爸一直在希望中生活着,精神很好,病情似乎减轻了许多,总是那么乐呵呵地笑着,向人诉说着优秀的哥哥,但不知为什么,哥哥回去之时,甚至连我去上学,眼神都那么依依不舍。现在想来,其实爸爸知道他自己的病情。他真怕自己会一觉后再也见不到我们。
哥哥大三那年,离毕业已经很近很近,好生活似乎伸手可及,爸爸却在我去上学之后,那么快就离开了。当时就妈一个人在,听别人说其实爸的身体早就不行了,只是精神在支持他。还听说,给大哥打电话说爸病重时,许久许久听不到哥的声音,只有电话通着。哥已经预料到发生的一切。
时间真快,当年的我今天竟也已经站在了高考的起跑线上,不知爸知道不知道,您当年的选择激励了哥,也激励了小小的我。爸,我也在努力着,您感到欣慰在这个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是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评:由记事到抒情,水到渠成,情真意切,充分体现了情感的深度。
培养兴趣:
一, 运用语文活动课,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走出课堂。《走近丽水弱势群体》,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走近”的过程描述出来,这就是再现客观现实,然后再写一篇自己对这次探访的后感,这就是“用心感受生活”。
二, 命题。为什么中央台的《实话实说》能让大家畅所欲言。除了主持人的调度有方外,跟选取的话题也很有关系,这些话题都是老百姓真正关心的,而且,每一个具体的话题,都会邀请一批相对与这个话题最熟悉的人到演播厅参加节目。《医疗公证》、《学生的心理教育》
(未完待续)
标签:
作文指导
高一语文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对学生如何进行纪律教育(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
科学·人文·创新 (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