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3358  
标签:教学论文
课堂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主动性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教师中心稿)
(广州市第114中学 林鑫永)

论文简介: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能力是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的外显标志之一,它直接制约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量。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能力主要表现为运用学法的能力和思考能力。

关键词: 学生 主动性学习    引导提问 学会讨论  学会动手  

这里所讲的“主动性”决不是一般的自己潜意识的活动,而是一种由“  计划”到“ 讨论”,再到“ 处理” 的全过程,  全方位、 全身心地投入,是 真正“当家作主”的活动。本策略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运用学法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课文内容的深层体会,促进 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质疑问难,鼓励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美国的教学法专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的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传统的教学观往往是教师依照    “ 常态曲线”建立起对教学的期待,通俗地说就是制成一个“谜”,然后通过教师的启发评价矫正达到解谜的目的。这种定型化的教学模式有时可称之为一种“陷阱教育”。这是被教学法专家布卢姆称之为目前教育制度中最浪费和最有危害的一种。而学生学会 提问无疑是摆脱这种“陷阱教育”的一种良药,也是启开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一把“ 金钥匙 ”。

  根据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启发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有:

第一、解题问。就是引导学生看到课题后,学会提出想了解的问题,俗话说“题好一半文”,  好的题目往往用精警的词语,对课文内容和主旨作富有特色的浓缩和概括,立意高妙,引入入胜,可谓“一语天然万古新”。解读这样的题目往往也就成了学生读懂全文的纲要,它如罗网一般,不仅能提挈全文,而且又能聚集文意,贯通文脉。题目对读者具有强烈的引导作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好的题目提出问题。例如学习《苦练》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针对题目进行提问,谁苦练?   引出课文的主人公——陈招娣,苦练什么?  引出苦练的内容——加练五十个球,为什么苦练? 又引出苦练的目的—— 为国争光。把以上几个内容合起来,就高度概括了文章的题旨。

第二、疑惑问。就是要求学生预习后,针对不理解的地方发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疑惑的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疑问和解决疑问,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针对疑惑的地方提出问题,聚集自己的思维指向。具体操作时,首先让学生明确课时的目标,目标明确了,就减少了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然后就课时目标中和要点、难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第三、诱导问。就是深入学习教材时,诱导学生质疑。起始阶段,学生往往在提问时抓不住要领,这就需要教师在关键处扶一把,由浅入深地设置一定的坡度,教会学生提问,渐渐达到会问的目的。《学记》中:“君子之教喻也。道而佛牵,强而佛抑,开而佛达。”就是强调教学重在启发诱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发问,擅长会问。针对一篇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时,我们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每课课后练习来帮助学生提问,具体研读课文时,可以利用课后练习来诱导提问。

第四、模仿问。就是根据教师的提示,模仿性提问,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起始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本身的特点,精心设计提问,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热列讨论,积极思考,渐渐产生一种想要自己提问供大家讨论的欲望。同时教师的提问还在发现问题方法等方面为学生作好示范作用,让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以上几种学生提问的方法无论哪一种都要紧扣教学目标,它不是漫无边际的提问,更不是追求表面热闹而毫无启发性和创造性的形式问。例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课,教师应诱导学生解题从而产生疑惑:鲁提辖为什么要拳打镇关西?怎么样拳打镇关西?打死镇关西怎么办?“学生通过解题,产生这三个疑惑问题,此问题不仅勾画出小说的情节,而且明白了课文的重点、难点所在,从而有效的直奔教学目标,达成教学任务。

  二、参与讨论,鼓励畅所欲言——引导学生学会讨论。

  所谓“讨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众多的学生间的对话,相互交流,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群体性的合作学习,讨论法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单向信息传递的束缚,能够形成立体式、全方位地信息传递。因此对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有显著的效果,所以讨论通常有这么几个功能,如主动探索的功能,多向发展的功能,互学互教的功能,全员参与的功能,多向发展的功能等。另外学生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时机可在得到规律性结论之前,可在理解知识的关键之处,可在教材出现难点,学生理解“ 卡壳”之时,可在某一问题有多种答案或多种思路之机。

指导学生讨论的方法有:

  首先,消除胆怯,剖析教材,大胆质疑。引导学生消除胆怯的心理因素,针对教材内容有大胆的怀疑,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赞同正确意见,或纠正错误观点,或补充不足部分,或提出自己的创见,或补充认识对象,应言之有理,条理清楚,能够自圆其说。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多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独创性的见解,就要求学生不是被动地掌握现成的知识、结论,而是积极的参与到对知识的内容和形式的构建中,去设法从个体水平上改造、重组、补充认识对象,努力赋予它一些独特的东西。例如教学《烈日暴雨下的样子》后,有位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根据文章的结尾,祥子第二天还会不会出来拉车?这样一个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一下子挑起了学生思维冲突,有的学生认为祥子第二天肯定还会出来拉车。因为在那个黑暗的社会中,  祥子不拉车,就解决不了基本的温饱问题,为了活下去,第二天不得不还去“挣命”拉车。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祥子第二天不可能出来拉车了,因为在烈日下,他差点被热死,暴雨下,又差点被冻死,从“ 他 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来看,祥子肯定生病了,也许从此一病不起,第二天怎么还能拉车呢? 俗话说:“灯不拔不亮,理不争不透.” 无论祥子第二天出来不出来拉车,学生都加深了对小说主题的认识和 理解。


展开全文阅读
其次,讨论主题,了解题旨,理解题意。就是引导学生围绕文章的主题讨论,了解讨论的目的,理解讨论的题意。在一堂课中哪个地方应当组织讨论,讨论什么问题,至关重要。把握好讨论的主题,即决定着讨论的方向,又关系到讨论的价值,可以说是讨论组织艺术之魂。例如教学课文《刘姥姥游赏大观园》,为了突破小说的主题: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三位姑娘的居室都很美,大观园也很漂亮,你认为三位姑娘生活在大观园幸福吗?”学生经过讨论后,认清了文章的主题,认为生活在日趋衰败的封建社会,无论表面多么的繁华,可从她们奢侈的生活来看都逃脱不了自己悲惨的命运, 还有什么幸福可言呢?

第三、倾听发言, 弄清要点,领会意图。引导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了解别人发言的内容, 理解别人 发言的意思。  俗话说:“欲学会说,必先学会听。”  要让学生说得明白、  通顺、连贯、离不开听。听是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基础,能听正确,会听仔细,则能说清楚、说联贯。其过程是学会听话人借助于听觉分析器官,在思维的参与控制下,接收、理解、吸收、口头语言信息的过程,也就是听者把别人的外部语言转化为自己内部语言的过程。要促使这种转化,务必使大脑神经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产生有意注意的意向。因为听别人说话,稍纵即逝,要很快听懂对方的话语并能很快把握住话的主次,分清是非,理出条理,筛选出所需信息, 所以倾听别人的发言也是一种能力,同时也是自主性学习的必然要求。第四、筛选要点、找准目的、恰当表达。就是加工信息,引导学生听后会评说的能力。信息的传送方式一般是接受信息到输出信息,接受有一个筛选过程,输出有一个怎样表达的过程,如果说接受信息是听的过程,那么听后会说是一个输出的过程。有输入和输出才符合信息学的有关原理,针对别人发言的内容观点,或赞同,或反对,或需要补充等都要说一说,评一评。课堂语文教学现状是“学生认真地答,教师简单的评”。把这个说一说、评一评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先听一听,然后说一说、评一评,教师适当的补一补,结一结。这样做不仅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对学生听后会说的能力是一种有效的培养途径。

  三、动手操作,获取实践信息——引导学生学会“动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单纯的劳动,不能算做。只能算蛮干;单纯的想,只是空想,只有将操作、思维相结合,才能达到操作的目的。”学生的操作过程是他思维过程的体现,学生操作时有一种声音在对他说,学生观察操作结果时,也有一种声音在对他说,这就是所谓的“内部语言对操作表象的描述”,因此,动手操作不但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潜能的“金桥”,而且是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更是学生主动性学习的重 要外显性标志之一。

  首先,鼓励学生动手画一画。初中语文课本之中,有一些文章,特别是说明文的内容是可以借助于想象画出来的。例子如《中国石拱桥》中“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完全可以画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再如《向沙漠进军》中风沙的主要进攻方式之一阵地战时,如果只凭语言文字材料很难理解其内容要旨。于是,鼓励学生细读文字材料后动手画一画,然后再让学生通过点评活动,学生较容易地理解阵地战进攻的要旨,教师亦无需多费口舌。

  其次,鼓励学生动手演一演,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本(或只是其中的词句,片段)是促进学生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在泛读课文的的基础上,让学生演一演能够表演的文字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具体可感的表情身体运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而是整体的语文素质。因为从教育心理的角度,可以将教育目标分三大类,认识领域,情意领域和身体运动领域,而课堂中的演一演、画一画恰恰是能兼顾三者,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已成为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强化学生主体活动,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教育形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动手模仿模仿,主动参与学习研究的全过程。依据初中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表演欲较强的心理发展特点,并结合语文教材的自身优势,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演一演。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适合表演,例如话剧、曲艺、特别是记叙文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都可以用来演一演,《孔乙已》课文中的两个传神动词;排和摸。通过个别学生的演,学生能深刻体会到孔乙已前后两种不同的心态和悲惨的遭遇,从而加深对文章主题的认识和体会。

  第三、鼓励学生动手练一练。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而“工具”只有通过科学训练才能掌握。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语文能力,而训练则是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中介。俗话说“ 眼高手低”,缺的就是练一练这个环节。因此训练应当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而不应该仅仅是一个环节。知识会在训练中获得,能力会在训练中形成,技巧会在训练中掌握,智力会在训练中发展,其内容通常包括口头练习和书面练习。语文课堂教学中口头练习较多,书面练习较少,部分教师认为书面练习较口头练习费时,殊不知书面练习有着口头练习无以伦比的优越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思维的镜子……是智慧的创造者”。的确“心灵手巧” 是相辅相成的。只要处理好练的时机和内容,完全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练一练。例如教学《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时,我让学生先圈画出关联词语:“之所以——并不是——假如是——倒——却——虽然——但——而且——”。然后让学生动手用此关联词语写 一段话(可以删去个别词语),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和能力。

  第四、鼓励学生动手做一做。课文内容同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为了缩短这一距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针对具体的课文内空,可以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如学完《小桔灯》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试做一盏小桔灯,看看它能发出多大的光亮。

  四、掌握方法,提高运用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了学习方法,实质就是学会学习,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 金子”,更需要的是点石成金的“ 金手指”。如果学生自己有了“金手指”,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迈进了“ 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实际教学中,我把学法的指导作为主线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概括为“十二字方针”,即先放后收,注重过程,强调迁移。具体说就是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凭借旧有的知识摸索新的知识,探索解题的方法,在探索中得到领悟,当学生对学习方法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时,教师适时加以点拔,帮助学生将实践中领悟到的方法加以巩固,从而上升至学生用自己的“金手指”点石成金的高度。实践证明,运用这种“十二字方针”的教学方法实施学科教学,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增强,综合素质特别是能力素质(主要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得到改善。   “ 十二字方针”的基本教学模式:

  1、铺垫性练习

  主动性学习之前,先让学生作铺垫性练习为接下去的教学作好准备,即在认或再现相关知识( 包括复习旧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的知识。因为旧有知识是新知识的物质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才能自然科学地步入新知识的学习。铺垫性练习的内容一方面要切合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实际,另一方面必须紧贴学习的内容,也就是在新旧知识之间找准衔接的*韧带”。

  2、提出问题



展开余文  提出问题的方式包括: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师生在解决问题的进程中双向提出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有合理的呈现序列和适当的呈现方式,要切合教学目标要求及学生的知识状况,同时还要力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所提出的问题无论哪一种方式都必须注意从易到难、有浅入深, 自简而繁。

  3、学生尝试

  即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想一想、猜一猜、试一试、做一做自行学习新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学生尝试的时候,教师对学生的尝试活动有所点拨, 而决不是“放羊南山”。分以下两个过程,一是知识发生过程,由旧知导入新知,侧重教师的导,是感性认识阶段。二是知识运用过程,以尝试作为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侧重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是理性认识的阶段,具体可以分两步走,一是自学课本,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二是尝试练习,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作尝试练习进行迁移性阅读尝试, 并及时掌握反馈信息,然后针对反馈信息作针对性的矫正练习。

  4、教师评讲 

这里的评是在迁移性练习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此时应充分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能够自圆其说,关于问题和答案只求合理,不求唯一。对学生讨论的结果,以鼓励性评价为主,指导性评价为辅。这里的讲与传统的讲授法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学生通过前面的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对所学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形成了一定的思路,教师只要针对学生搏到困难的地方进行有先择、有重点的讲解,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综上所述,介绍了课堂阅读教学中四种提高学生主动性学习能力的策略, 需要指出的是这四种策略不是僵化不变的,而是可以灵活运用的,至于运用得是否十分得当,同样取决于教师是不引导得法,指导有方,富有个性和创意, 就是常说的“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

参考文献:

休金娜  《活动——教育过程的基础》

和学斯  《教育学文集——课外校外活动》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叶圣陶语文教育言论摘编》

《中学语文教学论》

戴如潜《实用教学新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中学语文教学历史研究》

韦志成 《语文教学情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吴立岗 《教学原理、模式和活动》1998年版

标签:教学论文 课堂阅读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中学语文教学如何适应网络化时代的要求(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悲情说红楼 率性论宝玉(讲座稿完全版)(论坛精华帖)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