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育新闻高考范文
阅读:555  
标签:高考范文
高考作文不宜古文运动
                            2003-07-08       王多 

  最近几年,高考语文作文考试中出现不少古文写作现象。2001年的《赤兔之死》,令评卷老师拍案叫绝,给了一个满分,小小考生顿时名扬全国,得意非凡。今年陕西、北京、广东等地也相继出现文言作文状元,高考作文一时大有“古文运动”之势。

  这种“古文复兴”的苗头未必是件好事。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新的历史条件要求新的语言形式,这是起码的历史唯物主义常识。当年“五四”的白话文运动不是没有依据的胡来。胡适先生早在1915年就提出“文言是死文字,白话才是活文字”的见解。他还提出了文言的八病,即用典;陈套(滥调);讲对仗重骈律;避俗字俗语;不讲求文法之结构;作无病之呻吟;模仿古人话语;言之无物。如果说胡适是从语言形式的角度批判古文之劣根,那么陈独秀先生则从语言内容的层面给古文以最后一击。他提出白话文运动的宗旨是“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归根到底,文言文已不适应风雨变换的时代需要,也不能完美表达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仅从中国古诗从一字、二字、三字、四言、五言、七言、散体的不断“变长变大”,就足以说明这一点。今天,我们把阅读古文更多地看成是一种个性化的艺术鉴赏,而把它拿来当日常的表述工具是不是有点不符合潮流,甚至有些哗众取宠呢?

  当然,促使学生们大胆“剑走偏锋”的还有我们的评阅标准。多年来从事高考作文评卷的大多是汉语言文学方面的专家学者。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审美观,有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力,由于专业缘故,他们对古文有着特殊的偏好,对现代白话不无厌倦,但个人的审美趣味不应凌驾于整个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趋势与规律。笔者也从事过高考作文阅卷工作,经常看见有教授对某文言作文拍案叫绝之举。这种主观色彩很浓的评卷方式,往往并不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而是对文章形式“特立独行”的异样肯定。于是,一个好上加好的印象分,而不是一个客观严谨的真实分,油然而生并很可能决定考生一辈子的命运。更重要的是,动辄就给文言文作文来个满分,实际上给未来的考生树立了一个样板:既然文言可以得高分,那么何不专修古文,博得评卷老师的青睐,虽得不到最高,但至少也可赚个印象高分,岂不美哉?曾经用文言写过《赤兔之死》得到高考作文满分的蒋昕捷表示:“看到这么多用诗歌、文言文、散文诗写作的高考作文,并且有的还得了满分,如此会不会给以后的考生造成误导?今年有人用诗歌、散文诗,那明年会不会有人用骈体、十四行?”这种担忧不无道理,满口的“呜呼唉哉”,满文的“之乎者也”,这是我们教育的初衷吗,是社会发展的方向吗?这就不得不让我们仔细反思一下我们的应试教育机制了。

  我以为,古文可以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某种点缀,我们也可以从古文中汲取许多有益的文化养分,但把古文视为一种表达生活的常用手段,就有失偏颇了。有些散文家、杂文家愿意用古文写作,那是他们的事,对于大多数现代教育成长下的现代公民来说,符合现代社会的白话表达手法,既是一种务实的选择,也是大环境的必需。但愿我们的考生还是少来点类似的“剑走偏锋”,但愿我们的评阅人少给考生们这种遁入歧径的机会主义思维,但愿我们的教育机制能够给教育的未来提供一些正确的方向。
标签:高考范文 高考作文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文学金奖得主高考作文只得25分?
下一篇:“文化偶像评选”:别把两种人搅在一起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