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2630  
标签:教学论文
2003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分析(网友来稿)


李彦永  

今年的语文试题继续延续了2000年来的出题模式,由古诗文默写,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以及写作三部分构成。各部分的分值也大体相当,体现了我省中考命题的一贯思路。与去年相比试题的难度有所降低,也大大增加了开放性试题的比重,有17分之多,如果加上议论文和记叙文阅读当中三道半开放性的试题(16、23、27题)就多达25分,占总分的百分之二十左右(去年只有8分占总分的百分之六强),其中古诗文默写8分,说明文语言分析,仿写句子,按要求列举事例,想象描写等17分,由古诗文归类与运用到现代文的语言运用,由课外知识的积累到语言表达,开放性试题考察范围之广,可以说是开了河北省中考命题的先河。另外,在阅读题中彻底剔除了课内文章,使课外阅读得分值增加到总分数的百分之三十八强,这充分说明我省的语文中考命题正在越来越由注重知识考察转向注重能力测试。这必然导致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是难得的好事。

但这套试题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第一部分的第二题,(按要求写出古诗文原句)的第2、第3、第4小题,不仅命题形式单一,而且让人难以明白出题者的考察意图。既不是考察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与运用,也没有选取中国古典诗词中有着特殊文化内涵的意象如春花明月、杨柳子规,抑或是名山大川等来考察学生对古典诗词独特意境的理解,而要求分别写出的有关“鸟”、“春风”、“沙漠”的语句,实在是让人有点莫名其妙。其次,文言文阅读第7小题,“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这纯粹是一个军事理论问题,一名普通的中学生实在不须也难以对这样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三,第16题,第18题、第19题虽然处在议论文阅读当中,却和选文缺乏必然的关系,因而也就难以考察议论文的阅读能力。虽然在阅读当中考察语文知识和能力可以弥补知识点考察的缺漏,但这三道题竟占了议论文阅读12分中的8分,实在是有喧宾夺主的嫌疑;第四,试卷中的第21题:文中第⑵段中加点词“只好”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案是:“只好”一词在文中起到铺垫的作用。实在令人难解。“铺垫”是说为下文情节的发展提供理由和依据,使之自然并合乎情理。一般来说应是一个情节,怎能用一个词来做铺垫呢?我们即使把这个“只好”去掉,似乎也并不影响下文情节的自然和连贯。可见真正起到铺垫作用的是“坎伏特大学地处一个小镇上,周围只有一家旅馆,由于住客骤增,单人房间只好两人同住。”这个完整的情节,而不是“只好”这个词。第25题:第⒀段中画线的句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答案是:暗示校长知道了事实的真相,亚当斯偷拿了西奥的资料。这是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应该是句子的含义,而“含义”与“作用”最起码在这里决不是同义词。最后再说说作文,这个题目虽然使考生人人都有话可说,但却过于泛泛,似乎是一个垃圾箱什么都可以装。这就造成了大量宿构文章的出现。另外“感动”这个题目似乎只能写成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都很难构思,这就使得“文体不限”这一要求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当然瑕不掩瑜,这份考题仍然体现出浓厚的改革意识,相信它会成为我省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良好的契机并使之深入发展下去。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浅见,说出来供大家参考也希望指正。Emeil:liyanyong70@yahoo.com.cn

 作者邮箱: liyanyong70@yahoo.com.cn

标签:教学论文 2003年河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落榜生要远离“挫折侵犯”
下一篇:一次有益的尝试---也谈作文评改(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