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292  
标签:教学论文
关于宜昌市农村中小学开设收视课情况的调查(网友来稿)
湖北省秭归县茅坪初中     吴云

收视课是我从未见过的一门新课。到这里才知道,山区最需要这门课,也最能上好这门课。                                                    刘国正

电视就是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工厂,频道是其车间,节目是它的产品。      ??吴    云

一、引    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第五部分“教材开发与管理”中,有这么一段论述:我们要“积极开发合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就中国的农村中小学而言,一般来说,博物馆、展览馆、工厂、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源闻所未见,利用更是微乎其微;图书馆是不能奢望的,至少现在不能,在“普九”期间建起的图书室的藏书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图书的更新速度也远远不能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至于实验室、专用教室、各种教学设施、实验基地等课程资源,和城市学校相比更是天壤之别,对它们的开发也是极其有限的;说到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我们当然迫切希望能这样,但条件却很不成熟:农村学生家庭,电脑的普及率不足万分之一;部分农村中小学虽然建立了微机室,但上网难,即使能上网,数据传输速度又极低,宽带网向农村的延展也还需些时日,同时能指导学生在网上进行信息利用的专业老师也是凤毛麟角,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农村中小学开发信息资源难。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发课程资源应是农村学校的优势,但这种资源的开发不仅有限,而且在当前中国由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过渡的情形下,如何进行有序开发还是个令人探讨的问题。这是不是表明当前农村中小学就不能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了呢?是不是说明农村就没有可供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呢?答案是否定的,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我们都要积极想办法,努力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农村,还有很多可供我们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只是我们没有足够重视并加以利用罢了。起始于宜昌市的一个语文教改课题,发端于语文教学,形成于“课内外衔接语文教学实验(以下简称衔接实验)”的一种新课??收视课,就把电视做为一种可供利用的资源加以开发,走出了一条农村中小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好路子。

全国中语会名誉理事长刘国正、人教社中语室主任顾振彪等一行在考察宜昌市课内外衔接语文教学实验时,对收视课做了极高的评价。刘国正认为:“这是我从未见过的一门新课。”“到这里才知道,山区最需要这门课,也最能上好这门课。因一些山区只能看到七八天前的《人民日报》,国家和世界发生的大事这里不能及时得知。这样闭塞,怎么能谈得到素质教育呢?有了电视,当天就能知道国家和世界的大事,海湾战争是怎样的,香港回归是怎样的,他们都及时看到了,虽在长阳的高山之上,但已不仅是长阳的人,不仅是宜昌的人,也不仅是中国的人,而是世界的人。”“电视台曾报道,北京大学学生寝室里配了电视机,是件了不起的事。据我看,贫困山区的每个教室配了电视机更是了不起。”他把收视课与阅读课、社团活动、社会调查综合在一起,称之为衔接实验课外活动的“四大支柱”。收视课在宜昌市各山区县(长阳、兴山、秭归、五峰等)农村中小学得以蓬勃开展,并成燎原之势。在这里,学生每天都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好的电视剧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好的晚会如赈灾义演和心连心艺术团慰问小汤山医院职工家属的演出,学生都没有落下,看电视后,写收视笔记、进行专题评论(或跟踪学习)、记录宏伟画面、开剧评会已形成风气。电视已以新的姿态登上了语文课堂。凡此种种,尽显电视做为一种资源在宜昌市的农村中小学教育中所起的良好作用。

在秭归、长阳、兴山、五峰,无论你走到哪一所正在开展衔接实验的学校,一看课表,你都会发现,收视课做为一门课被排上了课表,时间大多置于晚自习(18:00?20:00)。那什么是收视课,它为什么在宜昌市农村中小学得以如此普及,为何得到众多语文教育专家的肯定和极力推崇?她是否只与语文课能喜结良缘?收视课应如何开展、其前景怎样?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做了为期一个月的调查,调查结果是令人惊喜的,也是催人奋进的。如果说,在“非典”时期借助远程教育和网络手段开设“空中课堂”、“广播教学”、“课堂在线”应了信息社会对教育的新要求的话,那么,收视课的开设与发展正弥补了在农村如何进行现代教育的空缺,也是为农村中小学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开的一剂良方。

二、走进收视课

收视课在宜昌,最早出现于长阳,该县三渔冲中学的胡绍海老师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收视课因衔接实验而产生,它以电视为媒介,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收视活动,以获取信息并基于此开展进一步活动,完成预定的语文教学任务,是一种特殊的语文课。它不以完成收视为最终目的,而是将其当作一种获取信息的途径,做为语文学习的一部分加以利用。1994年,衔接实验在长阳落户的时候,胡老师大胆地把电视搬进教室,从不定时收视到将正课改成自习,进行了“视”力①的勇敢尝试,这种尝试得以传扬开去,是因为在当年的中考中他带的班以8.9分的悬殊压倒对比班,余蕾老师②对他的做法给予了及时鼓励,“电视搬进教室,是个大胆的创举,谁说这不是语文?这是生动而活泼的大语文!”不多久,长阳县除县城中学(全是走读生)外,32所初中100%都开设了专门的收视课。及时总结并推广这一经验,宜昌市其它山区县(秭归、兴山、五峰等)先后效仿,星星之火,得以燎原。收视课为什么能在秭归、兴山、长阳等山区寄宿制中小学得以广泛开展,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


展开全文阅读
原因之一归功于衔接实验的深入开展。

衔接实验是由宜昌市教研中心初中语文教研员余蕾先生提出并在宜昌市及全国部分地区大力推行的一项语文教学实验,被全国中语会教学实验研究中心确定为全国八大语文教研课题之一,它以刘国正先生的“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思想为指导,以“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为总要求,从课内与课外两翼入手,坚持在课内以“内引、外联、对比”为主要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在课外开展以“收视课、阅读课、社团活动、社会调查”为四大支柱的语文课外活动,以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和质量。衔接实验要求实验学校必须建好“四大支柱”,并把是否开设收视课、是否有文学社团并开展相应活动做为课题验收的两大硬件纳入考核,一所学校要想开展衔接实验,就必须从硬件上加大对收视课的投入力度;又因为电视所具备的教育作用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使得从事衔接实验的学校领导、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战略的眼光,克服重重困难,确保了收视课所应具备的物质条件??为学校置办了电视机。秭归县泄滩初中,正值移民搬迁的关键时期,学校迁建需要大量资金,老校区虽然教室仍为土墙,四壁发黑,甚至出现裂缝,但该校仍想方设法班班装上了闭路电视,坚持每天上70分钟的收视课。秭归县香溪初中两年内换了三处校址,仍然坚持开收视课。曾在长阳县三渔冲中学工作的胡绍海老师虽然调离了该校,但自1994年开设收视课以来,该校从未间断过……

即使在没有开展衔接实验的学校,也是可以开设收视课的,笔者曾到秭归县茅坪镇一所寄宿制小学??兰陵小学去调研,这所学校没有进行衔接实验。去的时候,孩子们正在老师的组织下观看秭归电视台播放的《屈原故里风情》,这可是在教孩子们认识、了解他们的家乡呀!看到电视机里出现的赛龙舟、采莲舞,孩子们那高兴劲儿甭提啦!

许多有远见的教育专家多次说过,从教育的客观实际来看,开设收视课对农村中小学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顾振彪先生在考察时曾说,“从宜昌的实践来看,收视课不仅仅是一门课,更是让学生认知世界的一条重要途径,这对孩子们的社会化是有利的。”我们知道,人的社会化是依靠教育来完成的,语文知识与技能在现实生活的表现也是多样的,电视便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在有些地区,有些学校、学生家长为了让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铺天盖地的作业,不惜以剥夺学生看电视的权利为代价;在湖南,甚至还有一个地区曾组织万名学生“誓别网吧”,他们试图以种种方式将学生阻隔于信息世界之外……这些做法是令人痛心的。而在宜昌,则是另一份天地:在秭归县某乡接受此次调查的100份家长问卷中,家长支持孩子在家看电视的有96份,占到了调查总数的96%。事实上,不光在宜昌市各山区县,即便是在城区,孩子在家看电视也是习以为常的,有许多家长还在问卷中请求学校在让学生看电视方面给予他们适当地指导,这是可喜的。在综合对老师、学生进行的关于“你认为,收视课给你的教学(学习)起到了什么作用?”这一问题所做的回答时,我发现,他们的答案竟是如此的不约而同:收视课不仅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视)的能力,而且还对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语文学习兴趣),养成各种良好习惯,增加课堂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等方面均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早已超出了语文学科的范畴,成为了整个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原因之二则归功于电视的“查漏补缺”。

在前面我分析了当前农村中小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从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农村中小学与城市相比,同类课程资源开发明显滞后,而电视做为一种信息化资源,在农村的普及则是快速的、惊人的,这为农村中小学开展以电视为信息源的资源利用创造了必备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契机。

电视,《现代汉语词典》所做的定义为:“①利用无线电波传送物体影像的装置。发射台把实物的影像变成电能信号传播出去,电视机把收到的信号再变成影像映在荧光屏上。电视除了用在文化娱乐和教育方面外,也广泛地用在其它技术和军事上。②用上述装置传送的影像。”从定义我们便不难看出,电视具有多种功能,然而,在电视普及率已达到82%的中国广大农村,电视的作用却仅仅停留在文化娱乐上,用在教育上的作用明显发挥不足。但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电视提供的可供开发的资源是极其广泛、极其深厚的,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电视就是图书馆、博物馆,就是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工厂,频道是其车间,节目是它的产品。”她毫不吝啬地把你所需要的一切展现在你的面前。第一,从内容上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过去的历史现代的文明,陶治情操的文艺开启智慧的科学,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等一切领域,它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第二,从存在空间来看,她以频道占有的方式存现,从中央台已开播的10多个频道到各省台、市台、县台,不下于50个,即使在不通闭路电视的边远农村,至少可以收到2个频道的节目;现今由于学校的调点布局,许多农村中小学多集中于小集镇,而这些小集镇,都在闭路电视覆盖范围之内,至少也可以收到10余个频道的电视节目。从笔者自秭归县最贫困的乡?泄滩乡的电视转播站获取的信息来看,该乡已开播了18个频道,而在该县茅坪初中,他们则可以收到32个频道转播的电视节目。第三,从存在时间来看,她是全天候的,无论是早上,还是在傍晚,只要你一打开电视,电视影像便会显现在你的面前。以上种种,让我们感受到了电视做为一种独特的资源给农村中小学课程资源开发带来的机遇。

有了机遇,就要抓住。宜昌市正是抓住了这一机遇,适时开设了收视课,把闭路电视线牵到了班,把电视机搬进了教室,补了农村中小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缺”,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展开双翼才能腾飞》一文中,刘国正先生说:“我和山里的孩子谈话,他们知识面广,举止大方,完全不像穷乡僻壤的孩子。”收视课的开展“不仅(使语文教学)联系了本地的生活,而且联系了大千世界的生活。”因收视课带来的变化还不止这些,在我对秭归县一中2002年高三一个文科班学生(此届学生在初中阶段时,该县各初中正开始衔接实验)填报志愿表所做的统计中,竟然发现有16位学生在大学第一志愿栏里填报的是文学艺术、广播电视类专业,占到了该班学生总数的28%!秭归县电视台最近三年的人事变动里,有四位是收视课的获益者!不用再举例了……

三、“把蛋糕做大”

在这里,我仅举以下四个例子:

例一: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地理课:上课的内容是《认识南极》。上课时,地理老师先未让学生预习课文,而是通过电视播放了一段关于南极的“无声”纪录片,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再结合看到的画面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假如你是生活在南极的一只企鹅,你将如何向游人介绍你的家乡?请几个学生上台,给这段纪录片配音。在其中,老师结合书上的知识点给学生以点拨。接着,老师播放原声纪录片给学生欣赏。然后,师生互动,就书本上知识与自己的配音同原声纪录片存在的不同进行深入讨论。就这样,一节关于南极的地理课便上完了。请你思考:在这节课中,老师事先从电视节目中转录的关于南极知识的电视片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例二:1998年4月间,刘国正先生一行来宜调研,刚走进城区某中学,便被一群肩扛摄像机、手拿采访本的校园电视台、文学社小记者团团围住。他在《展开双翼才能腾飞》一文中对此事做了生动的描述。“使我最受感动的是那些小记者,有的仅初中一年级,身高不及我的腰部。我一进校门就被小记者包围了。他们问我:‘老师,可以采访您吗?’记者采访是不能拒绝的。他们问了一些相当重要的问题,有些问题我答不出,比如:‘你看了宜昌的语文教学情况,你又了解北京的情况,你认为两地的情况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我没能答出来。他们态度大方,很有礼貌,谈吐得体,提问明确,说的是普通话。有的小记者肩上挂着照相机,抓拍照片。仅两三个小时,‘采访快讯’和照片就一起刊出了。他们是文学社的,不是一两个尖子,而是十几个乃至几十个。小记者身上闪耀着教学改革的风采。”2001?2002年,秭归县杨林初中先后斥资近6万元,购回了电视节目录制、电视台信号接收、电视信号播放设备以及18台25#高清晰度彩电,办起了校园电视台。秭归县茅坪初中的校园广播室已向镇广播电视站写了在暑假期间协办镇广播的申请……


展开余文
例三:宜昌市一中校园电视台在学生组织的科学探索课中录制的《香溪探源》纪录片被中央电视台CCTV?7台选用,在2003年5月得以全国播放;在秭归县泄滩初中,由于微机老师出差不能上课,他们便将教育台《跟我学电脑》节目录制下来,解决了上课缺老师的问题。

例四:“非典”肆虐时期,北京等地开播了“空中课堂”,秭归县电视台也将其落地,秭归县实验中学便组织学生与老师听了几节由全国特级教师上的课,在听课过程中,结合特级教师提出的问题,上课老师与学生一起进行了讨论,过了一把“远程教学+教室学习”瘾。 有的老师还说,借助“空中课堂”对学生进行集中教学,既可以给课堂教学插上现代教育的翅膀,又能弥补网络教育师生不能进行面对面教学的缺憾,真可谓“一举两得”。

也不用再举例了,大家已知道该怎么做!

四、反思与展望

收视课对于每所学校来说,是一件新事物,认识它需要一个过程,在“摸石过河”的过程中,各学校也经历了不少挫折,取得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们要认真反思;已取得的经验,我们要进一步研究,以形成体系:

一、不要让语文老师唱独角戏。本来,收视课是因语文教研而兴起的,但收视课绝不能只由语文老师来组织。我们既要充分发挥语文老师在收视课教学中的先在作用,又要让其它学科老师参与到其中来,使电视作为一种常用资源成为各科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工厂。收视课上,不能只有语文老师的身影,要根据所涉科目的内容由相应学科的老师到堂管理、指导收视,学校也要随时检查,以免收视课挪作他用。

二、不要让固定时段束缚手脚。由于课表排的上收视课的时间大多在晚上,其他时间便不能上收视课,正课更不能用来上收视课,而有些需要看的节目却不是在晚上播放的,如果该校没有转录设备,便会造成正要看的电视节目看不到。像党的十六大、香港回归、世乒赛的转播,不是在晚上,学生又喜欢看,遇到这种情况,学校就应想办法,灵活调整上课时间;也可以采用录像机将节目录制下来,在集中时间播放,以解决这一矛盾。收视内容也存在因固定时段的节目较为单一,使学生收视兴趣发生由高到低的变化,最后觉得索然无味,造成收视效果低下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从培养兴趣点入手,开展多样化收视加以解决。

三、密切关注“三个走向”,逐步建立收视管理网络。在调查中,我惊喜地发现,收视课正在朝着以下三个方向良性发展:

一是由随意性走向规范性。1996年秋,秭归县杨林初中开始开设收视课。当时,收视课还没有上课表,开设形式就如打游击一般,遇到重大事件或者重要的文艺节目,就打开电视组织学生收看,也有老师根据临时情况自行决定上收视课的,总之随意性太强,收视效果也不明显,有时还有负作用。比如:有的班级上课没有事干了就让学生看电视,美其名曰上收视课,实则扰乱了学校正常的上课秩序,影响了教学。经过近三年的摸索,他们逐步形成了“集中管理、灵活安排、注重实效、督导落实”的十六字管理要诀,收视课上得有声有色。长阳县由县教研室统一发文,对全县收视课进行“五有”管理,做到了有计划、有教案、有手记、有活动、有效果:所谓有计划,即合理安排收视时间,科学选择收视内容,确定能力训练目标和德育目标,采取固定收视与灵活收视相结合的办法,为学生收视导航。所谓有教案,即落实具体收视时间、场地、电教设备,根据教学进度及能力训练规划选择相对单一的收视内容,找出收视与教学、德育,课内与课外的衔接点,落实收视手记及迁移训练活动,对学生实行量化管理。所谓有手记,包括重点摘录、影视短评、收视心得、栏目写真、类比联想、对比感受等内容,要求有新意、有亮点。有活动,即结合收视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广告设计、栏目表演、主题辩论、新闻调查等丰富多彩的迁移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有效果,即以文集、板报、展览、表演等形式展示收视效果。从最初的随意性到现在的规范性,收视课所走的路正表明,她正一步步走向成熟,必将成为在农村中小学进行素质教育的一大亮点。

二是由单干走向整体协作。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变化。收视课发端于语文教学,最初便形成了由语文老师或语文教研组管理收视课的单干局面。在此方面的长时间投入令许多语文老师苦不堪言,一方面他们要认真备课组织好除收视课以外的语文课教学,一方面他们要花大量力气到对电视节目的选择、收视课的随堂指导、课后辅导上。又因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具体教学上,许多人都认同这么一个理:既然收视课是因语文教学实验而开办的,就让语文老师闹腾得了,其它学科的老师可以不管。再加上部分领导对此不重视、不关心,这便加重了语文老师的负担,结果害苦了语文老师。但我们知道,电视具有跨学科性、整合性、信息化的特点,知识与技能隐于所有学科之中。开设收视课,这一点不仅在语文教学中,是个成功的创举,也值得其它学科学习和借鉴:地理,可以利用《环游世界》、《正大综艺》、《世界各地》等节目;物理,可收看《科技之光》(CCTV?10)等;政治,可借助《新闻联播》、《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英语,可收看《跟我学》;上音乐,可借助《影视金曲》以及CCTV?3……慢慢地,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收视课打破了学科界限,其它学科的老师逐渐加入到此行列中来,学校也加强了对收视课的管理,基本实现了管理专人化:①秭归县杨林初中的做法是:学校专设一位管理员,负责学校的收视工作,他的主要职能是进行收视课系统的构建、收视内容的录制、播放以及记载。先由各学科教研组或老师个人自行决定收视内容,写好收视计划交管理员,由管理员做安排,由申请老师负责组织学生收视,管理员进行巡查。②秭归县茅坪初中的做法是:学校成立电化教学教研组,由两位老师分管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一人管理微机网络、一人管理多媒体及收视,由任课老师先从电化教研组领取收视申请表,然后由电化教研组安排收视。③长阳、五峰等县部分中学则在班设有收视课科代表、建有收视小组,由收视小组与任课教师共同组织收视活动,管理权逐渐向学生下放,形成校内收视与家庭收视相结合的格局。各学校还加强流程管理,努力消除技术垄断,做到了收视课没有因学生的毕业、老师的调离而停止,呈现了整体协作的发展态势。

三是由单向收视走向立体。①最初收视课的主动权不在学校,而在电视台,怎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各学校开设收视课,仅将闭路电视线从电视台接到了学校,布线到班。这样做,收视时间就要与电视台播放时间保持一致,电视台放什么,你事先要从节目预报或电视报上得之,按时收视,错过了时间,你就失去了机会。后来,各学校陆续购买了节目录制、信号接受和电视信号播放系统,好的电视节目便可以先录制下来,再适时播放,解决了这一问题。②许多学校还注重加强收视课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茅坪初中将收视资料做为课件素材,制作成了课件,置于学校局域网中,实现了资源共享。③有条件的学校,还将收视系统与校园广播系统捆绑在一起,办起了校园电视台。三峡高中校园电视台每周开播两次,栏目有校园新闻、教师采风等;秭归县杨林初中还将学生上活动课的情景录制成了纪录片,在校园电视台进行播放。④有的学校还将收视课与空中课堂结合,形成了“空中课堂+集中收视+课堂学习”的新型农村现代教育模式。

从宜昌的探索来看,开设收视课“这一点不仅在农村语文教学中,是一个成功的创举,也值得城市学习和借鉴。”③套用此句话,我们可以说“这一点不仅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成功的创举,也值得其它学科学习和借鉴。”“这一点不仅在宜昌地区教学中,是一个成功的创举,也值得其它地区学习和借鉴。”但愿这株幼苗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茁壮成长,早日成为参天大树!

愿宜昌的收视课越办越好!愿她成为湖北广大农村中小学的收视课,成为全中国广大农村中小学的收视课!

附注释:①胡老师将“视”做为一种语文能力,与“读写听说”并重,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参见《开设“收视课”,教学“大语文”》,载自《语文教学与生活》,余蕾主编,人教社2002年5月第一版,117?125页。

②余蕾,宜昌市教研中心语文教研员,课内外衔接语文教学实验的提出者、全国中语会理事。

③见“全国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暨‘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研讨会”大会发言稿(1998.10.14,宜昌)

 作者邮箱: wuyun_0320@sohu.com

标签:教学论文 关于宜昌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驳“语文是什么”及其反驳(网友来稿)
下一篇:老师,请不要做沉默的羔羊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