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3346  
标签:教学论文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之浅探


王越明

    随着中小学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评价已成为当前科学管理学校,全面提高质量的重要环节。提 高质量,教师是关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 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根 据教育方针,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学生的培养目标,结合学校教育实际,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教师的 工作质量进行评价,运用教育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鉴定等功能,引导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刻苦钻研 业务,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已势在必行。本文仅就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作些浅谈。 

    一 

    为什么要建立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众所周知,这几年“唯升学率”在一些地区和学校里,在一片“声 讨”声中非但没有收敛,却有愈演愈烈之势,学生的学业负担也始终得不到真正有效的减轻。究其原因,除了 复杂的社会因素,如社会对学校、教师的评价,只凭升学率、学生考分外,学校内部的小环境也起着推波助澜 的作用。如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特别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只依据学生的考分,各种评优活动也只看教 师所教学生的升学率有多高,培养的“状元”有几个,使得教师间为学生的考分高低而展开的竞争日趋白热化 ,以至一些教师为了自己在分数竞争中赢得“面子”,就不顾教学的客观规律和学生的实际承受能力,在如何 争占学生的时间上你追我赶,广泛运用不科学的教学方法与题海战术,来实现所谓的“大面积丰收”。目前, 中小学中出现的“教师越敬业,学生负担越重”的怪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问题。所以,当前,要彻底改 变这一现状,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除了要通过进一步学习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深 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外部环境外,需通过建立科学、可行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来倡导理性的科学的敬业精 神,更重要的一点是改革学校内部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使教师自觉地实现“愉 悦教育、成功教育”,让学生得到生动活泼和谐的主动发展。 

    二 

    怎样建立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教学活动包括教与学两个侧面,是一个多层面,受多因素影响和制约 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正效应,使教师通过评价能 对自己的教学工作作出肯定性的判断,从而不断地通过“诊断--治疗--巩固”的循环往复,使教学水平不 断跃上新的台阶。同时,通过评价为各种目的、内容的教师评优活动提供客观的材料,减少盲目性、随意性。 为此,我们认为在选择评价指标构建评价体系时,首先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1.教学质量的内涵。按信息论的观点,教学过程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信息,通 过教学媒体把信息传递给教学对象的活动。所以,教学质量不仅只是学生考分的高底,还包括教师对大纲的理 解,对教材的把握,对教学内容的精选组织,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学手段(如实验、电教仪器等)的运用 及与学生信息情感交流渠道的沟通等方面,它不仅受教师的素质、工作态度、情感的影响,还取决于教学对象 、教学环境、教学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要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不仅要评价最后的结果,还要评价 整个教学过程以及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能力。 

    2.决定教学质量主要因素。虽然教学的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等,但中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极大多数是在教师的启发下,按照教师设计的教学要求、教学程度、 教学目标有序地进行的。学生愿不愿学,会不会学,学的怎样等都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所以,评价教师的教 学质量,按系统论的原理,应着重评价教师的教,即重视过程评价和教师的自我评价,使教学质量评价成为每 个教师全面了解自己,自觉地改进和完善自己,努力争取达到规定目标的武器,使评价不仅成为目标,同时也 成为不断前进的动力,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发展的机制。 

    3.学生学的怎样,即所谓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它具有广泛性,具体体现在多个方面,考分只是其中的一 个层面;另一方面,它具有模糊性,包括:(1)在内容上的模糊性: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精确性较 强,易用指标数据表示,而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发展及思想觉悟的提高,则模糊性较高,大部分难以用数据衡 量;(2)在表现形式上的模糊性:教学效果不同于经济工作的效果,这表现为学生头脑中的隐形效果状态, 当这种隐形效果进行活动(作业、考试、制作)过程时,才能化为有形状态效果,这样,当教学效果尚处于隐 形状态时,是难以用数据衡量的;(3)体现在时间上的模糊性:教学工作周期长,见效慢,是一个循序渐进 由量变到质变的潜移默化过程,这种效果的体现相对于教师的教,在时间上是“滞后”的;(4)教学效果的 作用在范围上具有模糊性。所以,评价教学效果应是多层面的,且应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4.教学虽然是教师工作的核心内容,但不是全部,教学质量的高低并不能反映所有教师的全貌。所以, 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要与教师工作(整体)评价指标有所区别。如教师的学历水平、学科专业知识、师德教风 、工作态度这些因素虽也对教学质量起着制约作用,但是隐性的,即它的影响隐含于其它因素之中,通过其它 因素体现出来,且难以作出客观的量化评价,所以,不宜作为独立的评价指标。 

    5.评价指标和标准的确定,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通过关键点研究来确定。同时,还要尽可能做到避 虚就实,以便于“操作”。例如,关于教学研究能力这一指标,可分解为以下四个指标:(1)每学期至少有 一篇教学论文公开发表或在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在市属学校范围内交流;(2)能承担学校或上级教研部门交 给的教研课题的研究,并按要求完成;(3)能针对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独立进行教学研究活动,且目的 明确,计划完整,材料齐全,成效明显;(4)能制作教具,改进和补充实验。 


展开全文阅读
    综上所述,教师教学质量只有实行全程评价,教与学的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端评价相结合,才能达 到科学、全面、合理、有效。 

    三 

    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究竟应该包含哪些指标呢?我们基于上面的认识,把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设计成三个部分: 

    1.教学能力--评价教师会不会教,有没有具备教的基本能力。通过评价,使教师了解自我,不断提高 自身素质,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附图 {图}) 

    2.教学工作--评价教师怎么教,使教师能自觉按教学常规去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逐渐形成自己的 教学风格。 

    (附图 {图}) 

    3.教学效果--评价教师教得怎样,起到“诊断”、比较、促进的作用。 

    (附图 {图}) 

    四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操作运行。确定了评价指标,并非万事大吉,若评价的等级标准制定不当,操作 方法不妥,不但不能发挥教育评价的功能,还可能引发别的矛盾。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和教育评价目的,要使 评价客观、公正,在制定指标的评价标准和具体操作时,需做到“三个结合”: 

    一、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由于评价指标中既有“显性”易测定量化的,也有“隐性”模糊的,如 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不是仅仅用论文的篇数或是否进行教科研究,就能作出定量判断的。也有的评价指标“ 变动”性较大,往往与教学环境、教学对象等因素有关,如教法的运用,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难点的确定等 等。如果机械地加以量化,进行定量评价,可能会导致评价结果与实际效果相反。所以,在制定评价标准时, 应根据具体指标的性质,确定评价办法,实践证明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较妥。一种情况是先定量再定 性,评出等级,如教学能力中的每个三级指标各2分。评分办法是:完全达到给2分,基本达到给1.5分, 有一定差距的给1分,差距较大的给0分。取教师自评互评和领导评的平均分为最后得分,各项得分累计分大 于54分为优秀级,45分至53分为良好级,36分至52分为及格级,35分以下为不及格级。另一情况 是先定性再定量,如教学工作的每个三级指标最高分为5分,最低分为1分,评价时先确定等级,分成优、良 、一般、差四等,再根据等级的对应分值5、3、2、1评分。各项得分的累计值就是该教师教学工作这一评 价指标的最后得分。 

    二、随机评价与定期评价相结合。虽然我们都知道一堂课(特别是经精心准备的公开课、观摩课、汇报课 )的水平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教师的真实的水平,但在许多情况下,人们还是不自觉地以一堂课去评价教师的 教学水平。如优质课的评选,以听课为主的职评考核,教坛新秀的评比等等,严重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所以对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师工作的评价,对于各项指标的考核,必须采用随机评价与定期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一般可采用学期初自评,期中领导抽评,期末自评加教师互评的方法,使评价结果与实际更加相符。 

    三、公开性与公平性相结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操作方法、评价的目的意义等都应向教 师公开,以促使教师间的公平竞争。为了保证评价指标的公平性,评价结果的客观性,评价必须以同学科教师 间的互评为主。适当参考学生的意见和学校领导的意见。要力戒目前存在的“外行人”评“内行人”。 

    总之,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听制定的评价指标体系需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只 有这样才能更符合科学与实际,才能真正起到教育评价应有的作用。本文所述肯定有许多不妥之处,有待大家 的斧正和实践的检验。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市教育委员会) 
标签:教学论文 教师教学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把作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下一篇:怎样引导和调节学生的兴趣爱好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