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435  
标签:教学论文
要训练学生熟读精思
                                           王山而

      一、关于熟读

      我国古今教育家、文学家都很重视熟读。朱熹提出“熟读精思”,王守仁提出“但贵精熟”,朱自清则说“熟读工夫不可少”。

      (一)要多读

      多读有两层含义,一是说“读书破万卷”,指读的篇章要多;二是说“书读百遍”,指读的遍数要多。这里重点指的是后者,强调读的遍数要多,要“反复熟读”。

      夏丐尊说:“读得熟了,才能发现本篇和前后的照应,才能和别篇作种种比较。”有些句子,初读也许不理解,读几遍就可以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技巧,初读感知,再读三读,遍数多了就可以领悟到它的佳处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吕叔湘说:二十年代美国一位女教师在北大讲莎士比亚的戏剧课,就是让学生多读的。他说:“上课她和学生一起念,她念一段,同学们也念一段,念完了她就问:‘有什么不懂吗?’一个同学说:‘这几个字我不懂。’她就解释。把需要解释的地方解释完了以后,她就问:‘你们觉得这段写得好不好?’有同学说:‘看不出。’她就说:‘再念一遍,再念一遍。’她就和大家一块念,然后又问:‘全懂了吗?’可同学们的反映还不那么活跃,她又说:‘你们再念,再念一遍。’于是又念了。就这么念来念去,大家就觉得这戏是不错,是写得很好啊!好了,就下课了。”

      这是一个以读代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最有说服力的例子。看了这个例子,不知那些一味搞满堂灌或满堂问,就是不组织学生读课文的教师有何感想。

      要熟,读的遍数就必须多。

      满堂问之风不可长,不读书或很少读书的倾向必须克服!

      (二)要诵读

      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叶圣陶认为,不但文言文可以吟诵,白话文也有吟诵的必要。他说:“白话与文言都是语文,要亲切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方面,都必须花一番工夫去吟诵。”

      首先,要深入理解吟诵的作用。吟诵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是“心想的必经步骤”。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感官并用比只用一种感官理解和记忆的效果好得多。吟诵不但可以帮助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助于应用。正如有的同志所说,“读熟了、念烂了的文章,不论古今中外,已经变成自己头脑中的东西,记得深刻,待到说话时就不知不觉浮现脑海,流到口边说了出来;待到写文章时,就不知不觉像流水一样,通过思维流向笔端,写了出来。”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和内函丰富的句子,引导学生体会玩味,以求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促进知识的落实和能力的转化。

      其次,要教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朗读技巧指的是在朗读时对停顿、重音、语气、语速、语调、节奏等等的掌握和运用。

      一是重音技巧。朗读时要准确地识别和读出重音。一般地说,排比词语、用作对比和比喻的词语、关联词语以及其它需要强调和突出的词语等,需要重读。重读的主要方法是强调重音,注意停顿和节奏变化等等。

      二是语调技巧。一般指朗读时声音的高低、强弱、急缓。叶圣陶具体论述了语调的技巧。关于语调的高低,他说:“大概文句之中的特别主眼,或是前后的词彼此关联照应的,发声都得高一点。就一句来说,如意义未完的文句,命令或呼叫的文句,疑问或惊讶的文句,都得前低后高。意义完足的文句,祈求或感激的文句,都得前高后低。”关于语调的强弱,他说:“表示悲壮、快活、叱责或慷慨的文句,句的头部宜加强。表示不平、热诚或确信的文句,句的尾部宜加强。表示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句,句的中部宜加强。”关于语调的急缓,他说:“含有庄重、畏敬、谨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等情味的文句,须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情味的文句,须急读。”还说:“吟诵一篇文章,无非依据对文章的了解与体会,综合地使用这三类语调而已。”

      二、关于精思

      要成材就要善于思维。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学习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语文训练总是和思维训练结合在一起的。常常听一些人说:“我就是不会写文章。”有什么不会写的?不会写的字可以查字典,可以用拼音代替,甚至可以像高玉宝当年似的,画个画。其实,不是不会写,而是不会想。想不出怎么能写得出?所以,教师的提问要在启发学生思维上下功夫。

      (一)要善问

      有的专家批评满堂问这种倾向时说:“一问就答,一答就对,一对就写,一写就完。”一问一答成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时髦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克服这种满堂问的倾向,在研究精思的同时,有必要先来研究一下如何问。

      第一、问题要少而精。

      问题太多学生应接不暇,哪有时间思考?问题少而精,重点突出,有利于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军事上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迁移到教学上来说,研究十个问题都浮皮了草,不如深入地研究一两个问题,把它抠深抠透,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展开全文阅读
      第二、问题要有思考价值。

      语文课堂上常常听到教师提出一些不值得思考的问题,思考和讨论这类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只能白白浪费学生的时间。要提问那些能够牵动全局的问题、关键性的问题,思考这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第三、问题要适度。

      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有地放矢地提问。否则,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问题过易,学生认为不值得一答,都达不到启发思考的目的。

      第四、提出问题后要给予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时间。

      当前,课堂上很多提问,都是发问的话音刚落就找学生回答。若不是事先布置或问题过于简单,怕是学生根本就答不上。不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怎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要深思

      满堂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般性的思考,学生也不会有太大的收益。必须培养学生学会深思熟虑。

      第一、要从整体上把握。

      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入手,这是符合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的。古人读书,强调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领悟,而不提倡肢解性的条分缕析。与此相反,近些年来,小学语文教学更加趋于繁琐细碎,往往将一篇完整的课文加以肢解,使学生“目无全牛”,只见局部,不见全体。本来提一两个问题就可以统领全篇,教师却挖空心思地去设计很多问题,课堂上一问一答。这种做法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的思维领域却是死水一潭。这完全远离了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读书方式和思维方式不协调,效益怎么能高?

      第二、要鼓励求异思维。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上“一声雷”的现象太多。很多教师喜欢学生那种异口同声的回答,喜欢学生复述教师自己事先设计好的答案,有的甚至对学生的怪问和怪答嗤之以鼻。其实,“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有些可能根据不足,有些可能是错误的,但他们总比那些只能死记教材,只会简单机械地复述教师讲述的内容的学生更聪明,更加值得鼓励。

      求异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探索多种答案,鼓励学生提出个人的独特见解,发挥自己的独有才能,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所以应该特别加强求异思维训练,努力向着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逻辑性和深刻性的方向迈进。

      第三、要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要注意训练学生多思,常思,善思。所谓多思,就是遇到一个问题要能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思考,使思路开阔、灵活;所谓常思就是要经常思索,积年累月养成动脑筋的好习惯;所谓善思,就是要抓住本质、特征、规律,按照思维的程序全面辩证地思考问题,提高思考的正确率。

      王守仁提出“口诵心惟”,他是主张边读边想的。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把“熟读”和“精思”分开来写,其实二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还是应该用朱熹的话来表述:“熟读精思。”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着力训练学生熟读精思,大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论坛)
标签:教学论文 要训练学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周处
下一篇:醉翁亭记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