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5962  
标签:教学论文
思想与精神的基本区别


        韩军 清华大学附中

        多少年来,关于语文教育的争论此起彼伏。五十年代有文学和汉语之争,六十年代有工具性和思想性之争,进入九十年代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综观这些讨论,给人的大体印象是,无非分成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侧重思想教育,一种观点是侧重基础工具。语文教育界,一会工具性热闹非凡,一会思想性又口号震天。九十年代,我发表了一篇《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的文章。许多人,读了拙作后,无例外地把我归到了侧重思想教育的群体中。其实这是一个大误解。我既不是思想教育派,也不是基础工具派,更不是骑墙派。在基本意向上,我以上两派均持疑义。如果有人非要让我说我是什么派的话,那么,我只好说我是第三派--注重精神培植派。有人马上会说,什么注重精神培植?不还是思想教育派吗?不,"思想教育"和"精神培植"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许多人之所以对我所说的"张扬人文精神"误解,就是从本质上混淆了这两个概念的基本区别。无论主张侧重思想教育的人,还是侧重于基础工具的人,基本上没有根本弄清乃至混淆了这基本概念。----这也是我们对作为母语的语文教育性质认识不清,并在实践上摇摆不定的一个原因。"思想"与"精神",这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

        尤其"思想"一词,在我们的"公共话语"系统中已经变异。什么是"思想"?它多是指理念的,逻辑的,他人性的,群性的,意识形态化的。而"精神",则是属于自我生命的,是个性化的,是自我融洽的,感性与理性交融的,是人之为人的本质。人有了精神才可以称作人,精神是人之本质的规定性,人脱离"精神",就是非人。"思想"则并非人本质的规定性,它只是人本质的充分性,人没有一

      定"思想"仍不妨碍人成为人。"思想"是"精神"的高级阶段,而"精神"则是"思想"的生命基础。"精神"比"思想"广泛得多、宏博得多、活跃得多。人的成长当然不能肤浅、机械地理解为是肉体的成长,或知识、技能的成长,但也决不能狭隘地、教条地、简单地理解为是"思想"的成长。人之本质意义上的成长、发育,就是"精神"的成长、发育。有了一定语言基础的孩童少有深刻理念状态的"思想",但却有高度活跃着、奔涌着、烂漫的"精神",这是因为他掌握了语言(尽管很简单),是语言支撑着他的"精神也就是说,人的接受语言和人的精神的生长、成长,几乎是同步的。人的成长,根本意义上就是主体精神的成长。这也就是,我坚决不同意把语文教育的本质,定性为是"语言能力"加"思想教育",或"语言能力"加所谓"人文精神"(那种基本等同于思想教育的"人文精神")教育的原因。因为这种所谓的"加",其实就是隔绝着的两种东西的"捏合"。这种捏合,二者即使再融洽、再协调、再"春风化雨",再"润物细无声"也仍然是两张皮。也就是说,这种认识,从起点上就是错误的。我所说的"人文精神"与"语言文字",根本不是两类东西,完全是一种东西,明确说,语言即人,即精神,是一体二名,因而绝不是"加"。

        百年来,我们中国的语文教育中,基本上只有随着时事和时势,不断变换花样的所谓"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却基本没有围绕着语言学习者主体生命和个性自我的"精神"培育。我们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或曲解的伪圣化的"人文精神"教育),基本是一种由外向内的、对语言学习者个人生命精神的强制干预,使人的精神嵌入一个既定的、专断的"公共语言"、"群性意识"、"话语模式"。而我所主张的"精神"培植呢,则是一种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尊重人的生命个性,注重内在自我的顺应性、自主性的主体的养育。

        还有,人们一般所理解的语文教育中的"思想"(或曲解的"人文精神"),就大体是指所谓语言作为工具性载体所负载的课文内容。语文教育中"思想教育"(或曲解的"人文精神"教育),就是单纯指学习语言所负载的课文的内容。

        "精神"比"思想",范畴更广泛,更具包容性;内涵更深刻,更具根本性;"精神培植"比"思想教育"更具亲和性、"思想教育"当然属"精神经验"教育范畴。但"思想教育",总体倾向上较狭隘、功利色彩较浓,且往往带有悖逆主体精神、悖逆个性自我的强制性。而且我们几十年来语文教育的"思想教育"总是一种跟鲜活、生动的语言相剥离的生硬抽象,是一种强硬灌输。我们的语文教材几十年来受动荡的社会时事、社会时势所左右,选文上非常严重地脱离十几岁孩子的精神经验、心灵体悟。所以"思想教育"总是带有强迫性、灌输性。"精神"呢,是指语言学习者的生命主体,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而所谓语言学习(特指母语),根本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种由外向内强制性的"学习",语言学习实际是一种由内向外的(精神)培植和生长(乔姆斯基所说)。语言学习本身,就是主体精神培育,就是构筑语言学习者的精神主体、精神经验本身。二者水乳交融,不可二分。一句话,语言学习和主体精神经验培植是一体二名。

        这里澄清一个误解,我所说的人性从语言始、个性从语言始、语文教育是主体精神经验教育,不是伦理意义、道德意义的,决不是说学了语言之后,可以成为道德上的好人、完美的人。我所说的是精神培植,是哲学意义上的,是一种内在精神与心理的完善与生成。这与道德意义上的好坏无涉。

      
标签:教学论文 思想与精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浅谈“学案”设计
下一篇:德育、网络德育、德育有效性及其他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