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439
标签:
教学论文
阅卷教师看高考语文:欲望尽天涯路须上高楼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刘准
明明记得是这个读音,为什么现在不这么读了?明明记得是这个意思,为什么现在又不对了?明明回答的语句丰富而流畅,为什么却得不着分?明明写得纵横捭阖,为什么又被说是跑调了?高考语文一结束,类似的问题便纷至沓来。
在今年的高考复习备考阶段和考试后,我们又遇到同样的学生:不明白考试的本质;不明白试题为什么有区别;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来设置问题;不明白答案是找到的而不是蒙到的。也正是因为对这些规律认识不清,有些学生可能到现在还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出错?错在哪里?
我们应该学会思考:考试的本质是什么?一套试卷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类型的试题?命题人为什么要以那样的方式来表述他的要求?不清楚这些,只会在“题海”里“游泳”,却不能提高自己的“游技”;不清楚这些,只会提供相当数量的“鱼”,却做不到授人以“渔”。
我们必须明白:死记硬背一个字的字音、字形,一个词的含义,并不等同于掌握了这个字的音、形规律,也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地准确使用一个词语。能不能有规律地记忆,能不能借助汉字的特点来记忆,能不能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来记忆,实际上这才是这道试题要考查的对象——识记的能力。字、词如此,其他亦然。
高考的选拔功能是通过考试的得分来完成的,因为这个得分与一定的语文能力成正比,所以考试的选拔实际着眼在能力上。
一套语文试卷之所以有类型不同的试题,是因为语文的能力有多种,命题人就是想尽可能地通过不同的试题考查出考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比如通过对字的音形的判断,名句名篇的背诵来考查我们的识记能力。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来考查我们的理解、分析能力。通过“扩、压、选、仿、变”和作文来考查我们的语言转换和表达的能力。我们能不能对各种语文能力在规律上做些总结,这是我们语文能力能否提高的一个关键,“窥一斑见全豹”应是我们力求的一种境界。
实际上,高考语文试题越来越倾向在具体的语言环境(尤其是上下文)中,相对动态地来考查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的能力。语文的考试说明也明确要求要在不同层面上来测试考生的能力。这些要求落实在具体的试题上,就是通过设置不同的具体语境来对各种语文能力进行考查。这之中有相对静态的考查,比如识记、辨析等;有相对动态的考查,比如仿写、扩写等;有对吸收能力的考查,比如阅读;有对释放能力的考查,比如写作。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紧紧抓住语境规律,把握“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我们要学会把单个的字放到具体的词语中去把握它的音、形、意。我们更要学会把单个的词语放在整个句子中来理解它的意义。
高考试题的设计一定是符合语境规律的。换句话说,高考中每道试题的答案实际就隐藏在试题提供的具体语境之中,而在这些语境中寻找有效信息的过程,实际就是展示各种语言能力的过程。所以,我们在作答的时候,不是靠字数的多少得分,而是靠言之有理,靠言之有据得分,这个“据”肯定就在试题的明示或暗示的信息之中。
具有选拔性质的高考语文试题,一定是可以进行理性分析的,就算它们的答案不一定是惟一的,但必定是客观的,即答案必须能从提供的具体语境中被合理地推论出来,就像水流必须有源头。因为只有这样,评判的标准才有事实的依据。语感固然重要,但唯有依据语境进行的理性分析才可能完全排出想当然的判断。不明白考试的实质,使得有些考生的复习事倍却功半;不从规律上指导,使得有的教师沉沦于琐碎讲解而难以自拔。
在高考阅卷的现场,我们还发现一些考生存在着因非智力性因素而丢分的现象。比如说没有看清楚试题是让自己做正误的判断,优劣的选择(其中只有优劣之分,没有正误之别),还是逻辑的推理?没有注意到几个问题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关联(比如,要求你必须先选择,然后才可作答)?没有找全问题的限制条件就仓促地作出回答。结果,答的字数虽多,却一分难得;方向虽然正确,却不能打中靶心。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弄清本质,才可能找到规律;把握了规律,才可能以不变应万变;审准了要求,回答才可能字字珠玑,点中问题要害。
当然,考生暴露出的许多认识上以及具体操作上的问题,实际与缺乏教师备考的指导有关系。不要在具体的试题分析上纠缠,应从类型、规律上加以总结和指导,应该是教师在教学中努力的方向。欲“望尽天涯路”,必须“上高楼”。没有高屋建瓴的意识,没有入木三分的认识,语文学习和考试备考的效果定会令人担忧。
《中国教育报》
标签:
教学论文
阅卷教师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题情况分析
下一篇:
作文失分从思维说起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