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师随笔
阅读:776
标签:
教师随笔
杨振宁与中学生谈渗透性学习法
江南时报 2000-10-31 记者 王琦 通讯员 张铭
“中国学生不但要知之为知之,更要学会不知也要知。”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昨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金陵中学师生介绍了渗透性学习方法。他还用极好的印象表达了几年来中国学生身上发生的变化。
杨振宁认为,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他以自己学习英语为例,为了通过入门关,他中学时每天朗诵10分钟至15分钟的外文读物,3个月之后他的英文发音水平大有提高,事后他认为朗诵不但可以克服中国学生常有的发音障碍,而且可以从中发现语法逻辑等一些语言自然规律。上大学时,杨振宁为了通过单词关,他故意用不查字典的方法去阅读英文小说。“看的虽然模模糊糊,但文法及词义的收获相当大。”杨振宁如是说。
如果说杨振宁向学生介绍英语学习方法有实际借鉴意义的话,那么他举出的渗透性学习方法则更体现出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杨振宁指出,中国学生总是在自觉与不自觉地遵循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样的古训,对自己陌生的课题知识不愿涉足,而实际上这恰恰使自己错过了一次再次学习的机会。而西方学生则恰恰相反,越是陌生知识他越感兴趣。杨振宁由此把中国学生与西方学生比成了木板与箱子的关系,中国学生像木板一样踏实,但厚度及触面较小;而西方学生则像箱子一样有厚度且接触广泛,但掌握的不够实在,有内容空泛之嫌。
标签:
教师随笔
杨振宁与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捐款,别老盯着中小学生
下一篇:
老师派人打瞎学生“被判无罪”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