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育新闻
》
德育论文
阅读:990
标签:
德育论文
从一桶水到长流水 ——教师的知识观要改变
中国教育报 2003-08-30 李永生
长期以来,一直有这样的说法:“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相对于学生获得的“杯水”知识,教师必须拥有十倍、百倍于学生的“桶水”知识的譬喻,形象地反映了人们对教师知识存量的期望,也体现了传统社会一般的教师知识观。
“学高为师”,教师要教好学生,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这无疑是十分正确。但是,“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教师知识观是在传统的农业社会的历史条件形成的。一般而言,传统的农业社会是一个“基本停滞的社会”——生活基本上是不断重复着过去,传统的信条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准则;知识是以一种文本的形式静止地存在着,并只为一部分人所占有。严格意义上说,这样的教育实际上只是教人如何去适应和忠实于“过去”的教育。因此,传统社会教育的任务是把那些信条和知识传授给下一代就能使他们适应社会的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教师是学问的代表,他应该掌握适应传统社会生活需要的一切知识、信条和价值准则。于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有了“一桶水”就可以应付了。
如今,我们正处在信息化时代,新的信息技术和新的思想观念使我们的时代突飞猛进,并不断地被引入教育领域。互联技术、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知识除了以传统的静态的文本形式存在之外,还可以以动态的超文本形式存在;知识可以共享,上网可以学到知识。人类知识系统发生了两个重要变化:一是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数量越来越多;二是知识传播途径越来越多,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在这样社会条件下,教师即使是学富五车,也很难说他就可以“晓知天下”。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杯水”,其知识存量显然已不是传统社会下的“一桶水”的意义能涵盖得了的,必须变“一桶水”为“长流水”。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变革自己的知识观,重新构筑新形势下的师生关系。这种新的教师知识观体现了当代知识的基本特性,反映了新时期终身学习思想和知识动态观念。
应该指出的是,在传统的社会里,教师是作为一个满腹经纶的“知识富翁”而存在,知识“一旦拥有,终身受益”。因此,他常常高高在上,对学生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装纳知识的容器。知识垄断所孵化的“教育霸权”强调的是对文本知识的服从和记忆,藐视个人知识,抑制和打击歧见和批判精神。这种“桶与杯”式的教育使得学校就像一种世俗化的“教堂”,教师就像“传教士”,学习的教材就像“圣经”,而学生就像“迷途的羔羊”。学生的主体精神、教育民主及其价值在教育中几乎完全被忽略。
然而,信息时代需要培育的是具有高度创造性和个性化的人,需要培育的是一种能够适应迅速变化、了解和适应未来的人。在这样恢弘的社会背景下,教师知识观就必须变革,变原来的“一桶水”为“长流水”。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要不断“自我充电”,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和辨证思维能力,加强方法论修养,保持任何时候都有源源不断的“长流水”。唯有这样,才能不误人子弟,才能始终与时俱进,做合格的教师。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的教师知识观,既强调教师应该使自己成为科技发展的受益者,更强调应该敏锐地感知和吸收新知识、新思想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把这种“长流水”变成为有益于学生发展成长的“鲜活水”。不仅如此,新的教师知识观,还强调教师应该系统地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断提高对学生认知规律的认识水平,把这种“长流水”升华为适合学生需要的“甘甜水”。
变革教师的知识观是伟大时代赋予教师的一项神圣使命!
(作者:北京市陈经纶中学)
标签:
德育论文
从一桶水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课程资源开发怎么办
下一篇:
审视教育政策选择的新视野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