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886  
标签:教学论文
高考语文科考试内容与形式的改革


       张伟明

          自1978年恢复全国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以来,语文学科的考试命题经过20多年的改革探索,在统一考试的前提下,初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学化的、符合国情的考试命题理论与方法。目前,一些新闻媒体刊登文章对语文考试和教学进行抨击,反映出考试和教学之间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表明了进一步改革的必要性。要解决当前语文学科存在的问题,首先要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

      一 高考的性质及语文命题改革

          高考是为高等学校选拔合格新生而举办的大学入学考试。因此,高考的性质应该定位在选拔上。即:它不同于教学,也不同于教学中的常规考试。高考的原则可以归结为科学性、公平性和区分性。高考语文学科命题的改革正是在这个总的原则下进行的积极探索。恢复高考以后,语言语学科命题的改革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恢复阶段(1979-1984)。这一时期,命题人员年年更换,试题难度不稳定;考试内容不确定,命题随意性大和复习难以掌握,猜题、押题之风盛行。 

          标准化考试阶段(1985-1989)。这一时期,高考主要是吸收国外考试的先进理论和经验,使我国的考试步入科学化轨道。语文学科命题则在学科内容、试卷的形式和考试的公平性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在内容方面增加了现代文阅读试题,弥补了以往考试内容上的缺陷;在试卷形式方面逐步调整了试卷中的题型和题型比例,使试卷形式稳定、规范;增加选择题和研究主观题评分误差控制的方法,使语文学科考试的公平性得到较好的体现。 

          语文学科考试的理论研究时期(1990年以后)。理论研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倡考查能力和研究如何考查能力;二是制订考试说明。以上两方面工作为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依据,同时对中学教学改革具有积极导向。由于制订了考试说明,高考语文测试的内容、形式更加规范、明晰,试题的难度也保持了相对稳定。以1994年至1997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为例,语言知识和运用、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约占全卷的25%;文言文阅读约占全卷的15%;现代文阅读的约占全卷的20%;写作约占全卷的40%。试卷难度保持在0.56-0.58之间。因此,语文试卷受到了广大中学教师和考试研究人员的肯定: 

          "国家教委考试中心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说明》对考试的性质、内容、能力要求及考试的形式和试卷结构,作了明确的规定和解说。它的权威性和规范性,为克服考试工作中的盲目性,实现考试的科学化、标准化,创设了前提条件;对于指导考生复习备考、减轻不必要的负担,也是十分有利。"(《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年第5期)

          1997年"高考命题与中学教学关系课题组"在全国几百所中学进行《大学入学考试与中学教学关系研究》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内容 语文知识和运用 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 现代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写作 

      太重 5.7% 2% 13.3% 3% 3.3% 

      比较重 25.3% 12.3% 49.2% 19.3% 14.3% 

      适中 62% 56% 33.2% 65.1% 72.1% 

      比较轻 6.7% 27% 4% 11% 8.3% 

      太轻 0.3% 2.7% 0.3% 1.7% 2% 

          上表中,部分教师认为现代文阅读部分比重过大,而从近来对高考语文试卷意见的文章来看,多数人则认为现代人阅读的比重过轻,这说明对现代文考查比重的问题还有一个认识过程。从总体上看,大多数中学教师对高考语文命题的改革是肯定的。可见,高考命题人员一直在致力于考试的科学、标准化研究,致力于积极导向中学教学和减轻学生负担的研究,在考试内容的改革上与多数中学教师的意见基本是一致的。那么,为什么考试(尤其是语文)会受到如此的抨击呢?考试如何改革才能为教学松绑呢?

      二 对高考语文试题的意见及问题分析

      对高考语文试题的主要意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试题偏难,专家都难以回答。 

      2、标准化试题(指选择题)影响了教学。 

      3、考查内容过杂,应该以考查阅读和写作为主。 

      问题分析:

          高考的目的是为高等学校选拔新生,保持相应的难度是选拔的前提。高考语文试卷的总体难度多年来保持在0.55-0.58之间,这个难度在高考这样的选拔性考试中是恰当的。试题过难或过易都会影响试题的区分度,因而影响高等学校准确选拔。高考试题专家答不好是正常的,专家没有经过专门的准备和训练,对试题的形式不熟悉,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没能理解题目的用意,这种现象并奇怪。就如让一位智者猜谜语,而他人未参加过这种活动、或者对所猜谜语,而他从未参加过这种活动、或者对所猜谜语的形式不熟悉而答不出一个简单的谜语一样,我们不能就此说他不够聪明。高考试卷如果让专家坐下来慢慢研究,恐怕专家们不会看不明白。 


展开全文阅读
          选择题是高考试卷中测试考生学科知识和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题型。选择题在测试中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公平性和区分度,并且可以采用计算机评分。因此,高考各科试卷中都采用这种题型。现在的问题是:选择题被监用。选择题不适合教学。滥用选择题表现为命题水平低。如:"天空-A、蓝蓝的 B、灰灰的 C、青青的 D、白白的"就属于此类;选择适合考查的思维结果,不利考查人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宜采用。 

          为什么高考语文试卷中不能多考一点阅读和写作,少一些知识题,从而减少选择题。 

          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长远来看,减少哪一场面都可能对基础教育产生不利影响。

      a.如汉语拼音,中国地域广,方言多,如取消则不利于推广普通话,人们在语言交际上就会产生困难;

      b.如语法内容,许多人对当今青年人的语言运用水平表示忧虑,文章写不明白,说话说不清楚,说明基本功不过关,不考行不行;

      c.如文学文化常识,国家提倡素质教育,而高考的这部分内容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精髓,是否应该取消。

      d.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考查在试卷中仅占1/5,选择题比例为1/4强。此外,考试内容过于单一,教学中应试的万分就会加重。

          有人主张高考只考一篇作文或加一点阅读,从理论上看是可行。其实,高考无论考什么内容都可以检测学生的水平。但是,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呢?原因一是它的规模大,要考虑大规模考试中主观性试题有很大的局限,原因主要是主观性试题(阅读和写作)评分误差大。九十年代初,有关部门曾经连续做过几年研究,结果表明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主观性试题(主要是作文)误差达到总分的40%,尽管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制订作文评分量表,计算机监控评分等),现在的评分误差得到较好的控制,但误差仍然较大。误差在测试中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高考这样的考试中如果不对误差加以控制,就会使考试失去信誉。

          选择题采用计算机阅卷,节省人力和财力,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这样做的另一原因,恐怕就很有人注意到。这就是阅卷经费紧张,阅卷人员难聘。目前,高考收取的报名费扣除考场和其他费用以外,用于阅卷的费用很低,通常各地财政还要补贴。即使这样,多数地方的阅卷员一次阅卷只能拿到二三百元的的报酬。这样就给聘请优秀阅卷教师带来了不少困难。这个问题我们曾经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但报名费属于收费项目,受物价制约,不能随意"涨价"。

          问卷调查也统计了中学教师对高考题型的意见。结果表明,多数中学教师对目前高考语文试卷中各种题型的比例是认可的。(见下表)

      题型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填充题 简答题 作文 

      多 8.3% 1% 0.3% 3% 1.6% 

      比较多 23.6% 6.4% 5.6% 13.3% 11.4% 

      适中 65% 57.5% 64.2% 52.5% 82.5% 

      比较少 2.6% 26.2% 25.7% 24.7% 3.6% 

      少 0.3% 8.7% 4% 6.3% 0.6% 

          以上分析表明,目前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非高考直接所然。也就是说,取消高考,教学的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那么,为什么对高考的意见会如此强烈呢?教学问题的症结又在哪里呢?我们不妨把基础教育、高考教育和社会就业比作一条河流的上中下游。考试则如同在河流中建的电站堤坝,目的是为了使水流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我们可以把高考看作是大坝的一道闸门,水多的时候,如果其它闸门不开,这道门就会承受不住。另一方面,这道门需要通过的水流量很大,而闸门设计得很小,也势必会承受很大的压力。当前高考的改革仅限于加固这道门,对考试命题的内容和形式精雕细作,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为什么不能把这个门设计得大一些,为什么不多设几条通路,从而从根本上缓解教学和考试面临的压力。可见,医治高考"疑难症",一是要分流"高中分流",二是要设立多条通首(招生考试形式多样化)。

      三 高考语文命题改革展望

          上述情况表明,高考语文命题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改革与发展是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的,对中学教学的导向也是积极稳妥的。但是,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面对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命题仍有许多工作要做,任务还相当艰巨。

          199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它包括思想道德、文化、专业、身体心理等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重点指人文素质。即要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高考既然是为大学招生服务,那么在科目设置、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就要考虑到大学的需要,要考虑到国家对人才质量的需要。因此,语文学科高考内容和形式需进一步改革。

          考试范围应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为准,内容上要适应大学对考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同时兼顾考生的实际水平。 

          改革考试形式,将语文试卷分为两个部分。即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测试和不科能力测试。其中,第一部分主要测试语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文学文化常识;第二部分主要测试运用能力,包括语言和文学两个方面。从而解决目前语文试卷混杂不分现象所带来的问题。 

          增加试题的开放度和灵活性。对中学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根据大学招收学生情况的变化,适当调整试题的难度,缓解中学教学的压力。 

          我们应该看到,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和高考语文内容及形式和改革还不能解决目前语文教学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若要从根本改变现状,还要靠语文教学自身的改革。当务之急需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课程教学目标的层次不清楚。小学、中学、高中,以及各年级层次应该教哪些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教师不清楚。于是,小学讲初中内容(程度),初中讲高中内容(程度)的现象非常普遍。而高中教师就更不知道自己应该讲什么,教到什么程度了。这就是为什么高中语文教师面对高考感到束手无策的原因。也正是这个原因造成了教学中的职责不清。高考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到底是哪一阶段没有学好,现在还分不清楚。所以,高三教师背负了极大的压力。 

          课程安排不尽合理。语文课时偏少是影响提高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学习语文的主要办法是多听、多说、多读、多写,需要大量知识的积累。而现在学生用于语文学习的时间很少(课堂少,课外也少),绝大部分时间是用于数理化和外语学习,这与从前学习语文大不一样。 

          部分教师的教学知识和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课堂上毫无生气,学生不喜欢语文课,这也是影响学生语文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解决语文教学所面临的问题,考试是一个重要的一节,但更重要的是解决教学自身的问题。由于受传统观念、社会就业、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高考的竞争还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客观存在。因此,改革要面对国情,实事求是,不能一遇到问题就盲目地否定一切或是走脱离现实的理想化的道路。

       

      
标签:教学论文 高考语文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我说“作文”教学
下一篇:论高考语文考试问题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