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2590  
标签:教学论文
初中古诗词创新教学初探(网友来稿)
徐胜华  

  中国有数千年的文化史,中国更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历史积淀出无数的优秀古典诗歌,这是先人给我们留下巨大财富,更是文化的瑰宝。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不外乎熟读、背诵、翻译这三步曲,给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着实令人痛心。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几点古诗词创新教学法子。

一 营造氛围,交流情感

诗必因情而发。古人说诗言志,优秀的诗歌作品都是在诗人被现实生活激发起沸腾的感情时写就的,作品“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何其芳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有良好的氛围和积极的情感活动。

古诗词教学的课堂活动中教师必须全身心地投入,经过深入的理解和体验,真正做到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并把这传达给学生。学生在诗歌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教师讲授的双重作用下,受到感染,产生共鸣。例如笔者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词时先仔细的研究了苏轼的遭遇和思想感情,课堂上这样深情地介绍:“有这一位词人,他才华横溢,豪放,旷达,有人说他本非凡间子,只应天上有。可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词人一生却颠霈流离,被贬到杭州、密州、徐州,最后病死于琼州内迁的途中。就在他密州任上,本以为可以和他最亲的亲人相会,不想又成‘空余恨’。这位词人是谁呢?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水调歌头》的作者苏轼。请大家先感受一下苏轼当时的内心情感,再读他的词。”学生在教师深情的引导下被溶入了一种孤独和相思的氛围当中,内心情绪与作者产生共鸣。在后面的学习中学生会积极参与,能更好的感受和领悟诗歌的思想,也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豁达与达观。

如何才能做到营造好教学的氛围呢?笔者认为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教师得借助表情、知识、手势等,以补语言的不足。其二,要重视对作品情感的深入理解和体验。只有遵循在体验中交流,在交流中再深入体验的原则,才有希望达到教学的艺术境界。

二 声情并茂,增强形象

诗歌作品、美术作品、音乐作品都是艺术创作的结晶,都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的意境,三者有许多相通之处。诗可谱曲,可作画,画又可题诗。因此,诗歌教学中,以图像、乐曲配合教学,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诗歌教学时配以图画、音乐,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1 以画配诗

图画的直观性、形象性特征是作为教学辅助的一个重要条件,更有些诗即是画,画即是诗,“诗画一体”。《东坡志林》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最为典型。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读诗想画,见画想诗,极为有益。具体做法有三种,其一是简笔勾勒。笔者在教学《惠崇<春江晚景>》时是这样处理的。当学生在品味诗意之际,教师已在用彩色粉笔以速描的方式勾勒出一幅简图。接着让学生面对面,按照教鞭指点的方向边看边诵,只给两分钟,学生就会背全诗,然后,又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画面结合诗句,展开自由想象,在短时间内构思一段绘景的话语。一个学生绘声绘色地说:“透过一片青翠的竹林,有两三枝粉红的桃花分外耀眼……”

以画配诗,教学效果很好。但不是所有的画都能信手画来,有时就需要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制作相关课件,展示相关图片,给学生予直观呈现,加深理解。例如在教学《早梅》时可以展示一组图片:雪地傲梅图、梅花怒放图、春日百花齐放图、及小鸟嘻戏的动画。课件形象地展现了诗歌所要表现的画面,使学生更易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所要表达的主题。《题菊花》、《江畔独步寻花》等诗都可以以画配诗。

教材所提供的插图是可充分利用的资源,在教学时可以作为帮助学生理解的有效手段之一。

2 以乐配诗

中国有着优秀的古典诗歌,也有着优秀的古典音乐,两者有一个相同之处,那就是都表现意境。在古诗词的教学之中可引入古典音乐这一资源,在音乐的氛围里学习古代诗歌,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时可播放《十面埋伏》,那慷慨激昂的战斗氛围充满整个课堂,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词人愿意战死沙场,却又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教学王昌龄的《出塞》时可播放《胡笳十八拍》展现塞外的空旷寂寥,有利于学生感受边塞诗的豪壮之美。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则可播放王菲的现代歌曲《水调歌头》让学生品味两种不同的滋味,以更好地感受词人的情怀。

音乐配合古诗词教学时,所选音乐必须与所教诗篇的情调、节奏相和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效的辅助,决不可胡乱选一首歌或一首曲子就上,那样将得不偿失。

三 抽丝剥茧,质疑求真

一些古诗词作品中出现的词教材没有给出注释,这就留下了给学生下注的空间,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注释的过程也正是研读领悟的过程。此过程也是一个抽丝剥茧,层层推理的过程,在学生给出注释的同时也增强了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例如《破阵子》这首词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中的“梦回”一词教材并没有给出任何的注释,初读时有学生理解为“梦里回到”,也有学生理解为“梦中回来”即“梦醒”。教师随即组织学生分组研读讨论,学生依据自己的认识,查阅手头相关的资料,展开讨论,质疑求真。最终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梦回”解释为“梦中回到”较为合理,并且列出四大理由:

1 写作此词时作者闲居于江西上饶,不在前线作战。

2 如作“梦醒”解释,则“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作何解释?

3 “――可怜白发生”一句揭示了现实,如前边的内容可以解释为梦境,则梦境和现实相结合,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艺术独创性。

4 作“梦中回到”有表达作者的悲愤之情,能揭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的矛盾,这与本首词的主题相符合。

 另有一些古诗词中的某些词存在着多种解释的可能性,也有人给出过新解,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让印发相关资料让学生质疑求真。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张继的《枫桥夜泊》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他先发下把“乌啼”、“江枫”、“愁眠”解释为“乌啼桥”、“江村桥”、“愁眠山”的新解和对新解的质疑,然后围绕对这三个词的正确理解上出了一堂生动的古诗词鉴赏课。学生面对除课本注释之外的两种解释一下子感到天地宽阔了许多,思维开阔了许多,对古诗词的认识也有了一个提升和飞跃。通过对诗的理解、对资料的充分利用、与同学的充分交流,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新解是牵强附会,如果那样理解,诗意将汤然无存。


展开全文阅读
在古诗词学习中质疑求真,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还使学生从切身的体会认识到不尽信书本,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可贵意义。

四 联类比照,以诗教诗

古诗词鉴赏虽然重在诗歌本身,但不囿于一首,推及其他,联类比照,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温故而知新,可扩大阅读和拓宽视野,可映衬对比,加深认识。以诗教诗,以诗学诗,对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笔者在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时另外投影展示柳宗元的《江雪》让学生进行两者的比照。笔者同时下发了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作为知识的铺垫,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展开讨论。学生比校顺利地辨出两者的相同之处:写的都是渔夫独钓,两个“渔夫”都对现实不满。但是学生一下子很难看出两者在主题或思想上的不同之处。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诗中景物和用词的理解分析,寻找两诗中的不同之处。最终学生能理解到这一程度:《渔歌子》是逃避现实,是向大自然寻求精神寄托;《江雪》则是以无言的愤怒,冷峻蔑视社会现实,孤高以倔强。

又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诗中难得一见的喜诗。学生仅以此诗是难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喜悦的强烈的,更难仅凭此诗窥一斑而见全豹,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上课时可印发杜甫的其他一些诗作比照学习,如《石豪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无家别》、《春望》等诗都能反映杜甫对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极大悲愤。多年的愁苦,多年的悲愤,一旦得以释放,作者心中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要想更好地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喜欲狂”的心态,对其他一些杜诗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同样学习李白的《与史朗中饮听黄楼上吹笛》也得借助李白其他的诗篇进行联类比照。如《将进酒》、《行路难》等。也可介绍一些诗句,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曾今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如果没有这些进一步了解李白的诗作或诗句,学生是很难理解“江城五月落梅花”所蕴含的极大的冤屈与不平的

创造性地搞好以诗教诗、以诗学诗,有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的兴趣,启迪思维,开阔思路,加深理解,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以诗教诗是有原则的,那就是所选诗歌必须有利于本篇诗歌的教学,做到适时、必要、健康。否则将会与教学艺术的追求背道而驰。

五 再造想象,以文改诗

诗歌是想象的果实,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别林斯基说:“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古诗词的创作讲究意境,讲究留白,而意境和留白都属于想象的产物。如果诗歌中没有留有想象空间,诗歌就显得直白而毫无生气;如果鉴赏诗歌没有主观再联想,就绝难进入诗歌的意境。

诗歌鉴赏过程中,学生的想象由诗内到诗外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巧妙地启发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再现诗歌的艺术形象,则是古诗词教学艺术中的重要问题。教师要善于带领学生发现诗中“不确定的点”,而且使“不确定的点”与“明确化”的想象相结合,触发学生想象的灵感。清人李渔说:“和盘托出,不若使人想象于无穷。”因而教师讲解作品中时应有节制,语言要有分寸,不能绝对化,贵在有启发。教师一个重要和任务就是要诱发学生创造描绘出属于自己想象中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撰写成文,这就是以文改诗。

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无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仅十几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幅雄壮妻凉的边塞风光图,同时刀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笔者设计了以下提问以启发想象,并让学生以散文的形式改写这一首诗。

1 “黄河远上”,则是如何“远上”?

2 “孤城”如何之“孤”?“山”的形态,“山”的颜色应是怎样的?

3 作者远眺,立足点当如何?内心作何想?

连续的提问打开了学生想象的翅膀,使他们在想象中看到奔腾咆哮的黄河、郁郁苍苍的延绵群山,听到了黄河水的轰鸣,也听到了守卫边疆的士兵那呜咽的哭声。这一些形象是学生根据诗歌提供的形象化的描述而浮现于脑际的审美意象,它极大地丰富了原作的形象层次。以文写诗不仅更好地体验诗歌的内在艺术之美,而且也提高了自身的写作水平。

又如学习白居易的《卖碳翁》可让学生以记叙文的形式改写此诗,通过自身语言的再加工,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加深对卖碳老翁的同情。

“留心处处皆学问”,只要留心做一个有心人,就会发现在语文教学的天空下到处都有可研究的东西,古诗词的教学也不例外。进入新课程的时代,语文教学应充分注意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充他发挥其在开发学生的语言有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方面的独特作用。

 作者邮箱: jhyxsh@mail.jxptt.zj.cn

标签:教学论文 初中古诗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紧紧围绕写作目的这一根本施教(网友来稿)
下一篇:和同学们谈谈写作文(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