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558
标签:
教学论文
解读· 研读· 熟读————高中文言文个性阅读新探 江苏省靖江市礼士中学 邓焱嵩(教师中心稿)
2000年启用的新教材,文言文所占比重较大,高中必修本中已达到了50%。文言文历来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却总是事倍功半,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却感到晦涩难懂。总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觉的吃力不讨好。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以尽可能地掌握文章的内涵,达到教学要求,已有很多同行作出了各种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所谓“把戏人人会做,巧妙各自不同”,我所采用的“解读——研读——熟读——延读”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今归纳总结如下,以供各位同仁点播,指教。
一、解读。
所谓“解读”,即了解阅读,只需对文章的语言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无须过分理解课文思想内涵。其过程又可以分为三部分:
1、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示范性阅读,阅读时,不要作任何评价。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老师的示范性朗读应建立在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基础上,也就是说教师备课时应理解文章的作者,理解文章的内涵,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当教师对文章进行理性的朗读时,学生可以从教师的语气、动作、表情等来粗略感知文章的内容及情感,对文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学生朗读课文,此处需读两遍。第一遍时可不求甚解,只需圈画出不会读、不会写、不会译的字词,以对文章的基础内容有所了解;第二遍朗读时,学生需勤查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词典》等,结合具体的语境,用推论的方法,力求读音、句读,和语气的准确,而不是仅识半边形或大致的猜测。
3、学生朗读课文注解。由于教材文言阅读量的增大,而学生的教学时间并未延伸,所以编者在安排教材内容时详细而完备地编排了注释。一般情况下,学生根据课本注释,就可以判断字词的词性、活用类型、古今含义、句子结构,也可以了解句子的内容,逐字逐句翻译课文,浅显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解读可以将教师从烦琐的讲解中解脱出来,节约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将不懂之处提出,教师一一指点,学生真正做到了各问所难。同时解读的另一大优点是学生自我阅读,避免了原先课堂“填鸭式”的枯燥无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自己学习文言文的信心,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体。
二,研读
所谓“研”,即揣摩,研究。研究课文就是要研究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我们用心去揣摩作者当时的心理活动,体会和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对文章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进行理性的赏析和评价。
由于文言文距离我们久远,时间的流驶让我们对以前的很多知识不了解,要真正理解文章,我们就必须了解中国古代相关的历史典故、地理知识、社会风俗、文学常识等。对于这些要求,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在上课前查阅《中国古代史》,在上课时请学生讲解相关的资料,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综合概括能力,又可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自信心。
了解相关的文史知识后,我们再读课文,这一次的要求应大有提高,由前一步的浅显了解到深入的探究、专题讨论、比较分析,以从整体上把握,而这一切的完成者应该仍旧是学生,而非教师。例如在讲解 《过秦论》时,学生就提出了下列问题:(1)秦为何要统一中国?孔子所提倡的“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式的社会不是挺平和,很安乐的吗?(2)为何只有秦始皇能统一中国,而其余秦王却不能,甚至出现了烛之武说秦师的情况?(3)作者为何讲秦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秦所采取的中央集权制在历史上不是起巨大的推动作用吗?(4)本文的作者对秦始皇的评价与翦伯赞在《内蒙访古》对秦始皇的意见是否一致?表面看来,这些问题无逻辑,也无中心,但实际上,它们都是围绕在“秦统一和秦崩溃”这个前提下的。对于学生自己所提出的问题,他们畅所欲言,积极讨论,并形成各自的观点。这样,学生就能对秦统一中的诸多问题有理性的认识,进而体会出 本文主旨。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学生所提问题,还是讨论问题、分析问题,我们应当少一点约束,多一点开放,这里主要是指学生的答案不应当成为唯一,而应当呈现出多元性,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的问题和答案,对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乃至创新能力,往往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熟读
2003年的考纲明确规定,要考实词,要考虚词,要考文言文的现代汉语翻译能力。说明白一点,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语感,达到考查效果。语感的培养,不是靠教师分析一篇两篇课文就能达到效果的,而是应该依靠平时大量的语言材料的积累。但积累文言知识不同于积累现代汉语知识,一方面,汉语变迁造成了语言障碍,另一方面,古代社会生活习俗我们难以理解,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依靠背诵,让学生熟读大量的课文来打好基础,以达到“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目的。
如何才能熟读,乃至读熟,许多学生面对长长的课文,感到无从下口。大家都明白:熟读不等于死记硬背。倘若我们仔细阅读课文,大家就会发现,课文后的练习就是课文的思路。从这些问题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几种背诵方法:
1、抓重点。即记忆时抓住作者写作思路、抓中心句、抓关键词。例如背《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时,要先理清作者思路,再抓体现这一思路的重点词、句。可作如下分析:开篇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重点词句:寡人之于国也……河内……河东……察……何也?)而后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回答了梁惠王,分析了“民不加多”的原因。(重点词句:王好战,请以战喻……或……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不可……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接着孟子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重点词句:不违……不入……以时……不可……不可……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王道之始也。)进一步孟子阐述了“王道之成”的道理。(重点词句:五亩之宅……无失其时……无夺其时……谨……申……七十者……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最后孟子阐述了使民不加多的态度。(重点词句:狗彘……饿莩……人死……是……王无罪岁……)再进行了如上的分析之后,再来背诵原文就容易多了。
2、化整为零。此法是在抓重点的基础上,将较长的文章分为段记忆的方法。例如《过秦论》中,我们只需根据课后思考练习题二,完成具体的一小块一小块的记忆,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后三段较长的内容一点点“吃”下,然后消化,完成任务。
展开全文阅读
当然,我们背诵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尽可能地将所有知识记忆于大脑,明了于胸中,以在练习时达到“厚积而薄发”。
四,延读
与新教材配套的还有《语文读本》和《文言文选读》这两本书。这两本书的出现,打破了过去文言文教学只以书为本,只需弄懂课文就行的陈旧教学模式。教师在新课授完后,可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内容相近的难度相当的文章,让学生课后阅读,分析,理解。如《季氏将伐颛臾》一文,课后学生可联系《秋水》共同理解课文,学完《鸿门宴》,学生可分析《垓下之围》中项羽的形象,这样将课本知识灵活运用,延伸到课外,将课堂所学与课外练习巧妙连接。这种做法,既可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又可以迁移所学的知识,同时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真正作到了举一反三,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总之,上面的阅读方式,在平常的教学中能充分发展学生个性,解读,调动了学生自信心,研读,激发了学生理解的多层次性;熟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背诵,使学生自觉性得以体现,延读,能让前后知识连贯,通融。当然,也许有人会问,如果按照你这种方法做,学生不能理解怎么办?当堂测试词,句效果没有以往窜讲的好怎么办对于这些,我认为,或许他的观点是正确的(当然,也不能完全绝对),但我相信,这只是一时的,时间一长,结果肯定相反,事实也如此。(于漪老师也曾做过类似的实验,而且结果的确如此。)更何况,目前所提倡的创造思维的培养,感悟能力的锻炼,人文主义的熏陶,“突破口在阅读方面”;(章熊语)
标签:
教学论文
解读· 研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辛弃疾词中的“恋君”与“怨君”情结 ——辛弃疾对儒家“忠君”思想的矛盾判断 作者:杨锦辉(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
论当代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靖江市礼士中学 陈素志(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