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3033  
标签:教学论文
我国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多样化的研究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室  李慧君
                    一、课程设置和课程设置多样化

                    二、我国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多样化的历史和现状

                    (一)我国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多样化的历史发展

                    (二)1980以来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多样化发展的情况及主要形式

                    三、关于我国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多样化的分析和建议
    学校通过各种各样的课程对学生实施教育,学校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着学生身心的发展。普通高中担负着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的双重任务,要完成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必须有相应的课程作保证。如何设置普通高中的课程,一直是我国课程理论工作者和高中教育第一线校长、教师关心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试图从对我国课程设置的历史和现状的分析,主要是对我国课程设置多样化的历史和现状的分析,提出我国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多样化的一些建议。
一、课程设置和课程设置多样化                          回到本文目录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通常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或其他机构关于课程安排的方案,包括开设哪些课程,在哪一学习阶段开设以及开设的时间等,以便学校或有关机构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它反映了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有时,课程设置也单指学校开设课程的科目。

    课程设置是为学校或教育机构实现教育目的或目标服务的,由于课程管理权限的不同,有的国家中小学的课程设置是在国家颁发的课程文件里规定的,有些国家则由学校自己设定。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是由国家教育行政机关颁发的课程(教学)计划规定的,在课程计划里,课程设置是从属于培养目标的,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它同时又对各种门类的教学大纲或纲要起制约作用,各种不同门类的课程,是按照课程设置中规定的开设年级和教学时间制定各自的大纲或课程标准。所以,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对于学校来说,课程设置是一个课程实施的方案,学校要根据课程计划中的课程设置组织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包括师资水平,教学设备,校舍场地,以利于教育教学的组织操作。因此,课程设置必须具有可行性。

  由于所依据的课程理论不同,所考察的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对于同样的培养目标可以产生不同的课程设置,但这并不能保证收到同样的教育效果。深入地研究课程设置的理论,认真地分析学校教育的现状,才能使课程设置更科学合理,才能充分发挥课程设置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我国课程的管理制度与其他国家不同,有我们自己的特点,课程设置不能完全照搬外国,因此借鉴各国的课程理论,结合我国的实际研究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问题,是我国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课程设置多样化

  在我国的课程计划中,不同学段(小学、初中、高中等),由于培养目标的差异,课程设置是不同的,实际上,在不同时期,由于受国家政策变化及不同教育思想的影响,同一学段的课程设置也在不断地变化。但是,很长时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在同一个教学计划里是单一的,全国同类学校,在同一个时期里都按统一的课程设置进行教学,并且所设置的课程都是单一的学科课程,甚至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对于所有的学生都是相同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单一的课程设置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对毕业生的需要,也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因此,课程设置多样化的问题被提到了课程改革的日程。

  课程设置的多样化首先是指课程种类、科目的多样化,也就是课程形态的多样化。例如现在在课程设置表中所列出的课程,一般有两大类,即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在学科类课程中又可以分为几组,如语、数、外等工具类课程为一组,自然科学类课程为一组,社会科学类课程为一组,职业类为一组等等,每一组的课程又可以分为几个学科或科目,每个学科或科目又可以分成必修、选修,从开课时间长短分,又可以分为长期课程和短期课程,或叫做微型课程等等,形成多种多样的课程。课程设置多样化的另一个含义是指各种各类课程或科目多种的不同组合,例如各种各类课程在整体课程中的不同比例,不同搭配,各种各类课程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中的不同位置,等等。课程设置多样化的后一种含义,突出反映了课程设计者的课程观,是课程设置多样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课程设置多样化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方课程理论中,它多指在学校教学内容中增加实用的或职业的知识,后来也包括按智力分组,但多样化政策通常指在把现有的普通学校的课程职业化。另外,美国高中课程的门类比较多,特别是选修课,门类之多令人目不暇接。我们这里所说的多样化,与单纯的在学校课程中加入职业课程,或者简单地增加一些课程门类是不同的,我们所要研究的是课程结构的整体设计,是研究如何优选课程,并将它们科学合理地组织起来,以取得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在我国,普通高中是义务教育后的基础教育阶段,直接与高等教育和社会衔接,学生毕业以后可能升入各种不同的高等学校,也可能走向社会,进入不同的工作岗位;同时,高中阶段又是学生身心发育最活跃的时期,兴趣爱好差异很大,对课程的需要不同,因而我国普通高中与小学、初中相比,对于课程设置的多样化要求更迫切,必须认真加以研究。


展开全文阅读  二、我国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多样化的历史和现状

                                                          回到本文目录

  (一)我国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多样化的历史发展          

  我国近代学校课程首先是受日本的影响,以后又借鉴德国和美国,新中国成立以后,又基本上照搬苏联,因此,我国普通高中的课程设置的变化很大,而且出现过多次反复。从中学课程设置多样化的发展变化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我国近代学制确定后,清政府正式颁布并实行的第一个中学课程设置方案是由《奏定中学堂章程》(相当于现在的课程计划)规定的,它的课程门类、开设形式等与当时日本的课程设置基本相同,共开设的12门课程,全部都是必修的,不分科,其课程设置表见附表1。

  2.由于《奏定中学堂章程》设置的课程门类较多,而学制较短,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难以完成学习任务,况且,学生的志趣爱好不同,教学效果不理想。于是学习德国的做法,1909年清政府学部提出《变通中学堂课程分为文科实科折》,得到当局的批准,在普通中学实行分科设置课程,一种侧重文科,一种侧重实科,文科和实科各设主课、通习两类,但主课和通习的科目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某一科(见附表2)。

  3.辛亥革命胜利后,民国政府颁发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把学堂改为学校,中学学制改为四年,规定中学校为普通教育,文实不必分科。但是,在民国元年(1912年)公布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划》中,首次规定了两份课程设置表,一份为男生用,一份为女生用。两份表中开设的课程不完全相同,同一门课程的周课时数也有所不同(见附表3)。

  4.民国初期的课程改革,虽然根据女生的特点增设了一些家政方面的课程,但是不分科的比较单一的课程设置,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个性的差异,要求改革的呼声很高,各种教育团体和一些学校,纷纷提出改革的方案,试行各种分科制和选科制,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1922年的学制改革,普通中学中学实行三三分段学制,把中学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高中分为普通科和职业科,普通科相当于现在的普通高中,以预备升学为主要目的。普通科又分文科和实科,课程设置分两组,第一组注重文学和社会科学,第二组注重数学和自然科学。无论第一组还是第二组,课程都是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公共必修科目,二是分科专修科目,三是纯粹选修科目,开设的科目也有所增加。这一次的改革,主要是学习了美国的课程思想,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样化(见附表4)。

  5.1922年以后,教育学术团体先后颁发了几个课程标准,课程设置包括必修和选修等不同形式,特别是西方课程理论引进后,一些在国内有影响的中学,在不同教育和课程理论指导下,增设了一些具有西方文化特点的课程,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课程设置模式,如上海大同中学、北京四中等(见附表5、6)

  6.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全面学习苏联的政策指导下,采取了简单照搬的办法,造成了我国普通高中长时期的课程设置单一化的局面。到1963年以前,全国高中使用同一份课程设置表,高中同一年级的学生,学习相同的课程,所有的学生都要达到同样的要求。进入60年代,人们在总结建国后课程编制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这种只设必修课,不设选修科的单一的课程结构,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也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因此,1963年颁布的中小学新的教学计划(草案)中首次在高三年级设置了选修课,虽然仅占高中阶段总课时的3.6%,但它打破了沿用了十几年的单一的课程结构,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见附表7)。

  7.“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被破坏,课程设置出现了混乱局面,虽然各地中小学开设的课程五花八门,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课程设置多样化。拨乱反正以后,随着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中学的课程研究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形式,课程设置多样化的研究和实验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

  由于我国近代学校课程的发展历史较短,学校课程是从引进外国学校课程设置开始的,这一阶段还没有自己的课程设置理论,因此在课程设置多样化方面反复较大。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反复也为我国以后的课程设置研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二)1980以来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多样化发展的情况及主要形式

                                                          回到本文目录

  80年代以来,中小学教育开始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课程改革的研究,已成为教育科学研究领域中最活跃的分支之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从单科的教学内容的改革,逐步发展到整体课程的改革,在普通高中课程整体结构方面,特别是课程设置多样化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验。这方面的研究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包括为教育部门决策服务的科研机关、高校进行的研究,另一部分是一些进行教育整体改革实验学校的研究与实验。10多年来,通过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课程(教学)计划,各实验学校的实验方案,使我国普通高中的课程设置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样化的局面。

  1.教育部、国家教委和各地方对课程的改革。

  1981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适应条件比较好的重点中学教学计划,在这个教学计划中,为了适应学生的爱好和需要,发展他们的特长,更好地打好基础,高中二、三年级设选修课,选修课有两种安排,分别列成两种课程设置表,一种为单课性选修,即对某些课程的选修,高二、高三各安排4课时。选修课可以开设新课程(包括职业技术课),也可以就必修课中的某一门或几门开设加深加宽的选修课,供学生选修。学生可以选一门或几门,也可以不选。另一种为分科性的选修,即在文科或理科方面有侧重的选修。这两种安排,由各地选择。另外,这次颁发的教学计划,第一次开设了劳动技术课(见附表8)。

  1988年,上海市政府在国家教委的统一部署下,成立了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研制了供上海市中小学使用的课程改革方案,其中,高中的课程设置分试行方案和试点方案两种。试行方案是供面上大部分学校使用的,实行“二一分段,高三分科”,高一、高二具有义务教育后教育的性质,必修课较多,并开设了适量的选修课和丰富的课外活动,高三分为文科班、理科班和职技班三种。试点方案供少数学校试点,实行“三年一贯,办特色学校”,采用学分制。它的必修课减少,从高一起大幅度增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采用综合设科的形式分为两门,选修课分A、B两组,A组是特色型,B组是公共必修(见附表9)。

  1990年,国家教委公布了“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调整意见”,这个意见主要是对1981年重点中学教学计划中的高中部分课程设置的调整。为保证学生打好基础,防止偏科,规定政治、语文、数学、体育和劳动技术五科在高中三个年级均为必修课,并把两种开设选修课的安排合并成一张表,其中,单课性选修课在高一年级和二年级开设,分科性选修安排在高三,给出了各类选修课课时数的范围(见附表10)。

  国家教委经过了较长时间的研究和论证,于1996年颁发了供试验用的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为普通高中颁发的课程计划,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它从课程管理的角度加强了课程设置的多样化。它的课程设置表,只列出了普通高中应开设哪些类型的课程,规定了必修课和限定选修课的教学科目,它们三年中周课时的累积数,而开设哪些任意选修课和活动类课程,以及如何具体编制课程表,则留给地方和学校,这实际上是为课程设置多样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这个课程计划于1997年秋季已开始在天津、江西、山西进行试验,为此,这三个省市编制了出自己的课程设置表。


展开余文
  广东省教委从1997年秋季开始的综合课的实验,也是课程设置多样化的一项实验,它主要进行以下两个方面的探索:一是解决普通高中课程门类过多的问题,二是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

  2.80年代以来,一些学校开展了课程改革实验,在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

  一部分条件好的学校,即师资、教学设备条件好,生源也比较好的学校,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实行分层次教学,在课程设置上,把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分成了不同水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为一批学生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见附表11)。

  有一些学校条件不是太好,许多学生或一部分学生不能升入大学,从为学生毕业后的不同去向考虑,按“二一分段”设置课程,高一、高二设置公共课,高三设置分流的课程。一部分是为准备升学的学生开设的课程,一部分是为准备就业的学生开设的课程。为准备升学的学生开设的课程,一般都分为文、理两科。为准备就业的学生开设的课程,主要是职业技术课(见附表12)。

  还有少数“特色”学校,它们在某些课程上教学水平突出,或者根据需要,准备把某些学科办出特色,在课程设置上,特别突出一些学科在整体课程中的分量,以满足一部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例如,外语特色学校(班),计算机特色班等。为了突出特色课程,有的学校还把其他课程进行综合,开设综合课(见附表13)。

  十多年的课程改革实验,使我国课程设置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样化的局面,这不仅提高了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质量,也为课程设置多样化的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必将推动我国课程理论的发展。
  三、关于我国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多样化的分析和建议

                                                          回到本文目录

  (一)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多样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普通高中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并且是基础教育的高级阶段,与社会的联系密切,因此与小学和初中相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高中课程设置的影响更大。从我国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发展和变化可以看到,每次课程设置的变化的直接原因都是,或主要是社会的需要。例如,民国初年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中学教育的发展,高中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加,为解决高中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高中设置了文、理、实分科的课程;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些年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需要多种多样,不仅行业门类多,而且需要人才的层次也不同,社会的这些需要对课程设置多样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了这一时期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多样化研究与实验的开展,并取得了许多成果。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课程设置多样化的另一方面的影响,表现在不断拓宽了学校课程的领域。比如20世纪以来技术的发展,促成了职业技术课和职业指导课的开设;计算机普及使计算机课程成为了大多数国家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等等。课程领域的扩大,更促进了课程设置的多样化。

然而,我们在编制新的课程计划时,从课程设置的角度对社会的需要研究得是不够的。教育事业是一个面向未来的事业,学校课程设置必须面向未来,要有超前意识,要从比较长远的观点考虑问题,要立足于现实,更要关心社会的发展。目前,从课程研究的角度,应开展一些专项调查,包括对升入大学的学生的调查,对进入社会的学生的调查,了解他们分布的专业和职业,他们对课程的不同需要。还要研究高校招生制度和国家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趋势和发展情况,科学技术的进步对高中课程的影响,以便为实现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多样化提供依据。
 (二)课程设置理论的研究是实现课程设置多样化的基础

  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课程理论也是同样的。我国近代课程理论首先是从国外引进的,本世纪20年代和80年代前后,是我国课程理论研究最活跃的时期,从我国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多样化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正是这两个时期的课程设置出现了空前的多样化的局面,这充分说明课程理论对课程设置实践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课程理论的研究还远不能适应实践的需要,关于课程设置的研究更少,很难使普通高中的课程设置建立在比较坚实的理论之上,因而在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多样化的问题上,出现了一些偏向,或者简单地按高考分科的形式分成文、理科,或者单纯增加一些选修课。

  当前在课程理论研究中,应认真分析研究中小学各种门类的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分析它们的特点,特别是如何组合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种课程的作用,等等。例如,可以借鉴国外一些课程设置的模式,设计一些不同的课程组合形式,以便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三)落实普通高中课程的三级管理是实现课程设置的多样化的保证

  学校的课程设置,要综合考虑社会的需要,学生的发展和学科的特点,为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服务。但是,这些因素与有限的教学时间之间存在者矛盾。例如,对同一个学生来说,在三年的时间里,学校设置的课程,既要考虑他的升学的需要,又要考虑他万一考不上大学的需要;既要为学生打好全面的基础,又要发展他的特长;既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又不能加重学生的负担等等,这些在时间上都存在矛盾。

  我国地域辽阔,发展很不平衡,这些矛盾在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学生身上的反映是不同的,对于一些学校和学生是主要的矛盾,对于另一些学校和学生则是次要的,课程设置应力求解决主要矛盾,因而课程设置的多样化,应该更多地表现为不同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同。

  课程设置与课程管理关系密切,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不可能实现课程设置的多样化。新的普通高中教学计划(试验)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规定课程分三级管理,国家只规定普通高中开设必修课和限定选修课的科目,三年的周课时的累积数,以及它们的课程标准,规定了活动类课程的项目,而把选修课和活动类课程的管理权交给了地方和学校,特别是把如何安排这些课程的权力交给了地方和学校,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地方和学校可行使的权力还很少,尤其是学校的管理权非常有限,这对于实现课程设置多样化是十分不利的。要真正实现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多样化,必须认真研究如何落实学校的课程管理权,我国课程设置多样化的历史发展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怎样落实学校的课程管理权呢?我们认为,第一,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的科目要减少,必修课的课时数在学科类课程总课时的比例也要适当减少,这样学校才有可支配的教学时间,才有可能安排学校的课程。第二,普及课程研制和管理知识。长期以来我国高中的课程是实行高度的中央集中管理,国家教育行政机关颁发的教学计划是指令性的,因此,课程的研制只是少数人的事,广大教育第一线的校长和教师只是教学计划的执行者,他们中大多数人,只关心如何按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表教好课,很少关心如何设置课程。为搞好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多样化,要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校长和教师中,广泛地开展课程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活动,鼓励学校的课程改革实验,以推动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多样化的发展。

 

标签:教学论文 我国普通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下一篇:课程的本质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