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5819  
标签:教学论文
课程的概念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室  任长松
    早在130年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就尖锐地指出, 概念上的混乱现象已进入像教育学这样的实践研究领域,“概念的混乱已经不再是一种无害的胡思乱想,不再是思维过程中某种程度上的必要阶段,而成了真正有害的东西”。(〖俄〗乌申斯基著、郑文樾译:《人是教育的对象(上)》,序言第6页。)

    在课程研究刚刚起步的我国,对课程与教学的概念至今仍存在着种种迥然不同的理解。为了澄清课程与教学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教育界同仁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正如《课程与教学》一文中所述,现有的大多数研究的分析思路大都是从分析“课程”、“教学”这些词汇或术语入手,进而分析这些词汇或术语所指代的客观实在,从而澄清有关的各种认识。然而,这往往并没有使问题变得清晰,有时却使问题变得似乎更加复杂、混沌,使教育实践者们不知所云、不知所措。

    目前我国兴起了元教育学研究,试图对教育学的理论建构进行反思。然而,由于对教育中一些基本概念在认识上存在模糊或混乱,由此导致的教育学理论概念体系混乱,又导致了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模糊与混乱。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研究范围分工与划界上存在的诸多看法,根本上源于对课程与教学这对概念在理解上的莫衷一是。因此,要探讨清楚课程论、教学论甚至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建构等一系列问题,要真正能够在元研究的水平上开展元课程论、元教学论,甚至元教育学的研究,根本的前提是首先要对教育学中的基本概念作一次彻底清理。

    因此,看似繁琐的概念辨析工作,却是教育学理论建设的基石,对于教育学的理论建构和知识增长具有基础性的重要意义,是教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基础研究工作。

    《课程与教学》一文就是沿着“分析实在→赋予实在以名称→分析概念名称”这样一条与平常分析思路不同的路线,通过对教育过程进行抽象概括,分析了作为教育过程要素之一的“课程”的概念,及其与“教学”的关系,并据此探讨了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研究内容。
    对于课程与教学这对概念的分析,其意义不仅在于便于对话者之间有效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对课程与教学的不同理解,往往反映了对教育领域不同的分析框架和思维取向,以及对话者不同的教育观念。

    概念是对客观实在所作的概括性的反映,概念对客观实在所作的概括就是概念的内涵,概念所指代的客观实在就是概念的外延。每个概念都有至少一个概念名称(是一个词汇或术语),而每个概念名称也不止有一种理解,亦即每个概念名称都对应着不止一个概念。以“课程”为例,“课程”只是一个词汇或术语,对它有多种理解,相应地,它也就对应着几个不同的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分别就有几种不同的界定,对应着不同的客观实在。

    分析概念及其概念名称,可以有两种思路:一是分析某一概念名称(一个词汇或术语)的各种不同理解,即这一概念名称所指代的各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一思路是从分析词汇或术语入手,进而到分析这一词汇或术语所指代的实在,从而澄清有关的各种认识。另一条思路是从分析客观实在入手,通过将混沌的实在加以分析使之清晰化,进而对分析过的客观实在加以命名,即赋予一定的名称(词汇或术语),或者将分析过的实在与一定的词汇或术语相对应,从而使这些词汇或术语的含义得以澄清。第二种思路是从客观实在、从事物的本源出发而展开分析,与语词发生的过程相一致,符合人的认识过程,往往也更有利于对问题的澄清。

    对“课程”与“教学”这对术语所作的已有分析,大多都是沿着第一条思路展开的,本文试图采用第二种思路。

    分析“课程”、“教学”及其相互关系,关键是首先要澄清“课程”的含义。“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明确了,“教学”的含义以及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本文首先对“课程”加以分析。

    我们知道,“课程”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要素(或组成部分)。但是,教育过程中倒底包含有哪些教育要素,这些教育要素中又有哪些属于课程的范畴,却成为问题争论的焦点。由此可见,“课程”这一术语所所指代或反映的客观实在存在于教育过程之中。因此,要弄清这一问题,首先就要对教育过程这一客观实在及其所包含的诸要素加以分析。

 

标签:教学论文 课程的概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课程的本质
下一篇:备课的步骤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