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063  
标签:教学论文
重新整合习题 提高教学效率(网友来稿)
湖北省黄州中学     郑景刚

摘要:化学习题课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才能做到精练精讲呢?本文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心得,重点就习题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习题教学的效率而对众多习题的重新整合进行教学探讨,结合实例,阐述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习题教学    精练精讲    重新整合

化学习题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习题课教学渗透在概念、性质、公式和原理教学之中,它是把知识转化为方法和能力的中介环节,如同一条“纽带”把各个教学环节联系起来,使整个化学教学工作“浑然一体”,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在几年的教学工作过程中却发现,许多教师认为习题课最好讲,无非就是第一题分析答案、第二题分析答案……依次讲下去;这本讲完再讲另一本,以为教师多讲,学生多练,就能获得较好的分数。这种方法往往是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其结果是“再难的,练过讲过还能做;没见过的,再容易也不会”。因此,我觉得如何把众多的习题进行重新整合,做到精练精讲,应是广大化学教师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之一。在这里,我结合自己几年的教学实践,略谈我对习题课教学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一、按知识点整合,培养学生解决化学问题时联想到所学知识的习惯。

很多化学习题虽然题型各异,研究对象不同,但问题的实质一致,如能对这些“型异质同”的问题归类分析,抓住共同的本质特征,就能弄通一题,旁通一批,使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概括性的提高。这种情况在章节练习中最常见,因为每一节的知识点就那么几个,所以肯定有很多题涉及同一个知识点。例如,在化学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的一套练习中有这样几道题:

【例题1】1 在反应HgS + O2  △  Hg + SO2 中,氧化剂是(    )

A.O2    B.HgS    C.Hg    D.SO2

2亚硝酸(HNO2)参加反应时,既可做氧化剂,又可做还原剂。当它做氧化剂时,可能生成的产物是(    )

A.NH3     B.HNO3     C.N2O5     D.N2O3

3 在反应 3Cl2 + 6NaOH = NaClO3 + 5NaCl + 3H2O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质量之比为(    )

A.2:1     B.1:2     C.5:1     D.71:80

【分析】 这三道题都涉及一个知识点即“氧化剂的概念”。根据“所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是氧化剂”可知,第1题中Hg和O元素的化合价都降低了,因此HgS和O2都是氧化剂,选A、B;第2题中HNO2作氧化剂,说明它的某种元素化合价降低了,答案中只有NH3的化合价比HNO2低,所以选A;第3题中氯元素有两种变化,但只要我们抓住概念,这六个氯原子中有五个降低了,一个升高了,降低的作氧化剂,升高的作还原剂,因此答案为C。

    教学中通过对以上例题的分析、解答,可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始终能联想到基本知识。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地思考、分析、小结,就能对重点知识有较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按解题方法整合,促使学生掌握解答基本题型的一般模式。

化学习题一般包括选择、填空、实验、计算等几种常见的题型。对于每一类题型,都有其特有的规律,掌握这些规律可以提高我们解题的速度、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例如计算题中的守恒法、差量法和讨论法、关系式法、平均值法、十字交叉法、估算法、图解法等。到学习的某一阶段,集中将一批解决方法相同的习题安排给学生练习,使他们由不会用到会用,举一能返三。

【例题2】1 已知高温下能发生如下反应:Si + C 高温 SiC,现有石英砂和炭粉的混合物amol,在高温电炉中隔绝空气充分反应,反应完全后,冷却得到残留固体。(1)写出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若石英砂与混合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x(0
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x值

残留固体及物质的量

2 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由1 mol CuO粉末和amol炭粉组成的混合物,当a的取值范围不同时,可能发生下面一种或两种反应:

① CuO + C  △  Cu + CO↑    ② 2CuO + C  △  2Cu + CO2↑

反应完全后,冷却并排走气体,所得到的残留固体的组成也不相同。请确定不同情况时a的取值范围和残留固体中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或发生的化学反应,将结果填在下表空格中。

a的取值范围 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填化学方程式序号)残留固体物质的量/mol

CuO Cu C

(1) ① 0

(2) 0

(3) 0 0

【分析】这两题所涉及的解题方法都是讨论法。解决这类问题首先要找到几个点,一个反应一般对应一个点,找到了点取值范围也就出来了。如第1题反应为:SiO2 + 2C 高温 Si + 2CO↑及SiO2 + 3C 高温 SiC + 2CO↑,这两个反应对应两个点——x=1/3和x=1/4,由数轴我们可以看出五个取值范围:

①当x=1/4时,反应物按第二个反应完全反应;残留固体为SiC,物质的量为a/4 mol。②当x=1/3时,反应物按第一个反应也完全反应;残留固体为Si,物质的量为a/3 mol。③当1/4


展开全文阅读
讲了一道题后,让学生分析第二道题,再布置几个练习。以后学生在遇到这类题型时就能很快找到解题的思路。在以后的学习中,每隔一定阶段让这种方法再出现一次,以加深这种解题方法在大脑中的印象,达到牢固掌握,应用自如的目的。

三、按思维特点整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如果习题的难度大,综合性较强,教师可以把一个大题设置成几个小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强化训练学生的化学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例题3】实验操作如图28所示。实验中A、B两试管中沉淀分别达到最多时,沉淀的质量是否相等?为什么?

 

【分析】 我把这个问题设置成以下几问:

第一组问题: ①A试管中发生哪些反应?②实验现象是什么?③沉淀是何种物质?④它与A试管中AlCl3物质的量有什么关系? 

答案:①②AlCl3+3NaOH=Al(OH)3↓+3NaCl,沉淀的量增加;Al(OH)3+NaOH=

NaAlO2+2H2O,沉淀的量减少;NaAlO2与继续加入的NaOH溶液不再反应。③沉淀物是Al(OH)3。④沉淀最多时,在A试管中Al(OH)3的物质的量等于原AlCl3的物质的量,也等于在B试管中NaOH物质的量的1/3。 

第二组问题: ①B试管中是否发生A试管中的两个反应?②实验现象与A有何不同?③沉淀是怎样产生的?④沉淀是何种物质?⑤它与B试管中NaOH物质的量是什么关系? 

答案:①发生与A试管中相同的两个反应。②析出的沉淀随即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AlO2。向NaAlO2溶液中继续滴加AlCl3溶液时,发生完全水解而析出Al(OH)3沉淀。③④AlCl3+3NaAlO2+6H2O=4Al(OH)3↓+3NaCl ⑤从各步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在B试管中Al(OH)3的物质的量等于NaAlO2的物质的量的3/4,也等于B试管中NaOH的物质的量的1/3。 

  因此,A、B两支试管中Al(OH)3沉淀的物质的量相等。又因沉淀均为Al(OH)3,所以沉淀的质量也相等。

思维训练同样遵循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化难为易的原则。重点强化化学思维的训练,科学化学方法的总结,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可见,教师要善于优化组合习题,充分挖掘每一道习题的整体功能,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摆脱茫茫题海,而且深化学生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1]《中学化学教学论》

[2] 真源多媒体教育资源库&平台《怎样进行化学习题教学》

 作者邮箱: kaigu252369@sohu.com

标签:教学论文 重新整合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鲁迅先生最后一次演讲____鲁迅先生在“弃文从医”告别晚会上的讲话(网友来稿)
下一篇:七嘴八舌话教师“走穴”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