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8614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网友来稿)
杨彦虎  

作者:朱自清

一、教学目标

1、能理解a叠字、b博喻、c通感等的含义和作用,并基本会使用这三种方法;

2、能理解文章的外圆形结构和内圆形结构;

3、能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内容

1、叠字、博喻、通感

1)叠字

定义:相同的词、词素或音节重叠使用,又叫叠音。

格式: ABAB、AABB、ABB、AAB、AA

          作用: 传神描摹景物特点;增加语言的音乐美:文气舒展,音节和谐;深入细致地表达思想感情。

2)博喻

定义:由一个本体,两个或两个以上喻体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比喻修辞。

作用:“目的是从不同的角度,在一个特定的焦点上,由所有类似的东西反映出的不同光线中去观察它。”(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中译本,三联书店,1984,第215页)

3)通感

定义: 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或几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描写这种心理现象的方法叫通感修辞。

作用:启迪人们的联想,达到感同身受的审美效果。 

2、圆形结构

1)圆形外结构:文章叙述的时空顺序的圆;

2)圆形内结构: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圆。

3、情景交融

散文、诗歌当中的“情”、“景”是统一的、不可分的。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明•范唏文《对床夜语》)。离开主体的“情”,“景”就不能显现,就成了虚景;离开了客观的“景”,“情”就不能产生,也就成了虚情。情景相生、情景相融才算有意境,这也是中国古代抒情作品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1)融情于景:寓意,给自然景物赋予情感内涵。王夫之:“烟云泉石,花鸟台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  

2)借景抒情:借具体的景物描写表现细微幽眇的感受过程,达到情感的表现。

三、教学材料 

1、叠字、博喻、通感

1)叠字

A典型材料:段4“田田”。a用典,古乐府《江南曲》:“莲叶何田田”;b从“弥望”的词义(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看,“田田”当为荷叶分布之广、之密,但若换成“密密”则显得拥挤、厚重,而“田田”发an韵,清脆响亮而舒适。

B强化材料:段4的其他8 处叠词;有名词“星星”,形容词“亭亭的”等,副词“密密地”。 

C延伸材料: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觅”,动作的延续性;“冷清”,寻觅时的环境和心情;“凄惨戚”专言心情之愁。

   2)博喻

A典型材料:段4的“荷花”分别用“明珠”、“星星”、“美人”3个喻体来比喻。(“明珠”言色彩,荷花在月光下白而发亮,又因为“零星地点缀着”,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星星”言分布,写荷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现,与今夜“不能朗照”的“碧天里的星星”何其相似;“美人”言神态,因荷花是“袅娜”、“羞涩”且白而亮的,其神态色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三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描写荷花之美。)

B强化材料:民歌:“你的眉儿细又长,好象树梢的弯月亮;你的眼睛明又亮,好象秋波一个样;你的脸儿红又圆,好象苹果到了秋天”。(多本多喻,是连喻)

3)通感

A典型材料:段4把“清香”喻为“歌声”;“清香”为嗅觉,“歌声”是听觉感知,用一种感觉去写另一感觉。

B强化材料:心理学“联觉”。

    “香”为“缕缕”“清”香,“歌声”为“远处高楼上”“渺茫”之音,似有若无、时断时续、缥缈不定是其共同点。

C延伸材料:钱钟书《围城》:“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象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许多女人会笑得这样甜,但他们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的柔软操。”

2、圆形结构

A典型材料:a圆形外结构:文中作者从院中经小径到荷塘,后又归来。依时空顺序描绘了一幅夜游图。

b圆形内结构:作者情绪:不静——求静——得静——出静(详见课文补充材料)

B延伸材料:“忆江南”删掉的原因和不删的理由:

 删掉的原因①编者思想落后,《采莲赋》有描写男女艳情的内容;②从题目看,是写夜间荷塘,而江南采莲旧事却是白天的事;③与外结构有关。从作者的行踪或纯写景的角度看,作者应该从家里出来,沿着小径到了荷塘,再顺着小径回去才是。但回去时作者不但跳过不写小径,还突然来了个“忆江南”,似乎该删。

不删的理由①情感上:与“荷塘月色”部分一起把作者的情感一次次推向高潮,使作者情感变化更丰富;②结构上:与“荷塘月色”部分彼此呼应,互为双璧,使文章表现更丰富,行文更有起伏、层次感,使结构避免了平淡和单一,富有形神合一的立体空间感而更臻精妙,从而使文章更能突现意象的丰满和思想的深度;③更能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C强化材料:圆形内结构与情感变化曲线结构不矛盾的原因

    a圆形内结构就作者本不宁静,后企图寻求宁静,但终不能得的心情而言,重在结果;

    b情感变化曲线结构表现情感的不断努力挣扎,重在过程。好像从地上弹起的皮球,虽经几次弹跳,但终要落回地面。

3、情景交融

A典型材料: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和杜牧的《山行》

 前者景物萧条冷落,充满哀愁,因为作者是流落天涯的“断肠人”;后者竭力赞扬寒山秋景,秋景更胜春光,使秋天充满了生机,因为作者“爱”这傍晚枫林。

B强化材料:文章一开头就点出了作者的心境:“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即而作者企图通过努力摆脱这种“不宁静”,进行了三次努力:

       ①“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于是披衣带门夜游荷塘,希望借欣赏美丽清幽、朦胧素淡的荷塘,来抚慰自己的心灵。然而非常遗憾,荷塘月色给作者的仅是片刻的宁静,那“峭楞楞如鬼一般”的树色、聒噪的蝉鸣蛙叫,使作者猛然惊醒:“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愁绪再上心头。


展开全文阅读
       ②现实在无法找回宁静,遂进入了记忆和联想,“忽然想起南朝采莲的事情来了”,在虚幻的联想中,不宁静的心灵获得了暂时的平复。但马上被现实拉了回来,作者面前既没有“采莲人”,又“不见些流水的影子”,第二次努力归于失败。

       ③于是思绪飞向作者的故乡——“我到底惦记着江南了”,然而作者却经历了一次没有结果的努力。最后在“什么声息都没有”中回到了家里。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引入内容1,指向目标1

从题目导入,直接进入重点段(4段)的讲解。

1)提问:题目是并列短语还是偏正短语?怎样理解好?

*并列;但两个景物并不孤立:荷塘为月下荷塘,月色为荷塘上之月色。

2)请同学找出重写荷塘月色的部分。

*4、5、6段。

2、1)分析内容1a,基本实现目标1a。

   重点分析第4段,学生分析5、6段。

①揭示内容1a,接近目标1a

   提问:修饰荷叶为什么要用“田田”一词?

②强化内容1a,逼近目标1a 

提问:本段还有几处叠字,各是什么词性? 

③延伸内容1a,逼近目标1a

   分析《声声慢》中的叠字。 

2)分析内容1b,基本实现目标1b。

①揭示内容1b,接近目标1b

A提问:描写荷花用了一个比喻,这个比喻有什么特殊处?

*一本多喻。

B点出“博喻”(或“复喻”)的概念,分析喻体有几个才算博喻。(博喻特点)

*博者,多也;二夕(月)为多;喻体有两个就行;

 復,二次为復(复);         喻体有两个就行。

②强化内容1b,逼近目标1b

A提问:新疆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的一句歌词是不是博喻?

*不是;这叫“连喻”,是多本多喻。

B为什么描写荷花要用3个喻体?(博喻作用)

3)分析内容1c,基本实现目标1c

①揭示内容1c,接近目标1c

A提问:描写荷香的“比喻”修辞有什么特殊处?(通感特点)

B口述“通感”定义

②强化内容1c,逼近目标1c

引入心理学概念“移觉”,通过分析描写“清香”的通感句分析通感的心里基础——联想和感觉移借。(通感作用)

③延伸内容1c,拓展目标1c

分析《围城》中通感句

4)回归内容1,检测目标1达成度

让学生仿照段4的板书分析,板书段5、段6的内容和所使用的方法。

                              

第二课时

1、引入内容2,指向目标2

简单分析7、8段内容,请同学思考该部分为何在旧教材中被删掉了?

2、揭示内容2,接近目标2

分析文章圆形外结构,指出“忆江南”与该结构的矛盾。

3、强化内容2,逼近目标2

提问:现在教材中为什么还原了作品原貌?

*可以删是从单纯的空间或纯写景的角度来分析的,而从情感表达的角度来说,不该删。

1)引入内容3,指向目标3

指出本文非单纯写景散文,而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

2)揭示内容3,接近目标3

①多媒体展示情景交融的分析内容;

②从两幅“秋日夕照图”的对比分析,解释情景交融的内涵。

3)强化内容3,逼近目标3

分析文章的情感变化,画出情感变化曲线图,强化情景的交融。

4、延伸内容2、3,拓展目标2、3

1)从情感变化曲线图分析指出,“忆江南”不该删的理由;

2)从结构和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两个方面分析“忆江南”不该删的理由。

5、回归内容2,检测目标2达成度

1)请同学阅读课文补充材料关于圆形结构的分析(首段),思考:教材中的圆形内结构与前面分析得出的情感变化曲线图结构是否矛盾,该怎么理解?

2)试用圆形结构或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次自己熟悉的留下过深刻记忆的游记。

五、板书设计    

荷  塘  月  色

         朱自清

一.解题——并列

二.重点段分析

         月光       正写                   树色      面

         清雾                              杨柳      点

         叶子、花                      远山      远景

         树影                              路灯      近景

                                  蝉鸣蛙叫

         

三.圆形结构与情感分析

 

            

 

 

(序曲……第一乐章……………………第二乐章…尾声)

制 作 者:   杨彦虎 

学习单位 :西南师大文学院2000级  

                            

(部分板书无法显示) 作者邮箱: gyyh2@swnu.edu.cn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我的叔叔于勒(网友来稿)
下一篇:“左”“右”孰“尊” (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