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3092  
标签:教学论文
新课标 新角色——新课程中教师角色转换摭谈(网友来稿)
伊春市二中  于慧琦

      人生创造角色,角色演绎人生。

      ——题记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与学的主体,是学生的“知识源泉”。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也就是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新的语文实验教材、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行为,教师要由课程知识的施予者而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教师不再做教材的单一阐释者和习题答案的唯一宣判者,而是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潜心关注者和学生个性成长的参谋人,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上,突出学生的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精神。

      一句话,教育观念的改变,教师的角色必然要转换。

      教师角色的转换,应该有如下的体现:

      一、 课堂课程的创造者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新课标的出台以及新一论课程改革的实施,为教师营造了大胆创新与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课改课程的大胆设想与实施再也不必为被人怀疑、指责而担忧,再也不必被视为另类而无奈。

      新课标、新理念的大背景使得积极参与课改的教师,如鱼得水,机智活跃,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进行课堂教学创新。如,新一轮课程的诗歌教学,我们把美读放在第一位,这样可以把作品中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作品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从而使自己走进诗歌中,直达情境接受作品的感染熏陶。毛泽东诗词的教学,可以设计成以演唱为主的鉴赏课,我们师生共唱《沁园春·长沙》、《采桑子 ·重阳》;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创新,有的学生尝试用湖南话来朗读,也有的学生自我伴奏自我录音,学生倍感新鲜有趣,学习兴趣大增;还可以提倡和引导学生为每一首诗套曲或谱曲,先演唱再赏析;《再别康桥》可以侧重于朗读技巧的美读,感受诗中的蕴情,也可以在音乐背景下进行情境表演。《篱笆那边》是一首风格独特的隽永小诗,诗人用简洁通俗的语言表达了自己摆脱世俗束缚,追求纯真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背诵研讨,直抵诗的主旨,“谈谈我们身边的草莓和篱笆”,学生畅所欲言,坦荡直率,“老师你就是一颗大草莓,我们特别欣赏你”“童言”真挚可爱,让人忍俊不禁;再将课程向外拓展,阅读联系鲁迅的《风筝》,谈谈“大人与孩子”,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显见提高。学习《致橡树》,在美读中展开讨论,谈爱情的高尚美丽、品初恋的纯洁诱人,议健康的爱情观;大型诗歌诵读比赛会将诗歌单元教学推向高潮。学生欣喜不已,深深爱上了诗歌。

      新教材有一个演讲词单元,四篇演讲词的诵读演讲成为教学中的第一要素,语文实践、探究侧重也在反复的朗读中进行。教师带头诵读,学生或分读或集体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全文,体会演讲的特点。《我有一个梦想》是一篇铿锵有力的演说词,也是一篇感情激越、文笔优美的散文诗,怎么读?交给学生,自行设计,于是就有了那个壮观的场面,全文32个自然段,32个学生一人背诵一段,他们一边背诵一边走上讲台,一个比一个背得“溜”,一个比一个有激情,课文的后15个自然段要求用英语诵读,学生在诵读演讲中,勇敢愤懑,义正辞严,感情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每一个学生都成了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每一个人都以饱满的战斗激情,呼唤平等自由的到来。最后一个学生出场,他径直登到黑板一侧的工具箱上,只见他站在这个制高点上,伸出右臂,高擎一团火苗(手着手套),“当我们让自由之声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每一个大小村庄和每一个城市响起来时……合唱一首古老的黑人的灵歌:‘终于自由了啦!终于自由啦!’……”激昂的演讲词伴着熊熊燃烧的火苗,将演讲推向了高潮。将近50个学生站在课桌前,黑压压一片,课堂气氛庄严肃穆,学生慷慨激昂,那是何等的气势磅礴,何等的富有创意啊!教师望尘莫及,只有赞叹欣赏。

      学习《〈宽容〉序言》一文,我们一是按改编的课本剧排练表演,二是分小组合作探究,表达交流。演出时,服装、道具、灯光效果一应俱全,“无知山谷”中的无知山民们,头系毛巾,身着补丁,女人偏襟衣,守旧老人旧毡帽,表演动作大方自然;研讨时,学生发言热烈,联系广泛,效果极佳。在《我的呼吁》教学中,学生继学习《我与地坛》之后,再一次认真而深刻地审视生命、思考生命、敬畏生命,学生们纷纷反思,讲述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个个故事,向曾经受过伤害的小生命们——杀死的小青蛙,捻死的小蚂蚁,折断的玫瑰花……道歉致哀,向现实中不爱惜生命或残害生命的行经——脆弱轻生、挑起战争……斥责声讨。这种教学形式,教育了学生如何去欣赏和爱护自然界的一切生命。《我的空中楼阁》一文,精美如画,想古人语“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那咱们就一边品读,一边为之绘画,用写意或者白描手法将描绘美丽风光的文字绘出大抵的意境,使之变为可视可赏的直观图象来,学生非常有兴致,画出了许多各具特色的画,“远眺小屋图”、“树掩小屋图”、“月映小屋图”“花簇小屋图”这对学生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有益。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美妙的诗,一句经典的诗句,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哪个诗句不是一幅图画?一幅幅画面被描绘出来,帮助学生解读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人创造的意境。

      二、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又是促进者。教师要由关注学生学问性知识学习转变为关注学生体验性知识和方法性的学习。在与学生课堂的相处中,教师要适时地鼓励和称赞学生,用鞭策、激励和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帮助学生开发潜能,建立自尊与自信。要不断地为学生提供锻炼、提高、创造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语文课的独到与快乐,让学生在充满激情和新鲜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陶冶情操。


展开全文阅读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出谋划策,但却不可取代学生的设计与思考。对于学生构思的剧本、排练设计,辩论形式、演讲内容、活动安排,我一律表示尊重,但我可以提出一些建议,诸如:综合性学习如何选题、演讲辩论内容的取舍、如何查找资料、表演时怎样注意感情的交流、出现问题如何解决等。教师还要注重点评,每一项活动完后,老师都要做出恰当的评价,多赞肯,多鼓励,出口的每一句话都要从关爱学生出发,不能淡漠更不能冷漠,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肯定他们微小的进步,哪怕一丁点的与众不同,这样都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不断地创新。有些自渎课文可以由学生讲,教师从旁指导,既给学生压力又给予动力;学生自教,课前准备充分,查阅大量的资料,有的设计很有新意,老师和学生坐在一起,师生无别,当老师的学生把老师当做学生一样来提问,场面很生动,效果亦不错。指导学生互批作文,为学生创造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鉴赏评判的能力。

      三、学生学习的交往者。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要以深

      沉的慈爱、温馨的情怀、近距离的理解,创设出民主、和谐、积极、开放、融洽的课堂氛围。教师是学生学习中的高级伙伴和学生精神的首席对话者,而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之后,在我设计的《珍爱生命,热爱母亲——有关生命与母爱的思考》的大型研讨会上,我与学生一道发言,我向学生们讲述我母亲的故事,我又朗读了我写的文章《小时常吃河豚鱼》与《生命之忧》;在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中我们的心理距离拉近了,我们与作者产生了心理上的共鸣,我们共同讴歌和赞美母亲的恩德,深切地体会到母爱的广泛性和永恒性;我们共同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思考如何去珍惜生命与经营生命。学生联想到自己的母亲,站在母亲的立场上,仔细揣摩母亲的心理,谈到自己母亲日常的点点滴滴,谈到曾经对母亲的不恭与伤害,他们非常动情。那一节课,很多的学生受之震撼,很多学生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在《〈宽容〉序言》,的研讨课上,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思考题:1、有哪些历史事实可以从这个故事中找到影子?2、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这个故事中的现象吗?找找看,大胆说一说。3、怎样才能避免或减少文中悲剧的发生?4、人与人之间需不需要宽容?为什么?怎样才能做到宽容?学生举例,谈到了蔺相如、曹操、慈僖、哥白尼、布鲁诺、邓小平,我谈到了孔子、司马迁、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爱徒生的童话故事、一位母亲收养一个纳粹分子的孩子的故事、老和尚和小和尚的故事……老师与学生的学习交往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来。

      在《花未眠》一课的自渎中,我们就“我在生活中邂逅的美”、以及“我错过了什么?”的问题交换看法,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启发又能激活学生的联想,学生多情了,对美的认知敏感了,细心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在一次课前的“文化快餐”的活动中,有两个学生谈到“性”的问题,下面的学生听得个个面面相觑,他们有的不好意思,有的担心老师会不满,他们讲完之后也很紧张,用眼神偷偷地扫视着我,但我就他们的话题,坦然地谈出我对“性”的看法。由于学生生理和心理的急剧变化,他们开始对两性关系产生兴趣和好奇心,我告诉他们这很正常,一些教育先进的国家,性的教育已经堂而皇之地走向讲台。但学生缺乏性科学的知识,性道德观念尚未形成,青少年的鉴赏能力有限,模仿性强,老师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辨明,走出性与情感的朦胧;引导学生在优秀的爱情作品的感情熏陶下完善自己的情操。

      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与学生融为一体,和学生们在一个平台上互动,参与学生的争论,与学生一起共同探索研究。开放的课堂教师随时要接受学生的挑战,背诵比赛,我也是对垒中的一员,学生会毫不客气地点我的将。学生在自讲《〈名人传〉序》,把我当成他们中的一员,让我像学生一样地参与讨论、回答问题;学生在讨论中纷纷说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听吧:秦始皇、屈原、曹操、关羽、李白、康熙、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鲁迅、冰心、海子、史铁生、吴怡、杨立伟、谢霆峰、姚明、中国男足、李洪志、自己的爸爸妈妈、自己、耶稣、爱迪生、贝多芬、达尔文、爱因斯坦、希特勒、拿破仑、萨达姆……真是五花八门,我对学生提到的“希特勒、蒋介石、李洪志”提出异议,学生毫不相让;视希特勒为英雄的学生说“希特勒在德国人的心目中就是一个英雄。”我反问到“你是德国人吗?你是堂堂正正的炎黄子孙啊!作为一个有良知的讲仁慈的人来说,你能无视希特勒生灵涂炭的滔天罪行吗?问问罗曼·罗兰,他会赞成你把他当作一个英雄吗?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会答应吗?”学生年轻好胜,眼神不服“阴魂不散的纳粹分子代表不了全体德国人,我相信,热爱和平的德国人绝不会视希特勒为英雄。”给他机会,查资料,写文章,阐述观点。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缺点的存在,况且学生敢想敢言;对于思维独到甚至思想偏激的学生,教师更要注重导引。

      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与学生交换信息,还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我们还充分利用网上资源,查资料,下载资料;我的文章在报上和网上发表,学生欣喜感到自豪;我们还互通网址,交流信息,并乐此不疲。

      教师角色转换,随之带来的思考还有:

      1、 继续学习,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的知识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更新,继续学习是教师的终身大事。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是对教师的巨大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只有置身于知识的泉水中,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应战者,才能完善教学策略,才能“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要能够对教学中出现的偶发情况、特殊情况做出及时、灵活、妥当的处理, “教育的技巧在于随机应变”,这就需要教师创造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

      教师不再做“春蚕”或“蜡烛”,要成为溪流,要成为大海中的浪花,永不干涸,永远激越。教师的思想也要如此,停滞的,是一泓缺乏生命的死水,死水是安全的,但载不去远航的帆。

      2、胸怀宽广,宽容学生,具备一定的亲和力。

      教师要有宽广的胸怀,能够容纳学生的各种不同感受与兴趣;只要学生感到有趣、精彩的、关注的,就可以谈,可以探究。教师不能扼杀学生的个性,要能接受怪才、偏才,欣赏奇才、狂才。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居高临下地传授知知识,也决不可板着面孔皱着眉头,动则训斥、变相惩罚;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同等求知的位置上,用一种娓娓道来的促膝谈心式的交流,“亲其师,信其道”这种亲和力,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胸襟,要如辽阔的大地,容得下一条条不同个性的河流,即使其流速是缓慢的,流量是细小的,质地是浑浊的;容得下一座座不同姿态的山丘,即使其形象是平凡的,山势是陡峭的,山顶是荒凉的,高低是不一的。



展开余文      另外,教师角色的转换,不意味着完全放手,任其自由。鉴于学生知识储量、学习能力、生活阅历的局限,需要教师的扶植引领、参与调度,然后才可逐渐放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不是无序,不是盲从,不是形式,不是做秀;课内是主战场,要绝对利用好。

      学习新课标,让人眼界开阔,创新思路更加明朗。创新意识在良好的情态中爆发,智慧的火花在新课标搭建的平台上闪烁,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三年前的课改,我做了诸多的尝试,热情、智慧、魄力转换成无数的教育机智,课课改革,堂堂创新,劳累着痛苦着但又是快乐着。设计文学讲座,开展各种语文学习活动,小说改编成剧本,剧本搬上舞台,办手抄报,,出杂志诗刊,书法大赛、演讲大赛、辩论大赛,当小记者,主持节目,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本”的全新局面,使学生得到空前的锻炼,学生有了空前的收获,思维活跃,身心健康,高考成绩斐然。这些,更坚定了我的信念,改革是必然的,改革才有希望,创新才有出路。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我又充满了强烈的尝试欲望,创新意识活跃着,创新行为进行着。新课程、新课堂,闪烁着人文的光辉,这是教育人空前未有的体验与享受;新境界,新角色,映照着人性的光芒,这是教师人生价值的最新体现,更是一种生命活力的呼唤。它必将打破封闭多年“中规中矩”的教育方式,搅乱传统的“师道尊严”,让教师的生命焕发出无限的生机。这涌动着的春潮,势不可挡,然而实践的道路依旧相当艰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界的同仁们,任重道远,让我们一路同行。

      附一份活动方案:

      珍重生命   热爱母亲

      ——有关生命和母亲的思考

      (语言表达、交流训练一——大型讨论活动课)

      活动背景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民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对生命的审视,对母爱亲情的体验,对人生之路的思索感悟,感动着学生,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学生不仅领会了课文的内涵,同时也开始认真地思索生命和亲情的问题。这是一个感情熏陶、思想教育的极好契机,学生心有所动,思有所悟,在这情感激荡的情境下,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就生命和母爱亲情进行深入地思考,会受到意外的效果。

      教育成果不止表现在各种试卷上,不只表现在升学率上,我们更应该把知识的教学和对学生品德的培养结合起来,设计这种形式的活动,初衷也在于此。

      活动设计

      1、 由老师拟定讨论题目;

      2、 分组讨论研究,派出若干个代表发言;

      3、 由课代表主持讨论会;

      4、 制作课件或利用黑板(板书课题,营造气氛)

      5、 准备相应的音乐或歌曲。

      6、 活动进行时,每一位学生做好记录,活动结束,对此次活动做出

      小结,写出评价语。

      7、课后阅读冰心的诗《纸船》,摘抄有关生命与母亲的名言。

      活动目标

      1、 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生命,明确生命的意义,珍视青春,珍爱健

      康,珍重生命;

      2、 引导学生理解母亲,热爱母亲,认识母亲真挚无私、博大深挚、

      毫不张扬的爱,深切感悟母爱是人间爱的极致、美的极致。

      3、 明确正确人生观的形成与博大无私、深厚无穷的母爱有着必然和

      永恒的因果关系。

      4、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口语表述与交流的能力。

      活动过程

      1、 主持人登场,导语引入;

      2、 音响画面背景:(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映放满文军的MTV《懂你》

      3、 讨论发言开始;

      4、 主持人或各小组长做本组发言的点评人;

      5、中间穿插有关“母亲”歌曲的演唱;王宏伟的 《儿行千里母担忧》,阎维文的《母亲》,渲染气氛。穿插有关“母亲”的诗句(慈母心——汪国真。半是喜悦,半是悲哀;最难于人言的,是慈母的情怀;盼望果子成熟,成熟了,又怕掉下来。)

      5、 特邀发言人,就“我的生命与我的母亲”题目,谈出看法;

      6、 老师向学生诵读自我创作的散文《生命之忧》、《小时侯,常吃河

      豚鱼》(内容是有关生命的思考和赞美母亲的)

      7、 主持人总结。

      8、 教师布置研究性学习课题《有关生命的(母亲)的思考》

      9、 全体演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10、 在MTV《祝妈妈长寿》的音响画面中宣布活动结束。

      
标签:教学论文 新课标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灯》教案(网友来稿)
下一篇: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