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575
标签:
教学论文
矫枉何必过正(网友来稿)
山东省单县教研室 杨公平(274300)
创新教育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和自觉行动。但是在这创新教育的大潮中,由于某些教师心浮气躁,对创新教育这样一个严肃的科学话题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准确的把握,出现了一些偏激、绝对的观点和做法,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并加以研究、解决,以保证创新教育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一、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现在搞语文创新教育特别强调在课堂上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然,这是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也是体现了尊重教育的规律。过去的语文教学可以用“三个中心”来概括,即以教师为中心,视教师为权威;以教材为中心,视教参为信条;以考试为中心,视标准答案为圣旨。教师没有把学生看成是能发光的灯,而只当做是储存燃料的瓶。课堂上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大搞“一言堂”,大唱“独角戏”,语文课甚至成了“满堂灌”的代名词,语文教学走进了“高消耗、重负担、低质量”的死胡同。所以,在语文课堂上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我们对过去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
但是,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是说可以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就可以完全放手、大撒把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提高能力必须通过操作实践。然而实际操作又不能没有指导,像演戏一样,戏要由演员来演,可是也并非不需要一位导演。成功的语文教学,是导演与演员良好配合的结晶。”可见,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可忽视,尤其在实践之初,学生的自学能力大大提高之前。离开了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只能导致课堂上的失控和混乱。尊重学生、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决不是说可以听凭学生不受纪律约束、任意胡来。恰恰相反,我认为改革之后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它要求教师科学组织课堂教学,对学生还要严格要求、积极引导。不能无原则地迁就学生甚至一味迎合学生,也不能缩手缩脚,该管的不敢管了,该讲的也不敢讲了,该练的也不敢练了。我认为,任何时候教师都应该积极发挥和善于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该管的还是要大胆去管,因为纵容学生就是害了学生;该讲的还要放开去讲,因为“愤”而不“启”、“悱”而不“发”是教师的失职;该练的还要严格去练,因为不训练就谈不上知识和能力的落实。关键是讲要讲在点子上,练要练在要害处,一句话,要掌握准“宽”与“严”的标准,把握好“放”与“收”的度,找准“讲”与“练”结合的点,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二、强调能力的培养不能忽视知识的积累。传统的教育在指导思想上重教轻学,重知轻能,重记轻思,重口轻手,重外部控制轻内部转化。教师多从主观出发,把学生看成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在具体方法上,单一使用讲授法,从教学效果上看,学生的思辩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普遍较低。现在语文创新教育的出发点之一就是改变以往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矫枉不能过正。可是,我们发现有的老师和学生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味强调能力的培养,忽视甚至放弃基本知识的积累。殊不知,能力哪里来?来自于知识的积累和灵活运用,没有丰富的知识作依托,能力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知识与能力,恰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合则齐美,分则两伤。试问,哪一位学界泰斗不是能力超群、知识渊博?再有从去年开始语文高考增加了停考三年的名句考查题,由此可以看出命题者意在强调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积累,引导师生对文化知识的重视,这与课程改革要求加强文化积累的精神是一致的。对此,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闻捷先生是这样解释的:现在人类出现了世界性的记忆功能衰退,因为高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类对工具特别是电脑的依赖性增强了,造成了人脑的退化,用进废退是自然的法则,所以应该重视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有较大量的识记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积累。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语文创新教育的出发点和重点,另一方面也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引导学生为能力的提高老老实实地积累基础知识。
三、强调人文教育不能取消语文课的工具性。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代表了现阶段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有的老师的语文课之所以不受学生欢迎,就是因为把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工具训练课,缺乏人文性,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引导,没有审美的教育,没有情感的陶冶,没有心灵的触动,语文教育陷入了工具主义、技术主义的泥沼,语文教学的多重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新的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规定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是过去教学大纲所没有的。广大语文教师要解放思想,放开手脚,突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大胆改革语文课堂教学,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突出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应有的面目,给语文以应有的地位。
需要注意的是,突出语文课的人文性,并不是说可以一味地去搞情感熏陶、审美教育,而把语文的工具性放在一边,要知道没有阅读、写作技能的提高,人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没有了附丽;也不意味着可以脱离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生硬地加入道德说教、思想教育,要知道我们并不缺少空洞的说教,我们要的是依托教材、有机渗透、“润物细无声”似的人文教育;更不允许以突出人文性为借口,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要知道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它是任何其他学科都无法替代的。我们应该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搞好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落实教学的“操作性问题”。否则,“文”远远大于“语”,很可能会出现课上热闹课后空虚、学生说起来头头是道而写起来、用起来却破绽百出的尴尬局面。刘国正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现在能不能说,学生有创新精神了,素质提高了,语文自然就好了呢?不能,语言文字的磨练是无可代替的。我认为,语文课的基本任务仍然是教育学生理解、热爱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基本点历久常新,绝非陈旧,在理念、课程、教材、方法的革新中要牢牢把握这一点。”
展开全文阅读
忽视人文教育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抓语文知识的积累、不搞语文能力的训练,不注意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的,也是难以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样是违背了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起来,在着重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的同时,注重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在情、智、德、能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实现知识、能力、人格的和谐统一。
列宁说过:“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是搞创新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矫枉何必过正。
作者邮箱: ygp_jys@163.com
标签:
教学论文
矫枉何必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踏花归来马蹄香——谈文学作品中的侧面描写(网友来稿)
下一篇:
语文课滥用多媒体之风可以休矣(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