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582  
标签:教学论文
语文,请换个方式考阅读(网友来稿)
安徽省当涂一中   陈帆   邮编243100 电话0555—6726918

             Email fcr32003@yahoo.com.cn        13026081811

众所周知,阅读能力关系到一个人终身的发展,因此,近年来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真正的阅读应该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阅读能力与一个人的生活经验,理解能力有密切关联,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便是这个道理。但目前的阅读考试还真成个问题,前一段时间有几个作家考语文没有及格,引起了一片哗然。我们的阅读考试到底怎么了?我们还能不能找到一种能够客观评价学生阅读水平的考试方法?

以前我们的阅读考试关注更多的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是阅读技巧与文学常识。阅读本身是带有个性差异的,但我们的考试中却抹杀个性,追求共性。对学生的创造力,情感态度,个性发展关注太少。平常的纸笔测验答题,一切围绕升学考试转,标准化命题,中考,高考题型是主攻方向。大多数学生谈考色变,语文教师则是疲于奔命。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学生的体验与探究,培养其创新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今只凭一张考试卷,几道题目去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了。阅读考试是否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要看它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他们在阅读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在学生完成阅读任务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多侧面的、多层次的表现性评价。

本着重过程与方法,重实做与表现,重人本与发展的三原则,我们主张用这样的方式去考学生语文的阅读水平。

(一)考语言

以往阅读考试的第一项,一般是字词注音,解释。可是有些词在生活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你不解释还好,越解释越闹不明白。最难的要数近义词辨析,有些词辨个天昏地暗,还是选不出结果。传闻作家的女儿要作家解释“灰溜溜”,作家无奈,曾忿言: “我们为什么要在‘灰溜溜’面前‘灰溜溜’?”

鉴于此,我们建议学生在读一遍文段后,自己去发现不懂的字词,同一个字词,对有一些学生是生的,对另外一些学生也许就是熟的了。这些疑难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解决。

学生对不懂的字词,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查字典,能熟练地利用字典,这也是一种语文能力。但是,我们更提倡学生先根据上下文去猜一下它的意义。笔者曾经参加过多次英语级别的考试,其中的完形填空题令很多人头痛,但我却还好,别人曾问及个中缘由,我就坦言“蒙的”。我就是知道答案,但为什么是这个答案说不清楚。仔细想想,实际上这就是一种语言的悟性。学好语言,在语言环境中的悟性很重要,它也是最能反映一个人的阅读水平的。

让我们以鲁迅先生的名作《风筝》为例,来看看怎么考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别于以往鲁迅作品革命性,战斗性极强的一面,《风筝》是描写自然景物和人间至爱真情的感人作品,学生会很有兴趣一读。第一遍读完后,他们会提出“瑟缩、伶仃、憔悴、诀别、嫌恶、苦心孤诣、、恍然大悟、”等词语。完全可以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研究解决。

例如: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的模样。

伶仃—孤单、无依靠

憔悴—瘦弱、脸色不好看 

这两个词都是写人的,这里是写风筝的语言环境,很显然是指瓦片风筝的孤单,不好看。

在语言方面,除了考学生提出疑问,解决疑问的能力,我们还注重考学生的“读”的能力。学生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默读、朗读,品味是常用的方法,现有的阅读纸笔考试,过于偏重对知识结构的理解,缺少对语言文字本身的品味。像《风筝》第2节“故乡风筝图”,第3节“我的瘦小的弟弟”,第4节“精神的虐杀”,第11-12节“精神的忏悔”。任学生选体会感受最深的一段,在班上读出来,读的水平自然反映了学生的理解水平,这要比单纯做几道选择题更有意义。

(二)考思维

 文章是作者思维的外在表现,读者阅读文段时,既要循着作者的思维轨迹,又要有自己的思维路径。这就是为什么文章的阅读意义大于文章的创作意义,过去我们的阅读考试就是忽略了学生在文章阅读中的思维过程。新课标就提到了这一点:“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怎么靠学生的阅读思维?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写出所阅读文段的结构提纲。这也是文章阅读由长而短,进而掌握之的有效途径。具体来看,阅读时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切”的能力,该切则切,该并则并。一篇文章切到哪?为什么要这样切?切过之后,怎样把切下的部分概括为一两句话,甚至于一个词。这就是我们重点考的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果用“游泳”来打比方,这里有一个“扎到底”与“浮上来”的过程:阅读切分时要一个猛子扎到底,深入到文段中,千万别“蜻蜓点水”。然而要想从总体上把握文段,还需再“浮上来”,对文章做通盘思考。现在我们所想的就是要把学生阅读的这个思维过程能考出来。

读《风筝》一文,我们就想对学生做这样的检查:

一般的思维:      (按行文顺序)

北京的风筝----故乡的风筝---踩扁了小弟的风筝---

-我补过赎罪-----我受煎熬

考虑表达方式的思维:   (比较深)

叙述与风筝有关的故事-----抒发忏悔之情

考虑内容的思维:     (深刻)

              明理之前       残酷、愚昧、扼杀儿童的天性-----

              明理之后       幡然悔悟、深表忏悔


展开全文阅读
学生也许还有不同的思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让他们在课堂上说出来,在作业中写出来,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 ,给他们以高度的评价。

这一步完成以后,我们要考学生对一些重点句子的理解:如

1 北京的冬季------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 四面都还是严冬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3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4 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 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5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这些关键句子要学生结合语言环境自己去合作探究,提出疑问,寻求解答。教师可以根据这些问题的难度、价值,标上不同的分值。先确立一批基础性的问题,作为必答,以求对文段有个基本了解。达到这一步就及格了。另外还有一些探究提高性的题目,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去做。这样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了成功的机会。在考查中,注重学生的差异,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这样的阅读考试才有激励功能,使考试促进了学生的学。

(三)考感悟

仔细想来,一篇文章的形成,是作者受到某种生活图景的感染,情理郁积于胸,就用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将其发之于外。我们读一篇文章,能否将其中的文字再还原为生活的图景呢?所谓人生阅历,实际上不也就是在我们头脑中积聚的一幅幅生活图景吗?我们若能从文段中还原出一幅最受感动的生活图景,用它去激活我们头脑中似曾相识的生活积累(也就是类似的生活图景)从而使我们喜、悲、感动、共鸣。这就是学生的鲜活的阅读。

这个过程,可以套用一个电脑术语“激活”,先点击,再使记忆活起来。新课标要求我们“在阅读中,要有自己的心得与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只有我们头脑中储备的生活图景是被激活的,才能以积极的态度去接受新的文本信息,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阅读感悟就是要考查学生情感态度,创造能力等高级心智技能与心理过程。

像《风筝》一文,读完后自然会想到以下几幅图景:

故乡风筝图    小弟看风筝图     精神虐杀图     补过忏悔图

我们认为:能用图把每幅图景画出来的当是上乘功夫,应当给以最高分。也可以用语言把每幅图景描述出来,锻炼的是口头表达能力。描述好的也给高分。

下一步,挖掘每一幅途径中蕴涵地意义。

故乡风筝图---对故乡的怀念、依恋----自然景物描写

           杨柳 山桃    风筝  春天

小弟看风筝图---孩童的活泼、天真----外貌、神态描写

            喜欢游戏的天性

精神虐杀图----以长凌弱   凶残愚昧---动作描写

补过忏悔图----忏悔,对自己灵魂的解剖、反省-----心理描写

再下一步,选择其中的一幅图景,做一点深层次的开掘,打破阅读感悟中的“广而全”的模式,倡导一种“点而精”的方式。

a游戏----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写一写你小时候做过的游戏,玩过的玩具(包括玩具的制作)

b忏悔----对人性的尊重,自我良知的复苏。

        忏悔使自己的灵魂得到解脱而获得新生,使被伤害人的心灵获得一点慰籍(二战后西方人的忏悔与日本人的不愿忏悔)

c“我”得到宽恕了吗?-----说说《风筝》的结尾,为什么这样结尾?

 呼唤人性的美,人情的美

还可以让学生去上网,或到图书馆搜集有关的资料,或与作品有关的文化背景,培养学生搜集、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在网上搜索的周粲的《满天的风筝》就可以与本文比较阅读。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考查,离不开教师—学生  家长---学生  学生---学生  学生自我 的多方面的评价,所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是必不可少的,但学生本人应该是成长的主要记录者,成长记录应始终坚持诚信的原则,有教师,家长,同学开放性的参与,确保阅读成绩记载的典型、客观、真实。

行文至此,忽忆及英国前首相 温斯顿*邱吉尔在《我的早年生活》中的一段话:“我乐意别人问我所知道的东西,可他们却总是问我不知道的。我本来愿意显露一下自己的学识,而他们则千方百计地揭露我的无知,这样一来,只能出现一种结果—---场场考试,场场失败。”用这段话来描写我们目前的阅读考试,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一场阅读,到处失分。考得学生都不敢再读了,这不是阅读考试的悲剧又是什么?

让我们一起在阅读考试上做点文章,好使我们的学生能保持阅读的热情,获得阅读的成功吧。

安徽省当涂一中   陈帆   邮编243100 电话0555—6726918

             Email fcr32003@yahoo.com.cn        13026081811

 作者邮箱: fcr32003@yahoo.com.cn

标签:教学论文 语文,请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复习策略之——扩展语句(网友来稿)
下一篇:一扇门,两种境界 ——读12月11日扬子晚报载“朝九晚五”难煞部分家长有感(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