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325
标签:
教学论文
阅读也是一种创造(教师中心稿)
浙江省景宁县城北中学 张志盛 邮编323500
鲁迅先生说:读《红楼梦》“单就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济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闺秘事……”为什么读一部《红楼梦》会有这么大的分歧?那是因为每一个读者都是一个创造者,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都根据自己的知识、阅历、人生观对原著进行了创造,因此才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
那么,如何才能进行创造性地阅读呢?
首先,要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每个人的知识储备是不一样的,人生阅历也各异,在阅读的时候,要调动这些经验知识来理解阅读对象。读者本身的这种差异性是形成阅读时不同理解与感受的前提基础。比如“可怕”一词,有的人调动出来的经历是小时候被蜜蜂蛰了一下,有的是骑车时摔了一跤,有的是考试没考好被父亲责罚,有的是洪水肆虐家毁人亡,有的是病魔缠身无药可治。牵引出来的经历不同,对“可怕”的理解程度也就不同。同时,也只有调动了这种经验阅历,才会产生独特的体验,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饱经沧桑”一词,如果仅凭注解“形容经受了很多人生磨难”来理解,是不具体的,印象也就肤浅了。假如调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可能你眼前会浮现一张苍老的、爬满了皱纹的脸。这一张脸的形象与注解的内容相互补充,你就有深刻的印象,有了独特的理解与感受。
其次,要勇于质疑,善于质疑。学贵有疑,宋代学者陆九渊曾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读书求知最怕提不出疑问而对书中的一切照单全收。如果能带着“疑问”的眼光去阅读,从中发现疑点,既而去解决疑问,那就会有不匪的收益。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曾写下五巨册的被视为中国海岸线正统理论的著作《中国》,但是年轻的地质学家陈国达对此表示怀疑,对《中国》提出了一系列质疑。当时,来自于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但陈国达却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观点,终于在质疑的过程中建立了一个系统的地壳构造演化新理论——“地洼学说”。正是阅读中的质疑,使陈国达创造了新的理论体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疑问,是创造的起点,科学巨匠爱因斯坦甚至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再次,要学会联想与想象。阅读文章,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要善于联想与想象。要借助于联想与想象,把文字对象转化为自己能够理解的形象,这一过程就是再加工与再创造的过程。读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你眼中看到的是文字,脑中出现的是一幅幅画面,这些画面也许是你联想到的曾经见过听过的事物,如月亮、乌鸦、枫树、钟声,也许是你没有见过听过但是可以想象的到一些事物,如渔船、姑苏城、寒山寺等。联想与想象的能力不同,对这首诗韵味的感受也就不同。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语言,有些诗句有很强的概括力。《木兰诗》中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短短30字就概括了木兰十年的战场生活,阅读时只有用自己的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对之进行扩充,才会对诗歌有更深刻的理解。小说有些空白情节,也需要借助联想与想象那里进行创造性的填充。
标签:
教学论文
阅读也是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
王羲之《兰亭集序》解析 (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