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399  
标签:教学论文
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研究现状和展望(网友来稿)
浙江省临海市教育局教研室 林一平(邮编317000)

写作理论对于“读者意识”的关注,是随着改革开放西方大量的文艺理论著作引入,中国的学者在吸收的同时作出的理性反思,这一过程也有一个从生硬到自然,从纯接受到反思创新的过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一大批西方文艺理论著作,语言学著作相继翻译出版,开始是有选择地翻译出版跟马克思主义理论相近的理论著作,到后来全面开放,一时间人们称之为“杂语喧哗”,也有人惊呼“权威”的丧失。各种理论术语充斥理论刊物,“叙事理论”、“接受美学”、“建构主义”、“结构语言学”、“语用学”、“语境学”、“后现代主义”、“文学解释学”、“表现学”。这一时期与读者意识写作理论相关的理论著作有:1983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主编的《传播学简介》,从新闻出版的角度,较早对传播受体读者进行理性阐述;而台湾学者徐佳士、李金铨则出版了《大众传播理论》,王洪钧则出版了《大众传播与现代社会》;1986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江西南昌大学刘焕辉理论著作《言语交际学》。读书在第二部分较为详尽地阐述了言语交际的基本规律。他认为言语交际过是交际双方一系列的言语行为的互动过程和互动现象,语言交际规律存在于交际双方的言语互动过程;他归纳推导出六种言语交际中双向交流的言语行为互动模式:

A.陈述+发问     表态+陈述

B.传令+陈述     表态+陈述

C.表态+陈述     表态+陈述

   D招呼(称呼)+发问      应答+陈述

E 招呼(问候)+陈述      陈述+问候 

F.宣告(通知)+使令      表态+陈述①

    他还认为,言语交际活动是一种有目的言语行为,是一种有意识求效应的互动行为,交际的目的对语言行为起控制与调节作用;他还同时认为言语交际中表达主体要具有“自我”和“对象”意识及换位思想,同时表达主体在具有对象意识同时还应注意表达行为的效果。在怎样达到言语表达预期效果时他认为要注意三个方面问题:

(1) 对方的知识水平与言语表达的量力性。

(2) 对方的思想水平与言语表达的针对性。

(3) 对方的处境心情与言语表达的灵活性。②

在言语交际双方角色关系对言语交际的影响,言语交际场合对言语交际的制约,言语行为与社会规范方面,他都作了系统的研究阐述。应当说《言语交际学》是一部具有开拓性的著作,它对于后来的“新写作体系”的建构是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尤其是其对言语受体的理论阐述对于我们的“读者意识”写作教学理论的启示是相当大的。

这一时期出版界还出版了一批西方接受美学的理论著作,如1987年周宁等翻译,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尧斯《接受关系与接受理论》;1989年三联书店出版的刘小枫编《接受美学译文集》;1989年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张廷琛编的《接受美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汤永宽翻译的汤普金斯等《读者反应批评》。

同时,中国的学者也开始了对接受美学理论的思考,并开始了中国化的历程,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赵毅衡著述的《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文论》;198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朱立元著述的《接受美学》。

    九十年代,中国理论界开始了西方理论的中国化历程。戴元光、邵培仁等人从九十年代初开始相继出版了一批传播学著作。杭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邵培仁教授分别从经济、政治、艺术、教育、新闻、社会学等角度出版了7部专著。邵先生认为传播的受众理论“中国早已有之而且从未间断。最早,在艺术传播中曾出现过‘知音论’和‘无视论’;后来,在政教传播中又出现了“灌输论”和“疏导论”(启发论);在当代大众传播中又出现了‘能量释放论’(民怨发泄论)和‘受众中心论’(受众是上帝)。”③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东北师范大学我国著名的语文教材教法研究学者朱绍禹教授,较早把目光投向了国外语文教学研究,他于1991年主编出版了《美日苏语文教学》一书,为国内开展国际中小学语文教材教法比较研究开了一个好头。值得大书一笔的是1997年10月,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出版了《中国现代写作史》,这是中国写作理论界的一件重大的事件,南京大学裴显生教授评论说“写一部有分量的著作不易,而写史,写拓荒性质的史学著作更不易。”“著作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发展线索,且对每一阶段的写作教育、教学的概况作出准确、简明的描述和评价”,“这是具有开拓意义的”。从本书研究的角度,我认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清晰地为我们构勒出一批现代语文教育家在写作上着力倡导“读者意识”写作教学理论的历程,从梁启超的理论倡导,到阮真的科学研究,以及夏丏尊 、朱自清和叶圣陶的实践探索。从中我们可知,在世纪初居然有这么一批先贤有如此前沿而独树一帜的写作理论研究建树,我们也为他们没有进一步深入研究而扼腕叹惜。1998年,潘新和教授又出版了《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他站在“中国当代写作学的立场上”对中国古代写作理论进行了第一手的梳理,尤其是他能从繁多的古代典籍中归结出现代精神的理论命题,在读者意识的角度进行阐释,有王充“形露易观”的表述观,曾国藩的“圆适”和“遒简”的读者接受观,从中可见其理论思考的高屋建瓴。因为,潘新和教授的“开辟草莱”才有世纪末人们对读者意识写作教学理论再认识和关注。

随着新世纪的临近,人们开始对一个世纪来写作教育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脱离,教学效率的低下,仍是无法克服的老大难问题。于是众多有识之士把目光投向世界。2000年,江苏教育出版出版了柳士镇、洪宗礼主编的《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外语文教材评介》、《中外母语教材选粹》三本著作。较为详尽地介绍了国外写作课程的标准以及写作教学的特点。特别是向我们介绍了国外写作教学所倡导的为自己写作和“针对特定读者”写作这两种写作教学的目标取向,以及将写作与生活实践结合的特点。这些著作,为我们了解国外写作教学的目标、观念、方式和方法提供了参照,同时也促使我们对目前国内的写作现状的反思。虽然仍未能引起人们对作文教学的全面关注,但还是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同年9月江苏教育出版社又出版了《汉语文教材评介》,该书从广阔的领域,更理性的层面,对中外母语教材进行了比较,该书收录了新加坡学者陈雁如博士《中国、新加坡写作教学比较》一文,高度评价了上世纪初,朱自清所倡导的“读者意识”写作教学法,并且具体介绍了目前国外几种写作教学模式。同时值得一提的是由王鹏伟编著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研究》一书,该书最大特色是从实际出发,以“切实有用”为著述之本,另外,作者向我们介绍了美国、日本、前苏联的作文教学情况,列举了美国写作教学针对不同读者指导学生写作的实例。同时也向我们介绍了中外优秀教师作文教学的思想和教改实验。2000年10月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云南师范大学张承明《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一书,作为一名曾在农村从事过语文教育又在高校长期从事语文教育研究的学者,对于我国写作教学的反思就更具有深刻性和现实性。她指出:“我国作文教学从不规定读者对象。这种做法不仅抹杀了语言的交际作用,严重制约了学生真正意义上语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④“学生从学习写作的第一天起,作文的读者只有语文教师一人。学生在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思想时,从来勿考虑针对不同的读者应该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这样一来,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失去了其交际性,这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⑤此外,她对于一题多作、口头作文等写作教学法也有自己独特的认识。笔者在一题多作和口头作文两个方面也曾涉足(见1990年2月《教学月刊》,《试谈重复作文》;1996年10月《中学语文教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中心报刊复印资料《重视口头作文训练》)),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受。2000年10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旅美学者祁寿华博士的《西方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一书。这是一本迄今为止国内较为系统介绍西方写作理论发展历史和介绍当今西方(主要是英语国家)写作教学理论、流派、观念和写作实践的著作。正如作者在前言里所说:“本书所介绍的却是一个在很多方面都与之不尽相同的传统、理论和实践体系,也许能为中国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写作教学提供一个崭新的观点,认识角度和具有启发性的参照,以拓展更宽、更活的思路天地。”作者对西方写作教学以“实用”“互动”“交际”为理念,以突出目的性和对象性为特色的写作教学,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评介、例释。对于写作行为他作了如下界定:“写作是一种社会行为”,写作“是在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交流互动中进行的。”“虽然写作行为本身是由作者本人来执行的,但写作行为却是要求读者的存在和参与……读者可以是具体明确的个人(某位朋友、公司经理、学校教师等),群体(某报的读者、全厂的职工等),也可以是设想出来的个人或群体。”总而言之:“写作是一个用语言来创造意义,并向读者传达这个意义的行为,是一个迂回复杂、动态的过程,受到各种认知和社会因素的制约。”作者认为写作过程受题目、读者,(写作)目的及(作者的)角色这3个基本成分构成的修辞环境的制约、互动和影响,对于这3个基本成分构成的修辞环境的重要性的强调,怎么强调都都不过分。他认为在修辞环境的三个基本成分中,读者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习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应该十分强调对读者因素的意识和敏感,对所拟定或设想的读者进行认真分析,以其用最有效的方式和手段达到写作的目的。对读者的分析可以从3个方面进行:


展开全文阅读
(1) 你(作者)与读者的社会关系

(2) 读者对题目的熟悉了解程度

(3) 读者对题目以及你(作者)所要阐述的论点的态度和立场⑥

祁寿华认为对读者的敏感、考虑和分析,是写作成功的关键,无论什么样的文体都是这样的,只有在写作过程时对上述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和分析,才能找到和确定诉诸读者的最佳内容,结构和风格。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全日制语文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在写作上首次对写作教学提出明确的要求。对(3—4年级)习作要求:“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而对(5—6年级)则首先要求:“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尤其是对(7—9年级)的写作要求:“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这应当说是一次写作教学理念的一次革命性改革。至此,我国的写教学才第一次以课程标准的形式对写作教学行为进行了规定,写作教学要关注写作的目的和读者对象。

2002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倪文锦和欧阳海主编的《语文教育展望》一书,该书以全球视野,通过搜集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有关语文教育的材料,并考察他们传统与变革、理论与实践,进而展望我们的语文教育。编者认为,“为不同的读者写作”,应该是未来写作教学改革的新的方向。⑦

从单篇文章而言,对写作中读者意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较早的是浙江教育学院张孔义博士发表的《从结果到过程——美国写作教学和研究的新发展》一文;1994年舒梧在《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上发表了《儿童文学读者论》;1997年鄢光让、周斌在《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第1期上发表了《标准读者论》。从写作教学的角度对读者意识进行关注的是杨晋义于2000年2月发表在《江西电力大学学报》第2期上发表的《写作课,发展困惑思索》一文,他认为,写作教学必须实现由传统的材料、结构、主题、语言的旧体系系向新体系转变,他认为新的体系应当视写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文章写作应扩展到“作者、生活、读者受体等与文章有关的各个方面”,写作应“还原恢复到写作的本来状态,即进行中的的运动状态,把写作视为一个过程,根据它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研究,动态地描摹文章的孕育、构思、写作与传播的过程。”2002年1月,本人在《语文新圃》第一期发表的《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再认识》一文,同年6月被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书报复印中心《中学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文章从普通教育作文教学的现状和作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于应用的目出发,指出“应用这从根本上应用于写作与读者的交流,应用于特定的读者对象。因此,对于习作者来说写作应面对读者,所以培养他们的‘读者意识’至关重要。”文章指出有必要对世纪初曾被提倡过的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念重新进行审视。文章从“读者意识的写作观溯源”、“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的确立”、 “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的再认识”、“读者意识写作观的现实意义”。文章从历史到现实,从实践到理论进行的较为系统的论述。本人还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读者意识写作观进行了理论界定。现在进行回顾反思。我觉得这篇文章的欠缺的是实践操作层面的可借鉴性。同年11月《中学语文教学》发表了香港大学教育学学院谢锡金撰写的《应用文走出了的完全依赖格式的年代——传意教学法》文章从应用文的角度研究了传意写作教学法,这与读者意识是同一教学理念的教学法,他认为“‘作者、作品、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也适用于文艺作品,甚至其他类型写作。”他预言:“传意写作教学,不但使写作走出了完全依赖格式的年代,而且展示着语文写作教学迈向崭新的历程。”⑧这与本人的研究不谋而合。

我们对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未来是充满乐观的。

首先,我们认为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它是在历史的写作和写作教学的实践中逐步发展而来。古往今来,人们对写作的目的和价值观取向的认识是一致的,文章是需要读者的,没有读者就可以不要有文章。

其次,写作教学中倡导的读者意识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从写作教学本质出发思考。写作和写作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应用和应用于读者。从这一点出发就很有必要在写作中倡导读者意识,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根据读者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语言和语言的表达方式,写作中要以种种的假想读者为阅读对象进行写作,并以适宜的种种假想读者的需要衡量规范的写作行为。如此,随着读者范围的扩大,学生会不断地对自己提出相应的要求,直至合乎社会的要求。同时教师以合乎社会为标准评价要求学生,并创造条件为学生发表和说出,学生在实践和模拟实践得以锻炼,这种写作与实践 的结合方法,很受学生欢迎,而教师与实践“赞许和认可”对学生写作动机的激发和协作的可持续发展帮助是很大的。


展开余文
再次,从作者的角度思考。人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人在社会中需要与人交往,写作作为一种语言使用的行为,人的这种行为熟练与否体现为技能,技能的高下又表现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因此,无论是写作的学习期还是将来的写作行为都是人的一种需要,与人交际对话的需要,为此,培养写作的读者意识相当重要。

长期以来,我们的写作教学从未规定读者对象,学生在无对象的状态下,或目中无人,不管读者感受。或不顾读者自我封闭。因为不规定读者,学生无动力,写作成了一种负担,为应付教师,学生不愿真心对话,投老师所好,空话、假话连篇。当写作偏离了写作教学的目标取向,写作成了应试的唯一价值追求,剩下只能是对浅层的功利的追求,结果也只能是无利可图。

读者意识写作教学理念具有先进性、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应该成为我们今后写作教学改革的重点,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一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进入教学领域需要众多的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倡导研究和实践,二是这一教学理念本来也有一个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的过程,尤其是实践层面的方法的多样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三是,这一教学理念与其他教学理念的比较研究也有其相对的局限性。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一个充满诱惑和极富发展前景的教学研究领域,它将带领我们摆脱传统的禁锢走向写作教学的自由王国。

【注释】

  ①②刘焕辉:《言语交际学》江西人民出版社,201年第2版,第89、117、126页。

     ③邵培仁:《传播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第317页。

④⑤张承明:《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116、94页。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⑦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第313页。

⑧谢锡金:《应用文走出了的完全依赖格式的年代——传意教学法》,《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11月,第11期。

(本文选自 林一平:《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论》第五章第三节,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作者邮箱: 

标签:教学论文 读者意识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苏教版小语第五册《习作5:给动物设计名片》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下一篇:新课标在作文教学中的尝试(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