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616
标签:
教学论文
文言文分析综合指导(教师中心稿)
重庆合川市云门中学 罗 胤(邮编:401538)
一、考点分析
2004年高考考试说明(语文)中,古诗文“考点”——“分析综合”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且对这些部分作独立的研究;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再现事物各部分多种多样的、丰富的内在联系。分析是细节性的、局部性的研究,只针对某一点进行独立研究;综合是整体性的、全局性的研究,既要忠于原文又要超越原文,进行通盘思考。分析综合不是互相孤立、可以截然分开的,分析以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为前提,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的全面、深刻的认识。一般思维是先综合后分析再综合。
“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要求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事、理、情等信息,筛选出来对选项的表述加以正误的判断。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要求考生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这种考查经常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指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注意是指所读文章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文章中,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题的难度也往往较大。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
二、例题分析
例一
我们来分析一下《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中的相关文言文试题(第13至15题),从中总结出文言文分析综合题的答题经验。(各题阅读材料见《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这里略。)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
A.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 此人受赂,诚合重诛
B.凡所陈奏,……矩辄以闻 陛下……恐非导德齐礼之义
C.每遇人尽礼,……皆得其欢心 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D.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
分析:本题着重考查考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当然,这只是一种考查形式,实质上同时还要考查考生对句子的理解。做此类题,首先要分析题目,弄清楚题目要求我们筛选什么样的信息才符合题目要求。题目表明,本题限于“裴矩”,且仅限于他的“佞于隋”和“忠于唐”两个方面,除此之外的都是无效信息。而且,要求每组选项“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观察每组选项,一一对应了这两个方面。其次,逐句分析每一个句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针对本题中裴矩的“佞于隋”和“忠于唐”,四个选项中,A项中第二句只是裴矩强调该罪犯的罪行,C项中第一句是裴矩为人乖张之道,D项是太宗对裴矩敢于讽谏行为的称赞。都不符合题意。最后,对照选项的编组情况判断选择,得出本题的答案是B。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闻名。隋文帝、炀帝都十分赏识他。委以要职;炀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风土民情,经常向他咨询西方之事。
B.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狄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技,杂戏于洛邑,又热情款待笼络其心,尽管“夷人有识者”对此不以为然,但常深得炀帝欢心。
C.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D.唐太宗是开明的君王,但难免有失误,他先以行贿试探,后又欲诛受贿之人,裴矩直言谏劝,认为是陷人以罪,不合礼义,使唐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赞扬。
分析:本题是针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注意题目中的“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一句话,表明本题仅仅从阅读材料反映的内容着眼,要求考生能够读懂全文,不要出现理解与概括分析上的错误。做此类题,首先要阅读每一个选项,在原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然后,仔细分析原文中的语句,看看它们与选项中的说法是否一致。本题中, C项中分号前一句话:“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涉及到的原文是“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从这句话分析,项裴矩主张立即回京总观大局,而非主张立即平定,因为原文说“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其他选项都可在原文中找到答案。所以,本题的答案是C。
1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面谀逢迎。
B.强调“表动则影随”。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
分析:此题是今年高考的新题型,着重考查考生对文章作者的观点、态度的理解与判断。做此类题,首先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准确地进行分析或概括。题目中已限定了范围:“文末司马光一段话”,是针对《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在阅读材料中的观点、态度的认识,而且指出了原文语句的位置在“文末”。阅读材料中,司马光说,“裴矩佞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愿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为直言,则佞化为忠”,就是强调裴矩之变非裴之变而是君王之功。司马光在本段中主要强调一方面(表动)而非双方面(即表动则影随)。考生应当注意,《资治通鉴》本身就是给君王作辅证,司马光当然站在劝谏君王的角度论事。而《旧唐书》则是站在裴矩的角度。所以,本题答案是B。
展开全文阅读
例二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中的相关文言文试题(第14至15题),从中总结出文言文分析综合题的答题经验。(各题阅读材料见《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这里略。)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①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③专以射为戏 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分析:本题着重考查考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与2003年不同的是,本题采用给出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要求考生判断选择,是一个常用考查方式题。首先分析题干,做到心中有数。题目中要求选出“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涉及的文中人物是李广而不是其他人物,内容是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这一方面而不是李广的其他方面。按照题目这些要求,联系上下文,对六个句子逐一进行分析。第①句“解鞍,令士皆纵马卧”,这是李广的小部队在遭遇匈奴的数千骑兵时,极端无奈之下李广作出的疑兵之计。这本来与“宽缓不苛”是毫无关系的,但如果考生不联系上下文而孤立地看这句话,往往会误认为这两句是李广让部下休息,从而对解本题带来一定的干扰。第 ②句“得赏赐辄分其麾下”,这是说李广廉洁自律,抗敌立功后得到赏赐总是分给他的部下,这当然是“宽缓”的一种典型表现,因而符合题干要求。第③句“专以射为戏”,这是说李广因为“讷口少言”,不善言辞,而射艺精熟,所以平日十分喜好射艺,并以此为乐,常常练习,这当然与他对待部下“宽缓不苛”无关,不符合题干要求。第 ④句“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这是承接前文“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而来,讲李广爱兵,同士兵祸福与共,这正是他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生动表现,符合题干要求。第⑤句“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这一句话是李广部队迷失道路,卫青将向皇帝报告,而李广可能受到处罚时,他为了保护部下而将责任全部承担下来之后讲的话,当然反映了他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做法。这一句话也符合题干要求。第⑥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这一句话是李广自刭后他的部下的反应,体现了士大夫对他的深切爱戴。尽管这也是他待部下“宽缓不苛”形成的结果,但却不是他待部下“宽缓不苛”的直接、具体的表现。这一句话,也不符合题干要求。理清了这六句话的内容,这道题的答案就十分清楚了,正确答案是D项。
这道题第⑥句是一个迷惑性很大的干扰选项。此类题,正确选项一定要是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品行等的语句,也就是说,必须是人物自身的言行体现出来的。抓住了这个关键,就能避免误选。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时杀敌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的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分析:本题着重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题中拟设了四个选项对相关文章的概括与分析,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这类题目中的错误选项,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识别。因此必须从细微处仔细核对原文,将选项中的每句话认真与原文对号,看是否对文意有所改动,切不可粗心大意。本题第D项,这一选项的问题在于“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涉及原文的对应的表述是“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意思是自己因为年老,不能再去接受刀笔之吏的审讯。“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与“接受刀笔之吏的审讯”,二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尽管这一选项中其他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是正确的,但从整体来看,这一选项又是错误的。而其他三项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都没有错误。所以,按题目要求。本题的正确答案是第D项。
解答此类题,关键是要将每个选项中的每句话认真与原文对号,一一找到对应的原文中的语句,看是否对文意有所改动。
三、常见“归纳概括”题错误选项出错方式
纵观近十年的高考文言题,“归纳概括”题一般以“找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的方式出现。究其各选项的出错方式,可归纳为“误用因果”、“事件杂糅”、“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和“词语误解”几种类型。
(一)误用因果。这类错误是指原文上下两件事不构成因果关系,而选项却以因果关系处理。
1996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9题B项,“(郭永)杖责巫师后求得大雨,以至县中百姓刻石记载了他的奇功异绩。”这里一个明显的错误是“杖责巫师后求得大雨”,一个“求”字暗含了因果关系,即因为杖责巫师,才求得大雨。依据原文“永杖巫,暴日中,雨立至。”“杖巫”与下雨之间不构成因果关系,而仅是承接关系;另外下文“县人刻石记其异”中的“异”不是指郭永有“奇功异绩”,而是指下雨这件事奇异。
(二)事件杂糅。这类错误是指把两件事或三件事合在一起表述,混淆了状语、定语或其他条件。
99年全国高考题第16题D项“苏琼关心人民疾苦,敢于为民请命。在治内遭受灾害的情况下,他谢绝了善意的劝告,仍然冒着获罪的危险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这一选项把“治内受害”和“革除旧弊”两件事融在了一起。毛病就在于“谢绝了善意的劝告,仍然冒着获罪的危险”这一句属于前一事件而非后一事件。文中有证:“天保中,郡界大水”……“纲纪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因此,冒获罪危险的是苏琼赈灾。
另外,94年全国高考题第19题B项混淆了“归家之后”和“末除吴郡海虞令”两个状语,“坚持县禄唯以养母一身”不是在“归家之后”,而是在“除吴郡海虞令”时。
(三)无中生有。这是指原文无此意,而选项中平添了内容。
97年全国高考题第19题C项中说“(狄仁杰在劝谏时)使得高宗感到十分为难,为此不得不接受狄仁杰的谏劝。”这里又有两处不符合原文,即“为难”和“不得不”,高宗“为难”原文并无表述,而“高宗意乃解”一句充分说明高宗在接受谏劝时并不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一题的错误就属于无中生有。
(四)颠倒是非。这类错误是指原文有相关的表述,但选项中的表述恰恰与原文相反。
93年六省市试题19题B项便是犯了此类毛病。李衡妻反对积财,李衡“遂不言”,然而秘密使人“种甘橘千树”,种树的举动足见李衡不同意妻子的看法,而选项却表述为“(李衡)用沉默不言来表示心里同意妻子不应积财的观点”。正与原文相反。
(五)词语误解。这类错误很细小,因为往往仅是一个词解错了,而其他表述完全无误。
再举98年全国高考题的例子,第22题A项中,在李若水表示不应“用隆重的礼节”为高俅治丧时,“皇上当即接受他的意见,不再为高俅挂服举哀”。选项中用了“当即”一词,这是对原文中“再”字的理解有误,原文说“章再上,乃止。”此处“再”是“两次”的意思,因此选项错误。再如,96年全国高考题19题D项中说“(郭永)数年后回大谷复职时”,这里的“复职”显然又是对“过”字的理解有误。
综上所述,文言文文意的归纳与概括题,大致可从句间关系,条件限制,原文有无表述、表述是否恰当以及词语解释等方面入手,对照选项逐一筛选,最终做到去伪存真。
标签:
教学论文
文言文分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猴年精彩短信(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
如何辨析“诗眼(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