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育新闻
》
高考范文
阅读:993
标签:
高考范文
争鸣:禁补令的尴尬与阳光补课的自然
人民网 2004-01-24
据《中国青年报》(1月17日)消息:寒假未至,上海市很多中小学生就被学校、教师进修学院、校外教育机构和社会办学机构动员,参加名目繁多的学科竞赛班、提高班和补习班等。上海市教委为此发出"禁补令",要求各中小学、教师进修院校和校外社会机构不得举办各类学科的补习班。同时,严禁各中小学在寒暑假期间大面积补课和提前上新课,对少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组织补课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但“禁补令”下发后遭遇尴尬,众多社会办学机构不理不睬,照旧大发广告,四处公开招生。
寒假期间,中小学生的补课问题一直受到人们关注。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和校方,大都倾向于取消,即使有些学校不取消,也是明禁暗补,明明是出于好意,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却还要偷偷摸摸进行,致使补课成为“烫手山芋”。而社会上的各种补习班此起彼伏,有的还是在校教师业余所办,“生意”往往都比较红火。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到底应该如何对待学生假期补课现象?实际上,像上海市那样一味禁补并非良方,也不可能彻底禁绝。
应当承认,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下达“禁补令”的初衷是好的,是想让中小学生减轻学业负担,过一个轻松欢乐的节日。但是,问题还有另一面,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成绩较差,本人及其家长的确有假期中拿出部分时间和精力进行补习的愿望,这种愿望又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也就是说,学校和社会力量办班补课,是在适应一种“市场需求”。“禁补令”之所以遭遇尴尬,不仅仅是由于社会办学机构不在教委的管理范围之内,更是因为教育部门没有完全立足实际,没有考虑到部分学生和家长的真切愿望,忽视了这种需求。而满足这一需求既不违法,也不悖理,是可以得到允许的。因此,与其一刀切地禁补,不如态度灵活一些,免除尴尬,顺其自然,变堵为疏,疏堵结合。
那么,怎样灵活处理学生假期补课?成都市推行的“阳光补课”值得借鉴。据新华网(1月18日)报道:今年寒假,成都市教育局对全市各中小学做出规定,学校不得强制初三和高三年级学生进行补习,如确需补习,必须事先向学生及其家长公布补习计划、内容、时间,由学生自愿参加并要求学生家长签字认可。同时,还对寒假补习时间和收费标准进行了严格控制:初三和高三年级学生在寒假期间进行的补习不得超过一周(49学时),补习费根据年级不同最高限价为每生每学时0.8元到2元不等,超出规定学时的补习一律不得收取费用。
显然,“阳光补课”的特点在于自由选择,公开透明,组织安排科学合理。它既不一概封杀,保证了大多数学生度过一个轻松的假期,又避免了利用补课多收费、乱收费问题,还能满足部分学生和家长的补课愿望,使他们各得其所,皆大欢喜。并且,这里面还有一个好处,学校办班具有“竞争优势”,老师对课程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补课的针对性、目的性强,避免了社会办班的盲目性,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标签:
高考范文
争鸣:禁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高考作文复习知道:写出文采 写出亮点
下一篇:
诗词教学:中学人文教育的最佳切入点(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