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阅读:1122  
标签:作文指导
作文语言离心现象浅探(网友来稿)
yxj19992002@sohu.com 载《语文教学通讯  高中刊》2003年12期

             (最后一部分有一点删减,没有来得及整理)

             

    在写作训练中,学生作文中的语言“离心”现象,屡见不鲜。这种现象,如果得不到充分关注,有力矫治,对于提高学生现时写作水平,对于学生将来正确使用语言这个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都是十分有害的。

    关于语言表述中的离心现象,首先有几个需要界定的问题。一,这里的“心”,特指文章中心或段中心。二,这里的离心现象,跟审题失误,偏离题意是不同的概念。因为审题的偏差,是对题意理解错误,语流仍围着错误的中心转,而语言的离心表述是以观点正确为前提的。三,不是选材错误,而是在运用材料时,表述过程中偏离中心。总之,本文探讨的语言离心现象,只讨论审题、选材正确的文章语言表述中的离心问题。

    提出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审题错、选材错已成为众多师生十分关心的敏感话题,已得到多方面的关注,与认真的矫治。而语言的离心现象,在有些人看来,是无关大局,不会形成倾家荡产式的考试失分,而且,即使费力矫治,收效甚微,这也正是应试教育下多年尚未解决的问题。思想上不重视,认识上不到位,防治措施不得力,宽容、放任的态度和无可奈何的行为方式,使语言离心现象大量存在。

    物理学上的离心力,也并非对圆周中心的认识不清,而是由于惯性,或其他力的参与,使物体沿切线方向飞离。在文章学上,语言的离心现象比起物理学上“沿切线方向飞离”的单一性,要错综复杂得多。它的表现形形色色,成因林林总总,一篇短文难以作全面系统的论述,只能采用例举分析的方式。

    

            赘述形成的偏离

[例文一]虽说优胜劣汰是历史的必然,但旧事物是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的,它们总会对新事物的产生与发展,“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甚至血腥的屠戮。罗马教皇对坚持太阳中心说的布鲁诺,先是指斥为“异端”,接着把他投进监狱,严刑拷打,直至使用最残忍的火刑。腐朽的满情王朝,对于推行新法的维新派,也实施了疯狂的屠杀。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潭嗣同,在《狱中题壁》诗中云“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临刑时语“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表现了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这段文字,论点鲜明,批判阻碍、扼杀新事物的旧事物;选材典型,罗马天皇和满清王朝,屠杀布鲁诺与戊戌六君子的事例,切合中心。但在后一材料的叙述中,增加了对戊戌六君子之一潭嗣同的赞颂,属偏离中心的赘述。这与学生运用材料的能力有关。将“原始状态”的材料运用于文章,必须有一个剪裁过程,与文章中心不合的语言材料,一定要忍痛割爱。

 

          若即若离式的偏离

[例文二]分数的高低并不等于能力的大小,古今中外的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远的如古时的赵括,军事理论说得头头是道,带兵打仗,却一败涂地。近的如留苏的王明,马克思主义的书本痛得滚瓜烂熟,如果要考试,准能得高分,但他不能联系实际,给革命造成很大损失。在国外,美二战时期的巴顿将军,在西点军校时考试成绩很差,而且不守校规校纪,曾被关过禁闭,受过警告处分,可后来却成为屡建奇功的名将。而他的不少成绩优秀的同学,毕业后大多分在国防部,但大都没有干成什么大事。种种事实证明,分数与能力并非成正比。

   这段文字,赵括与王明的事例,套用理论脱离实际的材料,用于证明分数与能力的关系,则若即若离。作者在行文中已意识到不妥,加了一个假设“如果要考试,准能得高分”,算是对使用王明事例的不当作了一个补救。由此可见,搬用现成材料不加任何处理,欲与文章观点吻合,几乎是不可能的。必须作出符合中心的“应急”处理。巴顿的事例叙述中,“不守校规校纪.....受过警告处分”,与分数无关,属品行问题,一加删除,就切合题意了。

 

         材料强化弱化不当形成的偏离

[例文三]勤,包含着坚强的毅力和无穷的血汗。正是它,使人们能够达到知识和智慧的高峰。伦敦图书馆的座位下,留下了伟大导师马克思长年累日来此学习磨出的两个深深的脚印。在他的巨著《资本论》中,哪一页不闪烁着这脚印的光辉!物理学家霍金,以他高度的残疾之躯,凭借轮椅上机械和电脑,写下了令世界震撼的《时间简史》。霍金是不幸的,他在风华正茂时遭遇了罕见的疾病,然而,他身处逆境,从不畏缩。

    这段文章选用霍金事例为论据,在语言表述上,该强化的地方未强化,该弱化的地方未弱化,“照单全收”。霍金事例中,包含着“坚强毅力”“勤奋”等因素,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强化,而一些技蔓,“不幸”“逆境”却作了过分的渲染,很有套用“逆境成才”事例之嫌。如作修改,以弱化(简述)他的不幸,强化他的坚强与勤奋则可。如最后一句,拟改为“他面对死神,却依然像超人那样奋斗,生命不息,思维不止,笔耕不已,不断向物理学界传达他最新的思想,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叙述主体不明形成的偏离

[例文四]踢完球我一回到家,眼前的桌子上放着我的作业本。我想,不好,爸爸检查我的作业本了。还没等我想下去,爸爸那严厉的目光盯着我。他大声地训斥着我:“上中学了还贪玩,作业做完了吗?”我不敢回答,只听他连珠炮似的朝我轰:“你看人家王林,父母是农民,谁辅导他?可是学习成绩门门是优。”听爸爸说起王林,我也想起他进中学后的表现。王林虽说不聪明,由于学习认真,每次考试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他平时很少上球场,也从不进电影院。他不但学习认真,还乐于帮助别人。谁的功课落下了,他就主动帮人补。而我呢,还有个“知情”老爸监控和指点,成绩总赶不上他,我真该向他学习。


展开全文阅读
   这段记叙文字,作者本来写自己贪玩和受到父亲的批评,决心改正错误,努力学习。文中写王林是为了对比自己,然而作者写到王林时却收不住笔,顺流而下,从学习到品德,洋洋洒洒,偏离了本段的初衷,将叙述主体倾斜到他人身上。

 

                       论述对象摇摆形成的偏离

[例文五]过多的依赖会使孩子本身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俗话说,抱大的孩子长不大。现在有不少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呵护备至。孩子八九岁了,早上起来还得父母帮他穿衣服、洗衣服;上中学寄宿了,还不会洗衣服、叠被子。有的孩子张口就说脏话,甚至稍不顺心就骂大人。依赖心使孩子成了温室里的花草,经不起风吹雨打。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的孩子,怎么能担负建设祖国的重任呢?

   本段谈“依赖”的表现与危害。依赖的主体是“孩子”,批评的指向也是孩子。而文中却把批评的矛头指向了对孩子“百依百顺,呵护备至”的“父母”身上--即使要作这样的批评,也得在探讨孩子依赖性成因时开展。孩子“说脏话”“骂大人”更不是依赖性的表现,如果属“无师自通”,那倒是有“能力”的表现。论述对象的摇摆,使语言苍白无力,没有说服力。

 

         总结性语言不当形成的偏离

[例文六]历史是一面镜子。假若当初商纣王能广大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场呢?假如当初蔡桓公虚心听取扁鹊的劝告,何至于病入膏肓而一命呜呼呢?然而反过来说,如果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讽谏,又怎么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效果呢?如果当初唐太宗不能听取魏征的逆耳忠言,又怎么能出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呢?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听取别人的正确劝告与建议,是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

  这段文字,在对材料的分析综合方面出了偏离:上述材料讲的是“听”与“不听”而产生的截然不同的结果,而并非是“兼听”与“偏信”的对比,从而偏离了段中心,结论是经过对材料的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总结出来的,是材料本身固有的,而不应是“自说自话”地“贴”上去的。

 

              潜信息式的偏离

   最后,我们来看一段高考作文。这段文字出自2000年四川考生的、标题为《回答》的作文。该文得了满分,多家报刊作了转载,受到了极高的评价。现将其中一段照录如下:

    测量一栋大楼的高度,有人利用太阳下的阴影,通过三角函数的关系简单算出;有人用绳子与楼房比较,然后测绳子长度;有人用气压计,从楼底到楼顶,通过气压变化来计算;也有人询问楼房管理员......

    这段文字是否切合题意,有没有离心表述?不妨让我们再回顾一下命题要求:

    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知识吗?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上段文字的表述,首先“有人询问楼房管理员”,就不属“测量楼房高度”的方法;其次,作者给人一个鲜明的信息: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都能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但不知道是作者的疏忽,还是有意回避,本段给出的一个潜信息是:楼房不是弹簧,它的高度是恒定的,无论用何种方法测量,它的高度是不变量。--方法是丰富多彩的,答案却是唯一的。

    这段文字,不仅有悖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话题题意,也不符合“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命题限制,不能不算是一个貌合神离的败笔。如果上述文字作如下改述:把寻求测量楼房高度的手段,作为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答案就不止一个。用数学方法,得出三角函数的方案,用物理的方法,找到运用气压计来计算的手段。

    虽然,就全篇而言,全文立意深刻,构思巧妙,语言生动,字里行间洋溢着青春的敏锐与才华;虽然瑕不掩瑜,太阳的黑子并不能掩盖它自身的光辉,但作为精品选编,范文指导,评点者就不能被光彩夺了目,而不去做指瑕的工作,--这很容易误导莘莘学子。

    如何矫治离心倾向,笔者深感力不从心,但不避鄙浅,不忘责任,分述如下:

    一、在语言表述上,培养学生“咬定中心不放松”的运作习惯。袖手于前,疾书于后,行文前认定中心,不中途易辙。行文中力忌大话、空话、套话,尤其是废话;力求减少左右摇摆、若即若离,特别是跟中心貌合神离的语言;行文后对语言反复推敲,字斟句酌,考证语言对中心的距离,努力减少苍白无力的语言,特别要删除横生的枝蔓。

    二、在材料运用上,培养学生恰到好处的表述。一桌美味佳肴,固然选“菜”要美,但如果缺乏高明厨师的调配、烹制,只能是一锅杂烩。让学生明白,材料选择正确不等于运用正确。杜绝使用和套用“原始状态”的材料。使用任何材料,都必须根据中心的需求,对材料作必要的截取和剪辑、强化和弱化等改造与加工。对顺流而下无关中心的“杂质”,不管它如何华丽与时尚,必须忍痛割爱。

     学生作文中语言离心现象大量存在,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将其进行严密系统的分类,既无必要无可能--这也算自找了一个台阶。笔者才疏学浅,本文粗疏浅陋,但只要引起同行对此问题的高度关注,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矫治,对语言训练不失为一件幸事。

 

  江苏省泰兴市马甸高级中学    杨秀建   邮编225434  电邮yxj19992002@sohu.com

 

对《最美丽的鸟》是否抄袭的一点看法

原载〈〈考试报.高考语文〉〉2003.8.29

备受人们关注的高考阅卷如期落下帷幕,来自各方面的批评也接踪而至。高考涉及到千家万户,考生、家长及其他一切关注高考的人们,都希望阅卷公平、公正、合理,公开、透明,以维护参考学生的合法权利,这个要求也是天经地义、合情合理的。高考阅卷中,受批评最多的是作文阅卷。高考结束后,优秀作文也陆续在媒体上亮相。海南一考生高考作文《最美丽的鸟》获满分在报刊发表后,引起了社会巨大的反响。经读者反映,这篇作文系抄袭自刊物《故事会》中的《爱的误区》,由此引发出一系列的讨论。

在诸多批评中,受责怪最多的非阅卷老师莫属。“评卷老师孤陋寡闻怪不得考生。”人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公布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各种模仿之作更有可能车载斗量”。还有论者认为,这篇作文欺骗了评卷老师,赢得“满分”,说明当前高考作文存在着一定的评分失误,从而提出,阅卷老师“实际上需要的是那些读过大量书籍,对文学创作有一定理解体悟的教师来担当。”更有人担心,这种投机取巧的“克窿”获取高分,会滋长学生不打好作文功底,通过背诵若干篇应试文章以巧取豪夺的歪风,后患无穷。

以上观点,不能否认,都有一定的道理。任何误判,不论高判底判,都是对考生的不公正,高判了这个考生,则相对埋没了另外的考生。问题的关键是,此类作文算不算误判,此类指责,对阅卷老师是否公正。

诚然,阅卷老师应有大量阅读,以确保不让一个文抄公从眼皮底下滑过。阅卷时要时刻保持客观理性,任何时候都不能被感情所左右。看到一篇文章,有独特的构思,闪光的思想,流畅的文字,潜意识里的爱才、惜才之意,怕有遗珠之失,流诸笔端,马上提笔给他一个高分。且慢,打住,你先得在你的阅读仓库里翻检一番,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果有一点感觉又怎么样?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走一个?你会不会误杀,而受到良心的拷问与折磨?据《楚天今报》的消息称:“语文评卷近10天过去了,已有数十篇作文得了满分。18日获悉,作文评卷老师虽然想遇到优秀作文,但又怕遇到优秀作文,因有核查是否抄袭的任务。”阅卷老师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尴尬之至。阅卷老师应有大量阅读,这种提法没有错,问题是古今中外,天下文章,浩如烟海,如何穷尽?当今媒体,铺天盖地,书报杂志,林林总总,你如何读尽?你有没有过目不忘之才,读过就能刻下烙印,到时就能形成“奔4”速度的条件反射?否则,就要落下孤陋寡闻的骂名。


展开余文
再者,要求阅卷老师“对文学创作有一定理解体悟”,要求也不过分。语文老师应该阅读大量文学作品,理解体悟文学创作个中滋味。但我实在搞不懂二者的联系。没有生过鸡蛋的人,就不可以评价鸡蛋的滋味?不是作家,就没有资格当评论家?况且,学生作文,能否与文学创作完全相提并论?江苏阅卷点的做法,先让老师写写“下水”作文,探探“水”的深浅,以便准确把握作文的立意,这未尝不是一种好的尝试,但也没有规定,“下水”作文写不好,就失去了阅卷资格。

最后一个问题,如何严格区分模仿与抄袭。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也难煞阅卷老师。高考明确要求“不得抄袭”,并没有说不得模仿。模仿与抄袭,是不是那么泾渭分明,有一个明确的分水岭?套用别人的“思想”,讲述别人讲过的故事,运用别人用过的材料,沿用别人的文章结构和表现形式,这些,到底是模仿还是抄袭?如果属于模仿,就不得“重判”,学生作文就是在模仿中成长的,即使著名作家,在他们的成长史上,也有一个模仿的历程,只是后来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成为一代巨人。要求学生作文,要有全新的思想,全新的材料,是一种苛求。况且,高考作文立意上有明确的限制,又是闭卷考试,考生要在很短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考试,并且不能查找任何资料,因此,客观上并不具备“抄袭”的条件。如果考生对高考作文立意上的限制有明确的悟解与认识,然后从宏大的阅读仓库里迅速搜索出“对号入座”的材料,现炒现卖,拼盘组装,我们能否认定它是抄袭之作?

现在再回头看看最有争议的那只“最美丽的鸟”,是不是在“爱的误区”之中,我们不妨把两篇文章拿来加以对照。先看2003年第1期《故事会》中的《爱的误区》,内容如下:猫到林中捕鸟,碰到一只猫头鹰,猫头鹰问他:“亲爱的大哥,你到哪儿去呀?” “我去林子里捕鸟吃。”“啊,猫大哥,千万别伤害我的孩子。”“你的孩子长得怎样,这个你可得让我知道。”猫头鹰自豪地说:“我的孩子呀,长得最漂亮。” “知道了。”猫认真地答道,猫头鹰放心地飞走了。猫在矮树丛中找来找去,鸟巢里净是些美丽的小鸟,猫怕是猫头鹰的孩子而没有下手。最后,它发现一群长得非常难看的小鸟,就放心地饱餐了一顿。猫在回家的路上,又碰到猫头鹰。猫说:“你放心吧,我吃的是最丑的鸟。” 猫头鹰回来一看,它的“漂亮”孩子一个都不见了,窝里还有几根猫的胡须。在猫头鹰看来,猫头鹰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再看看《最美丽的鸟》,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大意如下:猫头鹰生了一窝小鹰,需要一个保姆,便请多年未见面的亲戚猫来照看孩子。她告诉猫,她的孩子是鸟国里最美丽的鸟。猫在家待业多年,所以非常渴望这份工作,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了猫头鹰妈妈向他描述的小鹰相貌。当猫到林子里寻找小鹰时,看到了很多美丽的小鸟,但都不符合猫头鹰妈妈描述的小鹰形象。最后,他看到了一窝长得非常丑陋的小鸟,他们的长相和猫头鹰妈妈的描述风马牛不相及。于是,他美美地饱餐一顿后走了。当猫头鹰妈妈回家时,只发现一窝的小鹰毛。 

  《最美丽的鸟》源于《爱的误区》,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能否据此就定性为抄袭,即使阅卷老师身边就有这本《故事会》,我看也不能这样做。原文近300来字,考生写了1000字左右,比原始故事生动、丰富,而且故事中的猫,在家待业多年,渴望工作,应邀去做保姆,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已经超出了原文。如果我们把它看成“故事新编”,可以不可以?阅卷老师给该文的评语是“考生在短短的时间内,能把题意巧妙地隐藏在寓言中,构思非常独特。孩子在母亲眼中,总是完美的,所以,在猫头鹰妈妈看来,她的孩子是最美丽的鸟;而小鹰对素不相识的猫来说,却是丑陋至极。这充分说明了感情亲疏和事物认知的关系。文章语言流畅,富有文采,是一篇不多见的好作文。”这个评价应该是中肯的,说成误判显然是不公正的。

 

江苏省泰兴市马甸高级中学  杨秀建  邮编:225434  Email:yxj19992002@sohu.com

 

村庄河,村庄河(修改稿)

载 〈语文报  教师版〉2003年11月(具体时间记不清)

在我的故乡,有一条东西方向的村庄河。在地图上,用放大镜都找不着。我故乡的父老乡亲,祖祖辈辈傍河而居,繁衍生息。河两岸有许多水码头,人们在这儿挑水捣衣,淘米洗菜。男子汉担水激昂的号子声,妇女捣衣中的谈笑声,孩子们戏水的笑闹声,组成了此起彼伏、高低顿挫的乡村音乐。

春天,两岸的芦芽争着探出尖尖的脑袋,杨柳吐出鹅黄的芽粒,河水温驯清澈,倒映着蓝天白云。秋天,当银杏树叶象金黄的蝴蝶,打着旋儿飘落河面的时候,芦材也挺直细腰忙着擎举雪白的羽毛。

最美的是夏日的傍晚。夕阳将余晖抹在岸边高大的银杏树梢,晚霞映红了河畔的垂柳芦苇。河水,靠南岸有树阴的地方,是藏青色,透亮之处是浪漫的玫瑰红。忙碌了一天的男子汉,跳到河里洗去一身的疲惫。孩子们当然不肯失去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也会学着大人,膀子上搭块毛巾,跟屁虫似的跳到水里。妇女们则悠悠然在水码头洗脸洗头,看着丈夫和孩子在河里戏水。河底没有淤泥,那是村里人经常罱泥积肥的结果。水底有一层细沙,轻轻地抚摩着你的足底,小鱼儿也不甘寂寞,成群结队地绕着你,时不时在你身上啄上几口,让你痒酥酥的。河南岸的杨柳芦竹,有的密不透风,有的疏疏朗朗,河水自然分成若干个热水区、温水区、凉水区,人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享受大自然的恩赐。河床平缓,浅水区是孩子们的乐园,他们扒着河岸,或扒着水码头、罱泥的小船儿,撅着小屁屁,蹬着细细的腿脚,拍起虚张声势的浪花;也有的在水中抓迷藏,打水仗。深水区是游泳健儿的表演场,他们一个“猛子”可以从这岸扎到对岸,吓得孩子们哇哇叫;有时,能从桥下的石缝里、水码头下的石洞中,摸到几只大虾和小鱼,撂到码头上妇女的怀里,惹得一片夸张的叫骂和哄笑。河中央,有的在潜泳,有的是“蛙式”,有的在“狗爬”,激起的浪花,击碎了河面的晚霞──晚霞渐渐消退,星星在水中晃晃悠悠。

河上的石桥是人们夏夜纳凉的好去处。河风习习,萤火虫打着灯笼在巡逻,大人摇着大蒲扇,天南海北的闲扯,也有说三国,讲水浒,唠牛郎织女的。也有人拉起二胡,《紫竹调》、《茉莉花》、《拔根芦材花》、《杨柳青》,大伙儿都能哼上几句,悠扬的琴声夹着纯朴的乡音,飘落在水面上,水中的大鱼,也耐不住寂寞,时不时“哗啦”一声跃出水面。

村庄河,我美丽的村庄河,她日日夜夜缓缓地流动,记录着日月星辰的光泽,记录着村民的欢声笑语。她没有长江大河奔腾不止的雄浑,没有庐山瀑布落九天的气势,没有大家闺秀的雍容,只有小家碧玉般的青纯。然而,这一切,只留在儿时的记忆里,叠印在一张褪色的底片上。

如今,她已经憔悴不堪,僵硬地蜷缩着。人为的填塞,使村庄河从活水变成了死水。旱天,河水干涸,剩下大大小小的水汪塘;几天暴雨,又是汪洋一片,淹没了道路与桥梁。即使不旱不涝,稻田里的农药化肥,一遇下雨,总往河里淌,放养的鱼经常翻着白肚皮,有时甚至集体死亡。河面上,漂浮的是农药瓶、塑料袋和泡沫塑料,探出头的是疯长的水葫芦、水花生。沿河人家,为了扩大家前或屋后的土地,不断向河中填倒垃圾和泥土,使得小河变得越来越瘦,越来越脏。──总有一天,她会变成一条臭水沟。

写下这些文字,我的心在隐隐作痛。

写下这些文字,并非怀旧,而是要告诉我故乡的子孙后代,这条小河天生丽质,曾经是那么美丽可爱,并非天生肮脏不堪,污秽如斯。

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提高,小河两岸的变化日新月异。草房变成瓦屋,平房变成楼房。通达工程使村村通了公路,摩托车小轿车一溜烟跑过;通讯的发展,几乎家家装了电话,手机成了许多年轻人的时尚。聪明勤劳的故乡人,一部分已经先富起来。小楼洋房私家车,屋子里装修得富丽堂皇,庭院里假山流水池塘,花园里四季飘香,为什么对出门所见的令人恶心的小河视而不见呢?我们为什么热中于营建“私家花园”,而对出门所闻的恶臭无动于衷?随着生存的物质条件的提高,不也应改善我们生活的周边环境?按照现有的经济能力和条件,我们是完全可以把她治理好,还她原有的秀丽,让她重现过去的风采,并不是什么特别困难的事。

村庄河,村庄河,曾经美丽如画的村庄河,如今惨遭污染的村庄河,不知道类似的村庄河有多少条?农村环保应提上议事日程,不应成为被政策遗忘的角落。为了我们自身的生活环境,为了我们自身的精神家园,也为了泽福子孙后代,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把它治理好。

 

泰兴市马甸高级中学   杨秀建  邮编225434  E-mail:yxj19992002@sohu.com
标签:作文指导 作文语言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朗读教学:高中学段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网友来稿)
下一篇:那些走出去的人(专题课)《<宽容>序言》第二课时教学简案(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