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847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的讲话》第二教时 (教师中心稿)
李金贵
课 题 课时 2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研究和讨论的方法,解读文章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2、理解“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一重要命题,领会创新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一重要命题,领会创新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教、学具
预习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 理解创新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教 师 活 动 内 容 、方 式 学生活动方式、内容 旁 注
一、引导学生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创新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1、从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来看创新的意义。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迅速兴起,它“给各国人民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要迎接这一挑战,必须“坚持创新”。
2、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角度来看创新的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紧紧跟上科技进步的时代潮流,不结合本国发展的实际努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就会落后,就会陷入极为被动的境地。”
3、从江泽民同志阐述的我国科教兴国战略指导思想和实施情况来看创新的意义。
(1)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国的教育和科学都有过辉煌的历史。以著名的四大发明棗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为标志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曾经极大地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文明的面貌。——这是创新的结果
(2)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中国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B、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现代化建设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C、建设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试点工程(搞出中国的创新体系)
二、研读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理清文字的思想含义和段落间的逻辑关系
1、第四段的思想意义: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日益明显,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因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逻辑关系:第5段是以过去的历史为观照对象,第6段是以现在的科技发展为明证,阐明“人类文明的进程越来越深刻地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文明显示出光明灿烂的前程”。 第4段是总说,第5、6段是分说。
三、讨论和拓展: 研读课文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1、你是如何领会创新精神的内涵和意义的?
2、你将如何努力学习,解放思想,自觉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动力?四、介绍江泽民同志有关创新精神的论述文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1995.5.26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9.6.15五、作业:见《导学与同步训练》 引导学生读课文,思考创新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引导学生读课文4、5、6段
教后记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在新西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都市精灵》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下一篇:
《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的讲话》(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