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282
标签:
教学论文
倒影的艺术魅力(网友来稿)
李和明
文学作品以至文艺作品(绘画、摄影等)都喜欢表现水中倒影的形象。
元好问《泛舟大明湖》诗:“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苍烟收不起。”这和刘鹗《老残游记》中第二回所描写的内容正好“英雄所见略同”,眼处心生,机杼不二:“千佛山的倒影映在大明湖里,比上头的千佛山还要好看。”也许这是刘鹗想到了元好问的这句诗,也可能是观察和表现的暗合。即使是想到元好问的诗句,也一定是在刘的心目中得到认可和称赏的。为什么水中的倒影更富于表现力呢?这是一个很耐玩索的问题。
达芬奇也有过这样的疑问:“镜中所映出的画面,好象总比镜外所见到的为美,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在摄影时都会有类似的感觉,收入镜头的景物总是比我们一般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来得有神采,有美感。电影中所表现的黄山风光和我们游览黄山时所见到的风景也不可同日而语。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是一个美学上的理论问题,说明它,可以帮助我们纠正一般所说的“文艺反映生活”观点中出现的某些偏差。现在该是重温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更集中、更概括、更深刻”的文艺理论的时候了。
古代诗文中描写水中倒影的文字,大概可以追溯到宋代。张先(子野)《题西溪无相院》:“浮萍破处见山影。”是脍炙人口的“三影”之一。(“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影是投影,与此处所说的影不同)宋代翁灵舒《野望》中也有“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的诗句,但都不如元好问所拈示的“更佳”之说。
体物穷形尽相的像唐代谢偃《影赋》:“平湖数百,澄江千里。群木悬植,丛山倒峙。崖底天回,浪中霞起。”杜甫《渼陂行》:“半陂以南纯浸山,影动袅窕冲融间。船底冥戛云际寺,水面月出蓝田关。”又《渼陂西南台》:“颠倒白阁影,错磨终南翠。”窦庠《金山行》:“有时倒影沉江底,万状分明光如洗。乃知水上有楼台,却从波中看启闭。”其中刻画最为细致的是储光羲《同诸公秋霁曲江俯见南山》:“鱼龙隐苍翠,鸟兽游清泠。菰蒲林下秋,薜荔波中轻。”清代钱牧斋(谦益)在《初学集》中盛赞杨无补“闲鱼食叶如游树,高柳眠阴半在池”一联,野正是由于这联中的鱼如游树之语给人以新奇生动的艺术魅力。这使人想起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诗句:“采薜荔兮水中,罾何为兮木上?”大概也应该看作是水中倒影的形象。“洞庭波兮木叶下”,正是秋潦水清的时候,而湘江的水又正是以“漫江碧透”为其特征的。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中写道:“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其中“翔”字的运用正得艺术神髓。元代诗人杨敬德《临湖亭》:“鱼在山中泳,花从天上开。”王铎《水花影》:“波面波心流蛱蝶,树头树底浴鸳鸯。”明代阮大铖《园居杂咏》:“水净顿无体,素鲔如游空。俯视见春鸟,时翻藻荇中。”清代吴县人潘次耕(耒)《遂初堂诗集》卷八《题可帆亭》:“鱼游天上餐云影,树倒波心濯练光。”许许多多的例子,都是写这种倒影的神奇魅力,虽然有的工,有的拙,但是都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
有趣的是,17世纪法国的哈拨特曾经写卡那尔河波明如镜,世界万象都被摄入其中,天与地在水中会合,鱼好像飞上了树梢,鸟儿则仿佛在水中游动,可以垂钓而得。这里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和中国古代诗人的创造如出一辙,这也可见倒影中所蕴涵的艺术哲理是很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思考的。
作者邮箱: shihushuyuan@sina.com
标签:
教学论文
倒影的艺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日本平家蟹(网友来稿)
下一篇:
说说《醉翁亭记》中的“乐其乐”(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