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479  
标签:教学论文
面对新课标应有的新观念(网友来稿)
张敬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已正式颁布,2004年秋季即将投入实施。崭新的课标,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语文教学将面临巨大的变革,如果继续墨守成规,必将被新形势所淘汰。对于广大高中语文教师来说,这是一次机遇,更是一种挑战,必须勇敢面对。实施之前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认识新课标新在何处,我们应该确立怎样的观念。笔者想就此谈谈自己浅陋的观点,以就教于方家。

(一)语文课程要充分体现人文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个来之不易的理念,是语文界长期争论、探索的结果。过去的大纲只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认为语言文字是信息的载体,是主要的交际工具,这诚然是正确的,但不全面。因为作为语文教学资源的语言文字以及由语言文字构成的作品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尤其是文学作品对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具有人文性。所谓人文性,是人性和文化性的合称,人性就是爱自己,爱他人,关心人类命运。文化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存在方式、行为方法、思维特征、情感特征、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心理素质等一切有价值的精神的物质的民族积淀,文化性指呈现民族所有积淀的特征。语言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而且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最重要的最现实的人文科学,就是认同先民的心声,体验他们的意志,接受他们灵魂呐喊、生命拼搏的同化。工具性侧重教学中科学的技术训练和实践性的特点,人文性则侧重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渐染的功能;工具性要求学生学会用语文,人文性要求学生懂得爱语文。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语文教育应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只有二者齐头并进时,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才能说我们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 

     语文学科应有的人文性到底有哪些表现呢?新课标说:“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归纳起来,我们的语文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的人应具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学会尊重人格和人权,能自觉养育丰富的情感,增强陶冶性情和审美情趣的主动性,不断形成批判、质疑与崇尚真理的态度等等。 

   如何真正做到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呢?笔者认为,做好以下几点是必要的。 

    1、改变过去那种把语文只当作政治宣教或语言交际的工具的认识。语文教学应成为既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手段,又要成为培养其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对语文教育,我们过多地关注了其工具性,或过多地赋予她额外的任务,对课文作纯理性分析,致使其人文价值慢慢地丧失殆尽。再加上历史的原因,语文课成了另一门政治课,这样,再美的文章(特别是文学作品),学生也不能从中享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怎能不让人感到枯燥乏味而心生厌倦呢?其结果自然是大大削弱了她的育人功能,其直接恶果就是吕叔湘先生所说的“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又是大多数不过关"的"咄咄怪事”。要想改变现状,只有彻底改变语文教育观念,把语文真正教成语文,不要把额外的东西强加于语文头上,大胆撇开教学参考及其他资料中已经过时的做法和说法,开创性地发挥和创造出适合语文学科特色和教师自身特色的处理教材的方法。 

     2、挖掘教学资源中的人文因素。天下文章两个字,一个是“情”,一个是“理”。这二字,共同筑成了人类文化的宝库,因此,我们语文教育中不管是处理什么文体的文章,都不能抛开它们,而只对作品作毫无生气的语言解剖。首先,我们在教每一篇文章前,先要仔细揣摩文本所蕴藏的人文要素,教学要点中必须体现其要素,且将其分解到整个课文教学各环节中去;其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带领学生走进课文,去涵泳,去体悟,去感受。语文教育的灵魂是创新,对人文教育的方法也必须不断翻新。有的文章适合整体感知其精妙,有的文章却适合字斟句酌,仔细推敲把玩才能感知其精髓,有的却又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我们在处理不同的课文时,必须因文而异,才能真正把其中的人文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对文学作品的教学更应该如此。因为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人文要素是其他任何一种文体的文章所不可比的。 

   3、改革阅读教学,还阅读权力于学生。阅读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长期以来,我们丢掉了汉语言学习的优良传统,放弃了诵读,而只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地肢解,使原本完整的美文变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也难怪学生常生厌倦之心。语文新课标在阅读教学上回归了传统,注重诵读,讲究整体感知,这为我们改革阅读教学提供了可能。教师要一改过去的越俎代庖角色,而只是做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或导演,教给你的战斗员或演员怎样去打好这一场战斗或演好这一出戏的方法;教师还一定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人格,突出学生的创造性劳动,教师只需在关键处予以点拨。点拨的功能是为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此次新课标 修订,把多读多写提到重要位置,要求通过朗读、诵读、背诵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材料,增加文化底蕴。为了加强阅读,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第一次明确规定背诵篇数和课外阅读量,并增加了阅读推荐篇目。新课标强调重视朗读,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逐步学会欣赏,提倡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大纲第一次对阅读的速度有了量化指标,并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所有这些都为阅读教学中人文性的体现奠定了基础。

  当前我们教育中最大的弊端就是忽略人文教育的作用,进行一种纯技术化的训练,中学语文教育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要给人建立一种精神底子,一种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底子,给人的生命一种亮色。有了这一点亮色,当他在遇到黑暗沉重的东西时,才不至于走向虚无,就象《红灯记》里李玉和说的:“有了这碗酒垫底,什么都能对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错过了高中时期的这种教育,以后任何时期都无法补偿。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的学生过于懂得现实,过早的面对世俗丑恶,过早的学会世故圆滑,这是很可悲的事情。眼下人们最主要的精神特征,就是没有一个东西可以依赖,这就很容易沦为现实利益的奴隶,现实利益需要我们怎样操作,我们便无所顾忌地怎样操作,这样发展下去,后果真的很可怕。


展开全文阅读
 (二)语文课程要有新目标与新结构

以往的教学大纲,其中心概念是知识和能力,而新课标则明确以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为己任,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作为一个真正富有责任感的教师,在任何疑难问题的处理上,除了告诉学生“是什么”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帮助学生弄明白“为什么”,所以,知识的整理、方法的引导、过程的经历、规律的发现等教学行为将比任何具体知识的给予都更为重要。归根结蒂,学生学习母语的过程,首先是一个丰富自我精神,培育自我思想,形成自我个性的过程。可以说,学习一篇文章,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窗;阅读一本书,就是把人领进一片新天地。所以,一个语文教师在精神境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人格修养方面越能摄服人,他的课堂便越富有含金量。长期以来,语文教材所集中体现的主要是一种群体至上意识和民族自大意识,不但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严重地扭曲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有鉴于此,目前我们在语文教材的选用处理上,应该尤其强调自主平等意识、生命真理意识、批判创新意识等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熏陶感染。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绝不是相互分离、自成一体的,正好相反,他们恰似一个锥体的三个棱面,只有共同作用,才能反射出太阳的七彩光芒。  

课程目标的更新,要求课程结构也随之更新。新课标的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与仅仅由科目组成的单一的、扁平的课程结构相比较,这样的结构有立体性和层次性等方面的特征。高中语文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课程由语文①—语文⑤五个模块组成。这五个模块的实施可以在高一高二两个学期半时间里循序渐进地完成,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选修课由五个系列构成,即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根据每个系列的目标,可以设计若干个选修课程模块。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并行可以看作是基础性和选择性并重的体现,强调课程的基础性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强调课程的选择性是因为高中课程必须顾及学生的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多方面的差异,为每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基础性和选择性只有协调发展才能改变原有的僵化模式,使语文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

   新的课程目标和必修与选修并行的课程结构,要求我们确立新的教材观。从新课程观看来,教材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用来传授知识与提高能力的一个“例子”。既然是“例子”,就可以用这个,也可以用那个,无论用哪一个,都可以达到目的,条条道路通罗马。既然教材可以用这套,也可以用那套,那么适当地对教材作一些处理,更是顺理成章了。也因为教材是例子,我们就要选好例子,用好例子,让例子真正起到举一反三、培养能力的作用。事实上,现在已不再是人教版一统天下,而早已是“一纲多本”。如果说大纲是根本,那么教材就是枝叶,根只有一个,而枝叶可以有很多,但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仅仅是很多枝叶中极少的一部分。丰富多彩的教材为我们的教学提供广阔的选择平台。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各有所长,但受教学实际所限,往往又难以充分发挥。选修课的开设,极大地解放了教师,他们完全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为学生编写个性化教材,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参与,这项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是教师向专家型学者型迈进的一种途径。

 (三)语文课程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生渐渐失去了自己猎取知识的能力,等着老师把知识装进头脑,而放弃了自己的主体地位,这很容易让人想起那只饿死在秋实累累的树林里的鹦鹉。我们早就熟悉这样一种说法,未来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未来要求我们终身学习,个性化发展,如果不能在中学阶段培养起学习能力,后果将不堪设想。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新课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崭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这一理念贯穿新课标的始终。自主,就是学习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语文学习成为个性化的行为。叶圣陶曾经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毫无疑问,二者的主体是学生,必须十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刺激。合作,就是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应加强交流,取长补短,丰富自己。这不仅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更是将来步入社会后的必需素质。大家耳熟能详的“天堂与地狱”的故事告诉我们,天堂里的人之所以快乐,就在于他们学会了合作。探究,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思考,去提出问题,去寻找答案。它不是一项课外活动,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以一贯之的态度。探究的目的并不是要学生完成什么课题,而是在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因而转变学习方式,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学习方式势在必行。

学习方式的革命,要求我们建立新的课堂观。理想的课堂应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课堂是教与学的统一体。现代课堂,应既重教师的教,更重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与学及其相关的物质要素在课堂中统一起来,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真正落实师生的“双主”地位。传统的课堂上老师在台上,而学生在台下,师生界线森严。而创造力的发展需要民主平等的和谐氛围。教师应敢于走下讲台,学生也应敢于走上讲台。变学生“听”为学生“问”,变森严的师生关系为平等的教学合作关系,从而形成教学互动、和谐平衡的新型课堂。其次,课堂是师生的对话场。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多向对话的过程。对话是平等的、多样的交流。课堂不应是“一言堂”,也不应只有单一的所谓正确的声音,而应鼓励学生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建立“对话”式的课堂,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没有对话就没有互动,就达不到相互提升的目的。教师唱独角戏,只会窒息学生的创造力,扼杀学生的生气与灵气。须知,学生的头脑是等待点燃的火把,而不是等待装满的容器。因此,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创建灵活互动朝气蓬勃的对话课堂。再次,课堂是师生共同提升的园地。教师和学生的成长甚至生命都在课堂,教师在教学生中学会教,从而成就自己;学生在教师教中学,从而得到发展。师生互依互存,共生共长。这才是“教学相长”的理想课堂。许多的教育专家都是在课堂中成长起来。他们的教育理论,教研论文,大都来自课堂。作为一线的教师,只有研究课堂,服务课堂,在课堂中探索,才能全面提高教学效率,才能成就自己,从而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提升。

( 德州市教研室 )

 作者邮箱: dzzhangjingjun@163.com

标签:教学论文 面对新课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切实做好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切实做好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网友来稿)
下一篇:《项链》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