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2209
标签:
教学论文
通假字的起源及中学常见通假字举例(网友来稿)
刘佳杰(华中师范大学中文01级 湖北,武汉430079)
通假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如把不准“带”孩子写成不准“代”孩子,把交“代”任务写成交“待”任务,我们现在说是写别字。自然,别字如果年龄增加,渐渐变为老牌子,得到多数人的认同,也就可以算正确了,如“交待”就是这样。有人说,古人用通假字等于我们现在写别字,这不完全对,因为情况有别。所谓别字,是有了正宗之后,对冒牌的称呼。而较早时期(如先秦两汉及或少后),总有一些字,正宗未立,那就不管是南北对峙还是三国鼎立,都得算正宗。这局面渐渐变化,一方的势力增长(使用的人多了)而另一方削弱(使用的人少了),于是前者所用的字才有正宗的意味,但后者也未必算错,比如不写“早起”而写“蚤起”,你说对不对,他可以引《史记·项羽本纪》“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为自己辩护。因此,在这种地方,我们读文言典籍,最好是多注意事实,少管对错。事实是古人惯于用通假字,我们现在看来是理解的障碍;但破除障碍并不难,,熟悉通假的情况,知道此字等于彼字就可以了。
通假字是古汉语中比较普遍的语言现象,一翻开古文,几乎随处可见。晁错的《论贵粟疏》一文就有二十几个通假字,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教材中,共有近百个通假字,以下谨举数十例最常见者以说明问题。
(注:前者为“本字”,即本来应该写的字;后者为“借字”,即假借过来用于表达的字。)
1返 反 2纳 内 3俱 具 4值 直 5暮 莫 6智 知 7汝 女 8蓄 畜 9债 责 10肢 支
11盍 盖 12性 生 13曝 暴 14廷 庭 15悬 县 16俸 奉 17熟 孰 18座 坐 19荡 汤20嘱 属
21响 向 22现 见 23叛 畔 24征 政 25悦 说 26披 被 27倡 唱 28又 有29背 倍 30耳 尔
31志 识 32邀 要 33橹 卤 34翌 翼 35横 衡 36稍 少 37与 予 38只 止 39 缺 阕 40犹 由
关于通假字的识别,上面的字大家比较好办,无非是声音相同或相近罢了,所以上面的一类通假字被称之为音同通假。另外还有一类叫音变通假,本字与借字并无声音上的联系(至少在现代汉语的读音中已经无法把它们联系起来),以下谨再举数例。
1、无 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2、促 趣 (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
3、佯 详 (行十余里,广详死。——《史记·李将军列传》)
4、许 所 (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史记·留侯世家》)
5、阵 陈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而这一类通假字的规律则是双声和叠韵,即本字和借字的声母或韵母相同。
总字数:980
作者邮箱: dashi998@sohu.com
标签:
教学论文
通假字的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曹丕思妇诗初探(网友来稿)
下一篇:
汉字字形推断法(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