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115
标签:
教学论文
浅析祥林嫂的笑(网友来稿)
湖北宜昌市三峡高级中学 杨秀琴
在《祝福》中,祥林嫂和柳妈有一段对话,
“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唔唔。”她含胡的回答
“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
“我么?……”
“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她笑了。
在这段对话中,祥林嫂笑了。一个深受封建礼教迫害,内心充满凄苦的旧中国农村妇女为什么在这个时候笑了?这是怎样的一种笑容呢?其内涵又是什么呢?
柳妈在这里显然是个促狭的角色。当祥林嫂又一次怅然地提起阿毛的故事时,柳妈已然不耐烦了,并有意转换了话题,对她额上的伤疤产生了兴趣,一步步将祥林嫂引到她所关心的事情上去。而祥林嫂的回答犹疑而含糊,因为对于被封建思想禁锢的妇女来说,再嫁是最耻辱的事,“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所以她羞于启口;而此时的她,与初来鲁镇时的境况大不一样:第二任丈夫又死了,本来还有儿子,这是她的希望,不幸儿子又被狼吃了。她的悲惨遭遇又只是鲁镇人们无聊生活中的调剂而已,可以想见祥林嫂内心的痛苦之深。面对柳妈颇有意味地追问,她所能做的只是本能的回避。但和柳妈的这一次谈话到底勾起了她对贺老六的那一段短暂幸福生活的回忆。尽管是屈辱的再嫁,却过上了一段幸福的日子。她“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到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
“母亲也胖,儿子也胖”,“真是交了好运了”。这一切让祥林嫂感到满足,尽管这仍然只是奴隶式的生活,但在她已是莫大的幸福。所以触及到这段往事时,她还能笑。她的笑是真情的自然流露,饱含着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希冀和留恋。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祥林嫂的后两句话。当柳妈说再嫁最终是祥林嫂自己愿意时,她不得不为维护自己的名誉和节操而辩解,“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但柳妈步步紧逼,说“我不信”“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最终将祥林嫂逼进了死胡同,“阿阿,你… …你倒自己试试看”情急之下,口讷的她竟不知如何辩解,这一句“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颇具俚俗诙谐的意味,因为这意味多少与性有些关联,与她的新婚之夜有些关联。或许有的读者会产生疑问:祥林嫂何以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其实这应该是符合说话人的身份和心理的,也符合当时说话的环境。祥林嫂是一个农村妇女,有这种文化心理和积淀,情急之下的口不择言倒显出了她善良质朴的农村妇女本性;这次谈话又纯属私底下的闲聊,闲聊的双方同属一个阶级,所以祥林嫂才这样大胆而随便,接下来的这一笑就显得极为自然。但毕竟这句话有些暧昧打趣的味道,她难免就有些不好意思。那么,她的这一笑就不仅仅包含了对那两年幸福生活的温馨回忆,也有作为一个女人的柔婉和对甜蜜的两性生活的美好追求,同时又是为自己的失口而显得不好意思的情感的自然流露。
对于祥林嫂这难得的一笑,鲁迅先生没有作任何描写,这也正是他的高妙之处.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判定,这笑既不是无所顾忌的哈哈大笑,也不是忸怩作态的娇媚的笑,更不是像柳妈那样畸形心理满足后猥琐的笑,而是一种含羞的微笑,是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祥林嫂发自内心、精神上相对轻松的笑,是一抹绽开在嘴角边的、无声的、朴实而美丽的笑。这一抹笑容是整篇小说中一个还有那么一丝丝温情的细节,是她“悲惨人生画面上的一抹温馨暖色”,而这多多少少慰藉了为她的悲惨遭遇而苦痛着的千万读者的心。
此时的祥林嫂还能笑,更可贵的是她还能“像一个女人”一样的笑,而不只是那个“整天的做”“抵得过一个男子”的做工机器。她还没有忘记自己的性别,也还有对生活的某种希冀和对做一个女人的本能向往。但结果怎样呢,这笑只能成为她美好的也更是苦涩的回忆,再嫁的耻辱和被嘲弄鄙弃的痛苦时刻折磨着她。在那种社会环境下,“三从四德”,“贞节”的绳索牢牢套在旧中国劳动妇女身上,不仅要忍受生活贫困的痛苦,更要忍受精神的恐惧和煎熬,哪里还有自由呢?更不用说做女人的幸福与追求了。于是这笑如死寂中的一点微茫的光,还来不及闪烁便在柳妈”干枯小眼睛”的逼视下,登时熄灭了,化为乌有.而此后的命运,她是一步步被逼到了死亡的那条路,正如丁玲所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其悲剧性也就越发深刻。
作者邮箱: yangxq19761976@sina.com
标签:
教学论文
浅析祥林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初为人师(网友来稿)
下一篇:
玛蒂尔德毁于虚荣吗?(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