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2355
标签:
教学论文
套子之下的无言之痛(网友来稿)
浙江省临安中学 徐献军
别里科夫大约是在中国知名度较高的文学形象了,虽谈不上家喻户晓,也可称得上名闻遐迩了。一谈到别里科夫我们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他那古怪滑稽的模样。这个可笑的人生活得很痛苦,白天在他工作的学校,“分明使他满心的害怕和憎恶”,就是和别人并排走路,“对他这样一个性情孤僻的人来说,显然是苦事”;晚上呢,“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怯懦的人“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什么,全城都受他的辖制呢!”这真是一个令人奇怪的现象,别里科夫辖制整个中学倒有可能,因为他就生活工作在中学里,面对这个毫无个性,毫无思想,与官方保持高度一致、一贯正确的人,师生谁不忌他三分呢?然而凭什么他能辖制全城呢?让全城人的生活都笼罩在他的阴影之下,整个城市几乎失去了私人的生活空间。这一切如何可能,何以发生呢?
这一问题的解答实际涉及到专制社会的实现及运转的秘密。这一耗费了多少学人心血的秘密,契诃夫借着别里科夫的嘴轻轻道破:
“校长会听说您和您姐姐骑自行车的,然后,这事又会传到督学的耳朵里``````这还会有好下场吗?”
“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的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给校长——把大意说一下。我不能不这样做。”
在这两段话中,别里科夫把一个真实的社会揭示了出来。这个社会根本没有私人生活空间,有许多双眼睛在盯着你,把你的一举一动逐级汇报给当局。这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这还会有好下场吗?”在专制社会中虽然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经常失灵,但对威胁到专制本身的任何自由意志反应是何等的灵敏,暴力机器是多么高速的运转着。别里科夫看到了太多这样的血泪故事,他知道最好的防护就是彻底的放弃自我意志,以官方的意志为自己的意志,靠出卖他人来换取自己一时的苟活。这是一个你不出卖他人就被他人出卖的时代,所以别里科夫他要把谈话内容报告给校长,并且声明“我不能不这样做”。
恩格斯称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写出了贵族阶级的没落衰败和资产阶级的上升发展,提供了社会各个领域无比丰富的生动细节和形象化的历史材料,“甚至在经济的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我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历史学家、经济学院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恩格斯:《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那么我们也可以说 契诃夫在对专制社会的揭示方面做得同样出色。别里科夫以他生活的经历清楚的洞察了专制社会的全部秘密:告密制度和暴力机器是专制社会形成的两大法宝。暴力使人恐惧,而告密制度使暴力的威胁随时可能降临,因而人人处于随时随地的恐惧之中。就是这无处不在,无时不随的恐惧一点点销蚀了人性,奴性就这样一点点被制造着。整个国家就此陷入了一个怪圈:专制暴力产生奴性,而奴性巩固了专制制度,进而奴性又在更大范围和更大程度上得到复制和强化。于是整个社会就跳不出这个怪圈,让一个民族在这里面不断的打圈圈。这个制度是一个如此完满自足的机体,靠他自身的力量是无力也无法走出这一怪圈的。
当我们以这样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别里科夫,在他可笑的外表下面是否还隐藏着别的东西呢?别里科夫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为什么如此害怕与别人接触呢?那时因为内心极度的恐惧使他制造这么一个盔甲来保护自己。渴望自由乃人之天性,这个社会却是自由的天敌,他不知道内心深处残存的自我意志何时会出卖他,最保险的办法就是与人世隔绝。这可真是“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意”?有谁真正理解别里科夫内心那不可言说的痛呢?他一直是个被人们误读的人。
然而被他深深压抑着的人性却被一位姑娘给激发了出来。她就是华连卡,她不象其他人那样远离他,害怕他,误读他。她那健康明朗的内心世界让她成了“第一个待他诚恳亲热的女人”。别里科夫的人性在爱情的浇灌下苏醒了,然而他的人性毕竟压抑的太久了,奴性与人性展开极为痛苦的争战。
“漫画事件”颇耐人寻味,一方面,人们借此表达了对“装在套子里的生活”的不满,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但另一方面,刚刚在别里科夫心里萌芽的人性的幼苗遭到了摧残。人们在宣泄着自己快意的同时也就意味着拒绝对别里科夫的变化作出善意的回应。一个可能的选择就这样被人们放弃了。“漫画事件”不仅是别里科夫的悲哀,更是众人的悲哀。他们扼杀了别里科夫的爱情,吹灭了别里科夫心中人性的火苗,也就堵塞了他们自己生活改变的可能性。拒绝别里科夫也就意味着拒绝获得自由的可能性。对自由的向往导致的结局竟然是彻底的告别自由,这是怎样的悖论啊!怎能不令人掩卷叹息!尤令人痛心的是这样的事一再在人类历史上重演着。人们总习惯于表演着自己鲜明的爱憎情感,满足于自己一时情感的表达的需要,却缺乏一种政治表达的智慧,不屑于点滴的进步,总幻想着一步登天的奇迹发生。历史无情的嘲弄着这种思维模式,他们的这种选择不是帮助专制者巩固他们的统治,就是被野心家所利用,成了人家手中的筹码,惟独与他们的理想无关。每读至此,在佩服作者非凡的洞察力之余,一股悲凉从内心深处升起,历史的沉重不免让人黯然神伤。
打破小城死水般生活的是两个外地人——来自乌克兰的华连卡和她的弟弟柯瓦连科。然而这两个人对待别里科夫的态度截然不同:华连卡是“第一个待他诚恳亲热的女人”,柯瓦连科却从一开始就讨厌他。结果华连卡唤醒了别里科夫的爱情,使别里科夫有走出“套子里的生活”的可能性。柯瓦连科却相反,不仅扼杀了别里科夫的爱情,更是狠狠的把他踢回套子里去,并使他在恐惧中离开了人世。这两个人物的不同选择以及由此选择带来的不同结果颇有意味。这实际上反映了先进的人们改造世界的不同策略。华连卡不是从观念和偏见入手,而是从生活本身开始,用理解和关爱来呼唤高贵的人性,她证明了这样一个真理:惟有爱才能换来爱。正是基于对华连卡的爱使别里科夫发生着如此巨大的变化,在原先的他可以毫不犹豫作出决断的地方他犹豫了,内心的冲突是如此强烈以致他病倒了,使他破天荒的第一次提早离开学校。是华连卡的爱促使他作出了他一生中最艰难、最痛苦并最终使他失去生命的决定:到柯瓦连科家中去,为人性与奴性的冲突找到一个平衡点。于是才有了那一番发自肺腑的劝告,对于他这样一个长期生活在套子里的人来说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更是一种惊人的自我突破。可他在柯瓦连科那里得到了什么,是轻蔑,是不屑一顾,是敌视,惟独没有理解与关爱。正是柯瓦连科从观念和偏见入手,而非从生活本身开始,使他自始至终排斥别里科夫,从未想过尝试着去了解他、帮助他。然而让柯瓦连科预想不到的是他排斥了一个别里科夫却制造了更多的契诃夫。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雅各宾派的红色恐怖,苏联的肃反扩大化,中国革命史上的“ 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无非是柯瓦连科观念与方法在更大范围内的实施。如果说别里科夫身上体现出一种明显的僵化的话,那么柯瓦连科身上不也存在另一种僵化吗,而这种僵化更可怕,因为它批上了正义的外衣,使它天然具有一种道德优越感,它的危害人们就不易察觉,等到人们发觉时往往大错已经铸就。两个对立的人却拥有着同样的思维模式,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历史告诉我们,从别里科夫到柯瓦连科不够是从一种专制到另一种专制而已。我们是该佩服契诃夫的惊人的预见呢,还是为人类苦难的历史扼腕长叹呢?
展开全文阅读
然而在文本的阅读中,人们有意无意的忽略着华连卡的意义,却突显着柯瓦连科的价值。我们是否也陷入了同样的思维误区,我们能否从柯瓦连科走向华连卡,走向房龙的《宽容》,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似乎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契诃夫走了,他留下了别里科夫让人评说。别里科夫是俄国的也是世界的。
契诃夫让我们明白:一个伟大的作家一定是个伟大的思想家。
作者邮箱: xuxianjun70@163.com
标签:
教学论文
套子之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玛蒂尔德毁于虚荣吗?(网友来稿)
下一篇:
写作中的情境设定----兼谈学生写作中“无话可说”(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