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1105  
标签:教师随笔
父亲——谨以此文献给父亲的六十一岁生日(网友来稿)
刘志刚(山东省利津县第一实验学校邮编257400)

都说养儿为防老,你再苦再累也不张口。男儿只有轻歌一曲和泪唱,愿天下父母平安渡春秋.(摘自《父亲》歌词)                           题记

艰辛勤劳、命运多桀的父亲

父亲属马,终生艰辛勤劳。臧克家先生的《老马》诗云:“总得叫大车装个够,他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他把头沉重的垂下”好象写得就是父亲。大概在父亲十四五岁上,爷爷就去世了。大姑已经出嫁,叔叔年龄小,奶奶又体弱多病,年少的父亲担当起了家庭的重担。那时交通极不便利,没有柏油路,更没有车辆,为了给奶奶治病。他只好用小推车推着奶奶到滨州去治病,来回二百多里地,全是步行。后来,家中经济一直很窘迫,父亲不得不到几百里以外的寿光去要饭来供应叔叔上学。一般是春节前一个多月出去,春节时再赶回来全家人一起过年。正是寒冬季节,没有手套,没有袜子,更没有现在的羽绒服和保暖内衣,父亲冻得手上生疮、脚上流脓。吃饭极没有规律,一般是冷汤冷饭,以致害得父亲的得了胃病。要饭时,一天要奔波几十里,还要背着沉重的干粮,然后连夜赶回房东家住下。谈起这些事时,我问父亲:“那时夜里赶路,你不觉得害怕吗?”他说:“惯了,那年头经常夜里走路,你爷爷去世的时候,我正在沾化师范读书,得到信后,也是连夜赶回的。”是的,父亲在至今六十一岁的生命历程中,是吃过大苦的,受过大磨难的。

从我记事起,父亲就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先是一次次的出门要饭,为了多要一些干粮,他和本家的一位叔叔合作走唱,来到人家门上,一人拉二胡,一人就给户主唱起来。我隐隐约约记得,在我五岁的时候,我和母亲随父亲到广饶去要饭,春节到了,父亲推着干粮往家赶,谁想走到半路才想起有东西忘到房东家里了,只好又回去,披星戴月,正赶上大北风,整整折腾了一夜,赶回家时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叔叔下学后,父亲靠积攒着一月八元的民师工资为叔叔成了家。本来,父亲可以轻松一下了,可是谁承想叔叔又患了腰骨结核。到滨州做了手术,回家后,一年多的时间卧床不起。这样父亲的苦和累又来了。又一次次的托人求医,又一次次到医院陪床。这时农村已经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父亲除了赡养奶奶和维持我一家五口人的生活之外,还需帮助婶子种地。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每天都要四五点钟起床,到地里干到八点,然后再到学校上班。那时父亲中午是从来不休息的,无论多么热的天,他都要奋战在农田里。他的一生,与其说是一个教师,还不如说是一个农民。农田里,父亲顶着烈日、光着膀子、脖子上挂一块手巾,挥汗如雨、全身湿透的形象永远定格于我脑海里。父亲就是靠着在教书之余无休止的、牛马般的劳动,使得我家的农业收入并不少于其它的农户,再加上他的工资才帮助叔叔渡过了难关、供应了我和弟弟妹妹的学习,勉强维持了生计。现在,叔叔一家人已经能够比较独立的过日子,我和弟弟、妹妹也纷纷成了家。退休后,父亲也在县城买了一套旧平房住着,本来可以安享晚年了。可是忙惯了的父亲,一刻也闲不下了,在房前房后的空地上开辟了小菜园种着,供应我们吃菜。这几年,弟弟及弟媳都下岗,又加上我们几家都购买了楼房,债台高筑,经济很是困顿。因此父亲的压力又来了。先是帮助弟弟承包了县医院的水炉房。现在,他又担当起了职教中心门卫的责任,仅开门关门,一天就是数次,晚上还要干保卫,跑来跑去,煞是费心。干了一辈子工作,这么大年纪了,还去干门卫,父亲面子上很是不好看,我知道,他心里肯定不是滋味。可是为了多挣点钱,多为孩子们减轻些经济压力,父亲默默的忍受着、心甘情愿的干着。独处时,每每想到这一些,我常常是泪流满面。勤劳、仁慈、宽厚的父亲啊,你实在该歇一歇了!

父亲生性耿直,不善周旋应酬,再加上家境一直非常贫穷,也没有经济能力去攀高结贵。因而,无论在单位还是在村里,他受尽了欺侮和屈辱。1972年,父亲的民师工作本来干得好好的,可是村里负责人,为了照顾自己的亲信,硬是把父亲拿了下来。这时他正犯这严重的胃病,还寄居在别人家里。村里人怕犯领导之忌,连一个来探望的人也没有,身体的疼痛和精神的打击同时向父亲袭击而来。天知道,那时父亲经历了多少痛苦啊!好在父亲的业务远近闻名,后来明集中学成立,好心的薄纯训校长亲自到村里要人,父亲又到中学干了民师。叔叔住院时,父亲忙于陪床和求医,无暇同校长通融和“交流”,结果被发配到离家近二十里的马王中学,尽管只待了一年,但在当时对父亲也是一件非常悲哀和屈辱的事情。为了生计,父亲长年非常勤劳、投入地种地,可是村里常有一些势力、无赖之徒欺侮老实人。一次,一位刁民侵占了我家的地堑,还指着父亲的名字骂。父亲非常生气,可独自忍在心里。夜里,说梦话大喊大闹。母亲再三盘问,他才说出了实情。母亲要去找那人评理,父亲说:“忍一步海阔天空,乡里乡亲的,算了吧!”“忍为贵,和为高”,父亲以忍让建立了自己的德行。那些明理的乡亲都说父亲是一个好人,有什么事情也愿意同父亲商量。以后随着父亲转成公办教师,工资也高了一些,家庭也有了些好转。于是,父亲常常拿出一些钱来周济周围更困难的乡亲。乡亲们有来借钱的,父亲也是有求必应。对于有急事的,父亲也主动给人家送去。父亲搬家那天,院子里聚集了全村的乡亲。父亲在这个小村子生活了近六十年,老乡亲们都目睹了父亲的坎坷和不幸,感受了父亲的勤劳俭朴、宽厚仁慈,他们怎么舍得父亲走呢?他们一个个抹着眼泪,同父亲道别,嘴里不住的说着:“还是老实人好啊!老实人常在呀!老实人平安哪!”是的,父亲欣慰着乡亲们对他的评价,感激着乡亲们对他的真情。多年来的不平、多年来的冤屈也早已在他心中释然了。

勤学为师、俭朴淡泊的父亲

父亲执教乡里三十六年,小学、初中、高中都教过,所教过的学科就更多了,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语文、数学等都上过。他有三十年在明集中学任教,可谓是桃李满天下。我曾接触过他过去的许多学生,对父亲的评价都很高。有的说:“刘老师知识面广,语言风趣,他的课上得生动,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有的说:“刘老师脾气好,从不打骂学生”;……作为一个教师,能赢得学生的这些评价,我为父亲感到欣慰。其实,评价一个老师,最有发言权的就是学生,尤其是教过多年以后的学生。


展开全文阅读
父亲上初中时,学习成绩在班里是出类拔萃的,非常出名。据说,他同曾在我们利津县干过付县长、政协主席的王桥同志轮流考一考二。可惜,由于家境太贫寒,上不起高中,父亲初中毕业后只好上了沾化师范。可是没有想到的是,正好赶上三年自然灾害,沾化师范停办,父亲上了两年师范,只好回家务农了。父亲的记忆力在明集中学是非常出名的,可以说是过目不忘。刚刚开始进行教师业务考试的时候,父亲的《教育学》《心理学》竟能考满分,这在当时传为佳话;以后进行的《教材教法》考试,也是在全县考第一名。由于父亲是中师肄业学历,在中学任教学历是不达标的。但当时父亲已经是四十多岁,想拿学历又谈何容易呢?可是父亲毫不屈服,于是他参加了历史专业的专科自学考试。凭着他扎实条理的记忆力,凭着他坚强的毅力,硬是把十几门专业课背得滚瓜烂熟。当时我正在利津一中准备参加高考,回家来复习历史,但同父亲相比,我记忆得很不扎实。我常常想:“父亲在自学方面和记忆力上确实是天才。”这句话我毫不夸张,了解父亲的人也都这么认为。假若当时不是因为家境贫寒,父亲能上高中的话,考个重点本科是不成问题的。父亲若能搞学问的话,成绩肯定是斐然的。或者再退一步说,假若不是家庭过于拖累,爷爷能多陪父亲几年,奶奶不体弱多病,叔叔一家能及早的自理自立,父亲能有多一些的时间的用在教书上,肯定能成就一个非常出色的教师。因为父亲确实具有成为优秀教师的素质。他讲课声音洪亮,善于运用比喻,很富有启发性。而且,父亲的文学素养好,上初中时就经常在县广播站发表稿件。父亲教学全凭的是课堂时间,因为过多的家务使他无暇再在课余时间辅导学生。可是,父亲的教学成绩每次都在学校属于一流。父亲的做法正同现在提倡的向四十五分钟课堂要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是相吻合的,也就是说父亲是较早进行教改教研的老师,他也是明集中学第一个论文获奖的老师。可是,父亲任教三十六年,最高的业务称号是县教学能手,到退休前几年才晋升中学一级教师。这同父亲的悟性和勤奋是不成正比的。唉!命运的多桀、生活的艰辛、家庭的拖累使父亲用于事业的时间太少了。

父亲经常教育我们生活要节俭,不要浪费。他常说:“该花的钱,一定要花,不该花的,一分钱也不能乱花”。在我的印象里,父亲从来不在乎吃穿。其实,家庭的贫穷使得父亲从来也没有穿过什么好衣服、吃过什么好饭。前几年,父亲到县城办事,无论天多晚,他都要回家吃饭,从不舍得在外面吃。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在2000年我弟弟订婚会亲家的时候,才第一次穿皮鞋。父亲不喝酒,几乎是滴酒不沾,他抽烟,只是在家里抽,一般不在单位上抽。在中国这个靠烟酒行事的国家。父亲的这种行为使得很多人对他产生误解,认为父亲吝啬、小气,这也使得父亲经常处于孤独寂寞的境地。前几年,母亲也常常唠叨父亲,嫌父亲同别人交往少,家里没有人来喝酒,怕别人笑话。父亲说:“怕什么怕?我们一不偷,二不抢的!只要本本分分做事,堂堂正正做人,问心无愧就行了。”是的,六十一年的生命历程,他生活的很艰辛,但每一步又都堂堂正正。他从来不会请客送礼,不会阿谀逢迎。只是靠自己非常艰辛的劳动,默默的向自己的事业、向自己的亲人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父亲是卑微的,但又是伟大的;父亲是平凡的,他又是崇高的。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不够发达的国度,很多象父亲这样一个个勤劳朴实的人,他们终生克勤克俭,宽厚仁慈,宽容忍让,在工作上兢兢业业、默默无闻、不慕名利,默默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干到退休也没有什么荣耀。在家庭,为亲人尽自己的全部责任,献出自己全部的爱。正是他们,发扬了我们这个民族的优良传统,维护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健康成长。这也正是鲁迅先生所称为民族脊梁的人。我们要向他们致敬!要向他们学习!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第一实验学校)

 作者邮箱: ljsyyx_lzg@263.net

标签:教师随笔 父亲——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凡尔塞宫》教案设计
下一篇:孔子:张扬个性教育的缔造者(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