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299
标签:
教学论文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语文学习的本土化策略(网友来稿)
临安市青云中学 舒永建
内容提要:本文所研究的是农村中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信息转化过程,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存在将方言转化为普通话的障碍,文章从方言词汇的积累、民间生动语言的收集、地方文化精髓的吸收等几个方面提供语文学习的本土化策略,从方言母语的习得的角度入手,结合新课程标准有关精神,探讨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提高学生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学习 本土化 方言
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新课程标准对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如下的描述:“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要求,并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结合新课程标准中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要求,笔者在所任教的班级中开展了语文学习的本土化指导实验,取得了比较好的学习效果。本文所阐述的语文学习的本土化策略试图将语文学习的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学校所处的地域特征、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探索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途径,探讨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
一、语文学习本土化的必要性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课程建设的地方特色、时代特色,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明确提出“各地区都蕴含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如何将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加以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是新课程标准实行之后的一个重大课题。
课堂语文学习与生活言语实践相联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原则。“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家顾黄初先生强调“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从大语文教育的观点看,学校语文学习、家庭语文学习与社会语文学习构成一个大系统。一个人学习语文并不是从进入学校开始的,决非离开学校就结束,而是随时随地都有着语文学习。就学校语文学习来说,课堂语文学习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必须将家庭语文学习与社会语文学习与学校语文学习结合起来,互为所用,互为补充。
而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语文教师在大语文教学的尝试中发现,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学生无法将学校、家庭、社会语文学习这三者有机结合,形成了语文认知上的割裂现象,造成了语文学习的低效甚至无效劳动。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平时能言善辩,深受同学欢迎,可是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述常常语无伦次,漏洞百出;有的学生生活丰富多彩,体验深刻,可是无法准确理解一些典型的文学形象;有的学生眼光犀利,评价身边的人事往往能一针见血,可是在写作中无法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有的学生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肚里有货”,却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言不由衷”、“词不达意”是他们普遍的苦恼,对于他们,正如一位诗人所说:“语言是思想的坟墓。”
为了帮助学生摆脱这样的苦恼,我们分析了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综合结构主义符号学原理和信息论观点,我们认为:学生的母语习得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将所获得的母语信息符号转化为内语言,然后将内语言经过整合加工后又以自己的语言信息符号外化,形成了听说读写的认识表达过程,而对于我们的大部分学生来说,母语习得首先是以方言语音符号、地方语法习惯的形式进行的,因此,如何将方言语音、地方语法在学生的内语言整合过程中规范为普通话的语音语法规范,扫除学生的学习障碍,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所要做的。
二、语文学习的本土化策略
学习母语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就是在母语环境中通过使用母语来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这一过程在语言心理学理论中被称作母语习得。学生学习语文,说到底,就是为了运用母语更好地生活。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母语,指的是普通话。其实,在学生的语言吸收、整合、运用过程中,还应注意一个环节,那就是由方言口语到普通话口语的转化,这一层次的转化是学生语文本土化学习的一个基础。如果这一步的转化不能顺利进行,那么,在普通话规范口语与书面语的转化中就会出现断层。为了排除这一障碍,我们所采取的策略主要有:
1、开设关于方言词汇的研究性课题,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方言口语与普通话口语的直接联系。这一研究性课题的提纲是:(1)要求学生收集方言词语中难以直接从普通话口语中找到对应词语的词汇,做好摘录笔记带回课堂。(2)在课堂中借助《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康熙字典》《辞海》《辞源》等工具书查找方言口语的对应词语,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方言还原”过程。(3)对于无法直接还原的词语,根据该词语所使用的语境了解其意义,然后找出普通话口语中相对应的词语作替代,这一过程可称为“语词替代”过程。(4)找出与之相对应的普通话书面语近义词,通过造句等形式加以巩固应用,是一个“语义衍生”过程。
任务提纲布置下去之后,学生兴致大增,摘录了大量的词汇和与之相关的语句。比如,有这样一句方言口语“跌杀绊倒”,学生所收集到的句子有:“害得我跌杀绊倒跑去看,结果他倒像没事人一样。”“我跌杀绊倒跑到医院,别人告诉我说他已经被送到临安去了。”根据语境,结合平时的理解,我要求学生找一个与之意思相近的普通话口语或书面语,结果很多学生找了“急急忙忙”、“慌慌张张”和“跌跌撞撞”、“磕磕绊绊”这些词语。我将它们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哪一个最确切。绝大部分学生选择了“跌跌撞撞”。我再叫同学们通过查阅工具书、小组讨论等形式找出“跌跌撞撞”的书面语同义词,同学们找到了这些:“手忙脚乱”、“惊慌失措”、“手足无措”、“无所适从”、“心急如焚”。然后布置作业,要求用这些词语造句。这样,学生获得了从方言用语到普通话规范用语的感性途径,能初步将生活用语转化为自己的学习语言。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作文语言有了较明显的改善,词语丰富多了,句子流利多了,明显减少了在口头表述和书面表达中的用语错误。
2、民间口头语言中的俏皮话、俗语、农谚,达到对方言口语的理性认识。真正有生命力的语言在民间。因此,让学生主动地去搜集民间的俏皮话、俗语、农谚等,不仅能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更能让他们从中学到很多知识。我在教学中以回家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搜集这样的语言材料,回校后在班里交流,对于优秀的语句予以展示。学生们积极行动,深入农村“聊天室”进行采集整理,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使他们认识到了自己家乡方言的丰富多彩。比如有学生专门整理了农村中妻子在他人面前对自己丈夫的称呼:“伊拉爹”、“伢老公”、“某某(名字)”、“伢家长”、“伢格赌(酒)鬼”、“伢格畜生”,转化为普通话后就是:“(孩子)他爹”、“我老公”“某某(名字)”“我们家长”“我家那个赌(酒)鬼”、“我家那畜生”。并由此展开了对农村妇女的地位、性格、心态、与丈夫的关系等的讨论,并进一步分析如何在阅读和写作中把握这一体现人物个性的方法,学生学得饶有兴致而又获益匪浅。进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的语言运用有了较明显的改善,在“人物对话描写”的专题训练中,学生的作业中出现了这样的段落:
展开全文阅读
……
想不到老爸一点儿面子都不给,居然对刘立的妈妈说:“他呀,上课时老鸭听广播,下课后猴狲上大树,哪里读什么书!”
我一听急了,嘟嘟囔囊地说:“人家妈妈是老师,每天晚上都给他单独辅导,哪像你,空了堆长城,推牌九;累了看电视,抱枕头。”
“行了行了,你把我当啥人了?你那些书摊开,我看看是花的,摸摸是平的,想想是空的——能给你挣下层皮,人模狗样去学校就不错了!”
……
3、通过对民间传说故事的整理、收集,深刻理解当地人民的价值观念、愿望理想,接受本土化文化的精髓,达到“文道统一”。古人说“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这里的“道”指的就是一种正统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要是学生在作文中体现“文道统一”的思想,只有首先在学生充分理解了“道”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而学生自身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除了来自学校教育外,很大一部分应该是来自家庭,来自当地的社会。因此,让学生去整理当地社会中流传的一些传说故事、人文历史,并帮助他们理解其中蕴含的理想情操,在此基础上形成稳定的独立的人格倾向,从而在写作中体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思想,是很有效的。
我们的学生带着兴趣、带着笔记、带着耳朵深入民间采访聊天,所收集到的形成文字和尚未形成文字的传说故事很多。从地名村名到历史古迹,从英雄壮歌到民间趣事,以及当地名人的成长故事等。有义勇青年智斗巨蛇,蛇尸日久成干而为“蛇干”,后衍化为射干村的传说;有善男信女虔诚朝拜天目佛寺修桥通行而成“青云桥”的故事;有韩世忠贬官隐居,放马西驰而来“跑马岗”的传闻。有一个学生将收集来的传说经过整理后发表在了《临安日报》上,极大地鼓舞了同学们这一活动的兴趣。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教学试验,我们的试验无形中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开了一个节,使语文学习的过程变得更加畅通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是顺应了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校园中,希望花开早。”我相信,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随着广大教师对学生的进一步理解,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朝着本土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语文教学一定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更深远更长久的可持续性发展。但愿语文教学的鲜花早日绽放在我们的校园中,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002年7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松泉、王相文、韩雪屏 主编《语文教学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李臣 著 《活动课程研究》 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邮箱: jianyongshu@163.com
标签:
教学论文
我从山中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缤纷广告——作文文采训练(网友来稿)
下一篇:
谈谈教师角色中的性格导向(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